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

漢語詞語

信任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是xìnrèn。一指相信並加以任用。二指相信。三指任隨,聽憑。四指意志堅定的將心託付。五指互相信賴,信任。六指信任對方。七指互相信得過的人。八指認為正確或確實,不懷疑。九指儒家五常中的:禮智仁義信中的信。出自《史記·蒙恬列傳》等,作謂語,定語。

引證解釋


1、相信並加以任用。
①《史記·蒙恬列傳》:“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
②《南史·荀伯玉傳》:“高帝重伯玉盡心,愈見信任,使掌軍國密事。”
③元·陳以仁《存孝打虎》楔子:“唐僖宗信任田令孜等,貪財好賄。人民失散,四野飢荒。”
④明·施耐庵《水滸》第四十七回《撲天雕兩修生死書宋公明一打祝家莊》每日撥萬論千盡託付杜興身上,甚是信任,以此不想回鄉去。
2、謂相信。
曹禺《日出》第四幕:“潘月亭彷彿覺出來裡面很蹊蹺,他不信任地望著李石清,急忙拿起信。”
艾青《大西洋》詩:“我們信任他們,象信任自己的良心。”
3、任隨,聽憑。
①唐·高駢《風箏》詩:“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
②宋·歐陽修《定風波》詞:“尊前信任醉醺醺。不是狂心貪燕樂,自覺,年來白髮滿頭新。”
③宋·蘇軾《答蘇伯固書》:“餘生未知所歸宿,且一切信任,乘流得坎,行止非我也。”
④《東周列國志》第八回:“孔司馬主張用兵,殃民毒眾。主君偏於信任,不從吾諫。三日之內,又要大舉伐鄭。宋國百姓何罪,受此勞苦!”
4、意志堅定的將心託付,無論發生什麼事,憑著對一個人的了解,都有理由去相信一個人的所做所為,不會因為留言蜚語,不會由於誤解而去改變對一個人的看法,會去求證真相。
5、互相信賴,信任。
①《穀梁傳·僖公五年》:“盟者,不相信也,故謹信也。”
②《史記·蒙恬列傳》:“誅殺忠臣而立無節行之人,是內使羣臣不相信而外使鬭士之意離也。”
6、單指信任對方。
宋·葉適《賀葉丞相啟》:“蓋上之相信,無枘鑿之乖;故己得專行,有符節之合。”
7、指互相信得過的人。
明·李贄《復劉肖川書》:“蓋夜靜無雜事,亦無雜客,只有相信五六輩辯質到二鼓耳。”
8、認為正確或確實,不懷疑。
巴金滅亡》第一章:“他明知道那青年在哭,但他不相信這會是那青年底哭聲。”
9、儒家五常中的:禮智仁義信中的信。

出處


信任在《史記·蒙恬列傳》、《南史·荀伯玉傳》、《存孝打虎》等作品中都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