乳液聚合
用於生產橡膠等的工業技術
乳液聚合是單體藉助乳化劑和機械攪拌,使單體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液,再加入引發劑引發單體聚合。在用乳液聚合方法生產合成橡膠時,除加入單體、水、乳化劑和引發劑四種主要成分外,還經常加入緩衝劑(用於保持體系PH不變)、活化劑(形成氧化還原循環系統)、調節劑(調節分子量、抑制凝膠形成)和防老劑(防止生膠及硫化膠老化)等助劑。工業化品種有乳聚丁苯橡膠,聚丙烯酸酯乳液等優點:1、聚合速度快,產品分子量高;2、用水作分散機介質,有利於傳熱控溫;3、反應達高轉化率后乳聚體系的粘度仍很低,分散體系穩定,較易控制和實現連續操作;4、膠乳可以直接用作最終產品。缺點:1、聚合物分離析出過程繁雜,需加入破乳劑或凝聚劑;2、反應器壁及管道容易掛膠和堵塞;3、助劑品種多,用量大,因而產品中殘留雜質多,如洗滌脫除不凈會影響產品的物性。
優點:
⑴聚合反應速度快,分子量高;
⑵聚合熱易擴散,聚合反應溫度易控制;
⑶聚合體系即使在反應後期粘度也很低,因而也適於製備高粘性的聚合物;
⑷用水作介質,生產安全及減少環境污染;
(5)可直接以乳液形式使用。
(6)生產方式靈活,利於新產品開發
可同時實現高聚合速率和高分子量。在自由基本體聚合過程中,提高聚合速率的因素往往會導致產物分子量下降。此外,乳液體系的粘度低,易於傳熱和混合,生產容易控制,所得膠乳可直接使用,殘餘單體容易除去。缺點是聚合物含有乳化劑等雜質影響製品性能;為得到固體聚合物,還要經過凝聚、分離、洗滌等工序;反應器的生產能力也比本體聚合時低。
缺點:
如果幹燥需破乳,工藝較難控制
1 單體
2 水
3 引發體系
引發體系主要是油溶性或水溶性引發劑。油溶性引發劑主要有偶氮引發劑和過氧類引發劑,偶氮類引發劑有偶氮二異丁腈、偶氮二異庚腈、偶氮二異戊腈、偶氮二環己基甲腈、偶氮二異丁酸二甲酯引發劑等,水溶性引發劑主要有過硫酸鹽、氧化還原引發體系、偶氮二異丁脒鹽酸鹽(V-50引發劑)、偶氮二異丁咪唑啉鹽酸鹽(VA-044引發劑)、偶氮二異丁咪唑啉(VA061引發劑)、偶氮二氰基戊酸引發劑等。
4 乳化劑
乳化劑是可使互不相容的油與水轉變成難以分層的乳液的一類物質。乳化劑通常是一些親水的極性基團和疏水(親油)的非極性基團兩者性質兼有的表面活性劑。
⑴種類
(i)離子型,分陰離子型和陽離子型,陰離子型:親水基團一般為-COONa,-SO4Na,-SO3Na等,親油基一般是C11~C17的直鏈烷基,或是C3~C6烷基與苯基或萘基結合在一起的疏水基;陽離子型:通常是一些胺鹽和季銨鹽
(ii)兩性型:氨基酸,甜菜鹼
(iii)非離子型:聚乙烯醇,聚環氧乙烷等
乳液聚合
(i)降低表面張力,每種液體都有一定的表面張力,當向水中加入乳化劑后,水的表面張力明顯下降,下降速度隨溫度的升高和乳化劑濃度的降低而減小;
(ii)降低界面張力,油(單體)和水之間的界面張力很大,當水中加入少量乳化劑后,由於油水界面的油相附著上一層乳化劑分子的親油端,這樣就部分或全部油水界面變成親油界面,從而降低了油與水之間的界面張力;
(iii)乳化作用,乳化劑的作用是使親油基伸向單體液滴內部,親水基則朝向水相,如果採用離子型乳化劑時,則單體液滴表面會帶有一層電荷;
(iiii)增溶作用,膠束中單體濃度大於單體在水中溶解度的現象稱為乳化劑的增溶作用;
(iiiii)導致按膠束機理形成聚合物乳膠粒;
(iiiiii)發泡作用,加入乳化劑后,水的表面張力降低,故容易氣泡,在生產中這是不利現象,需要採取相應的措施減少泡沫。
⑶主要參數
(i)臨界膠束濃度(簡稱CMC):CMC越小,越易形成膠束,乳化能力越強.
