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鑄嶺

日鑄嶺

日鑄嶺介於紹興縣平水鎮東南,距城約五十華里,屬會稽山余脈,呈東南走勢,海拔約516米,山形陡峭,岩石突兀,嶺階逶迤,地形險要。宋吳處厚《青箱雜記》載:"昔歐冶鑄劍,它處不成,至此一日鑄成,故名日鑄嶺。"

概括介紹


日鑄嶺於古代是乃 冶鍊家鑄劍之地。在越王勾踐之父允常時,有位叫歐冶子的工匠,善於鑄劍。允常為了北抗吳、楚,讓他造劍。於是,歐冶子按五方之位,采五精之氣,煉成了五把劍。取名為:湛盧、純釣、勝邪、魚腸、巨闕。掘起了一個青銅器時代。在日鑄嶺下,若耶溪旁和附近的赤堇山(鑄鋪嶴),上灶,中灶,下灶架起熊熊爐火,歐冶子擔任總工程師,利用赤堇出錫,若耶出銅就地礦藏資源,辦起了巨大的冶鍊工場。二十個春秋,滅吳復國,日鑄鈴成了古越文化的見證。
追溯歷史,日鑄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紹興至平水,翻越日鑄嶺、王化、駐驊嶺、蔣岩橋至嵊州的三界幹道,可通往台州溫州的陸路要道,也是紹興南部山區日鑄嶺下,祝家、安興、宋家店、王化、清店、西嶴口村山民去平水、上灶販賣毛竹茶葉的必經之路。抗日戰爭時期,有數百名挑腳夫,在饑寒交迫的窮困中死於非命,現在,日鑄嶺隧道開通在望。解放后,經過王化鄉一萬山區農民大幹苦幹三年,於一九七O年元旦,平(水)王(化)公路通車了,它似一條紐帶飛越日鑄嶺頂,終於,一個上磨肩頭,下磨腳底的時代永不復返了。汽車越嶺而過,向西通往王壇,至嵊州、谷來崇仁,交通十分便利。但盤山公路沿山肩而過,盤旋於154個彎道之間,更為險要的地段是平水方向的雞豬岩,一邊是萬丈深淵,岩面裸露,一邊是石壁傾豎,山勢陡峭,讓人一看,四股戰慄。直至今日,日鑄嶺頂的路亭內仍保存著一塊嶺下祝氏所立的石碑,撰刻於明代萬曆二年的《日鑄亭庵碑記》,上載:"夫嶺東連台、溫,西接杭、紹、陽明洞、若耶溪。咫尺名山,環衛聳參,往來絡繹,商貨賓士,乃今指之道也。"
日鑄嶺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嶺外有下馬橋,二寺坪等古迹棧道,南宋建炎三年十月,金兵南下,趙構南遷,重返越州,率領數百文武將官,至嶺下下馬橋,議事亭(二寺坪),商議抗金國策。事後翻越日鑄嶺,在宋駕站(宋家店)王化村驛站駐蹕。後趙構無力抗金,過長塘頭村獨封大王路亭避難,有幸出逃於湯浦江,故而留給後人有"泥馬渡康王"的神秘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