(ii)親水親油平衡值(HLB值):8-18為宜
(iii)三相平衡點與濁點
1 乳化體系各組分在各相中的分佈情況
2 成核期
根據聚合反應速率、及體系中單體液滴、乳膠粒、膠束數量的變化情況,可將乳液聚合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稱乳膠粒形成期,或成核期、加速期,直至膠束消失。
第二階段稱恆速期。
第三階段稱降速期。
乳液聚合的機理還在討論中,沒有定論。從歷史上看,乳液聚合機理主要有以下三個:
圖一
W.D. Harkins認為乳液聚合后的粒子是膠束中的單體聚合形成的。聚合過程(見圖1)是:在單體相與水相之間存在一個擴散層;膠束進入擴散層,單體分子擴散進入膠束;膠束捕獲水相中的自由基聚合。
圖2
2, Tsai和Fitch的均相成核機理(又稱水相發生機理)。這個機理是在1970年代無皂乳液聚合成功后提出的,因為無皂乳液聚合前,體系中沒有傳統的乳化劑分子,因而膠束成核機理受到了挑戰。他們認為,溶解在水相中的單體分子被同在水相中的引發劑分子引發、聚合形成低聚物,這些低聚物在水中的溶解度隨分子鏈的增長而降低,當達到臨界鏈長時便從水相中沉澱出來形成前驅體(precursor),然後,這些前驅體相互凝聚形成穩定的核。其後,聚合過程完全與膠束成核機理相同。順便提一下,由於有了均相成核機理,所以,前面的膠束成核機理又被稱作為異相成核機理。
支持這一機理的唯一實驗證據就是光散射結果:在聚合前期,粒子數急劇增加,達到某個峰值后,急劇減少,然後粒子數恆定。
乳液聚合
這個機理支持的實驗基礎是准靜態無皂乳液聚合的實驗結果。在非常微弱的攪拌條件下,水相中不能形成微粒子;初始的聚苯乙烯微粒子是在單體與水相的界面形成,然後,沉降到水相中。在聚合一段時間后,界面會形成一層聚合物膜層,阻止了單體向水相中的擴散,粒子生成及其中的聚合因均停止。另外,該機理與化工萃取等的物質傳輸過程理論也是一致的。
這個機理是個統一的高分子微粒子形成機理。但是,動力學模型尚未建立。
目前來看,膠束成核機理和均相成核機理不僅在單體擴散傳輸上存在著致命的熱力學缺陷,而且迄今也沒有確鑿的、無歧解的實驗結果支持。(亞)微液滴成核機理基本上可以合理地解釋所有實驗結果,如複合粒子內各組分的分佈、圖3中第二個最大聚合速度(單體液滴聚合產生的)等。
乳聚丁苯橡膠
聚丙烯酸酯乳液
聚乙酸乙烯酯乳液等
乳液聚合最早由德國開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用此技術生產丁苯橡膠,以後又相繼生產了丁腈橡膠和氯丁橡膠、聚丙烯酸酯乳漆、聚醋酸乙烯酯膠乳(俗稱白膠)和聚氯乙烯等。與懸浮聚合不同,乳液體系比較穩定,工業上有間歇式、半間歇式和連續式生產,用管道輸送或貯存時不攪拌也不會分層。生產中還可用“種子聚合”(即含活性鏈的膠乳)、補加單體或調節劑的方法控制聚合速度、分子量和膠粒的粒徑。也可直接生產高濃度的膠乳。
乳液聚合新技術:1、非水介質的乳液聚合;2、無皂乳液聚合;3、核殼乳液聚合;4、微乳液聚合及聚合物微乳液;5、輻射乳液聚合;6、反應性聚合物微凝膠;7、乳液中的立構規整聚合;8、超濃乳液聚合;9、超臨界CO2作介質的分散(或乳液)聚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