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戎瀘間群盜

阻戎瀘間群盜

大曆二年(767),杜鴻漸入朝,表奏崔旰為西川節度使。三年(768)崔旰入朝,以崔寬為留後,楊子琳作亂,舉兵突入成都。四年(769),楊兵敗退還瀘州,招聚亡命之徒數千人,沿江東下,聲言入朝。(《資治通鑒》)戊申歲:即大曆三年。罷官東歸:指岑參在嘉州任上三年秩滿欲沿長江東還,遇叛軍,后改道經汴河北歸。屬:適逢。淹泊:滯留。江:指長江、岷江戎州位於金沙江、岷江的會合處(今宜賓市)。詩寫東歸途中遇叛軍作亂。詩人描寫了叛軍殘酷殺戮、河山無色的悲慘場面及憂思國難,感嘆現實的悲慨。一本詩題下無注。“連蠻”,一作“連巒”。

概述


戊申歲,余罷官東歸,
屬斷江路,時淹泊戎州作。
南州林莽深,亡命聚其間,
殺人無昏曉,屍積聚江灣。
餓虎銜髑髏,飢烏啄心肝,
腥裛灘草死,血流江水殷,
夜雨風蕭蕭,鬼哭連楚山。
三江行人絕,萬里無征船,
唯有白鳥飛,空見秋月圓。
罷官自南蜀,假道來茲川,
瞻望陽台雲,惆悵不敢前。
帝鄉北近日,瀘口南連蠻,
何當遇長房,縮地到京關,
願得隨琴高,騎雨向雲煙。
明主每憂人,節使恆在邊,
兵革方禦寇,爾惡胡不悛,
吾竊悲爾徒,此生安得全?

註釋


南州林莽深,亡命聚其間,殺人無昏曉,屍積聚江灣——— 南州:南方州縣,此指戎州、瀘州。林莽:密林草莽。亡命:亡命之徒,指楊子琳叛軍。昏曉:朝夕。四句寫戎瀘間深山多密林,平野盡草莽,適可使亡命的叛軍作亂於其間。叛軍朝夕殺人,屍積如山,使江河為之暴漲。
餓虎銜髑髏,飢烏啄心肝,腥裛灘草死,血流江水殷,夜雨風蕭蕭,鬼哭連楚山——— 髑髏dúlóu :死人頭骨。飢烏:飢餓的烏鴉。腥:血腥氣。(yì)濡濕。灘草:江岸沙灘上的野草。殷(yān)鮮紅。蕭蕭:風聲,悲颯之聲。六句寫屍橫遍野,得餓虎撲食之便,腐肉成山,成飢烏啄人心肝之利。血腥浸濡著岸灘綠草,殺氣濃烈得使草也奄奄絕倒。江水變色,嗚咽著刺目的慘紅。暗夜裡,腥風也悲颯,血雨也低回,磷火幽幽,忽明忽現,冤魂野鬼,哭聲凄厲,山川草木也默立啜泣,不忍看這人間慘相。
三江行人絕,萬里無征船,唯有白鳥飛,空見秋月圓——— 三江:見《登嘉州凌雲寺作》注。白鳥:白鷺,水禽。四句寫三江人跡絕斷,征帆雲散,只有灘頭白鷺翹首徘徊,晴空明月,兀自團圓。
罷官自南蜀,假道來茲川,瞻望陽台雲,惆悵不敢前——— 南蜀:四川南部,嘉州在四川南部。假:借。陽台云:陽台在四川巫山之下。宋玉《高唐賦序》:“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巫山是詩人東歸的必經之地。四句寫詩人罷官嘉州,東歸假道於戎、瀘,不料遇此叛軍阻路,血雨腥風,慘絕人寰。詩人但望巫山雲雨,陽台仙蹤,欲去瞻仰,而群盜出沒於其間,只得望台興嘆,惆悵不前。
帝鄉北近日,瀘口南連蠻,何當遇長房,縮地到京關,願得隨琴高,騎雨向雲煙——— 帝鄉:帝都長安。近日:用晉明帝典。《初學記》卷一“日部”引劉邵《幼童傳》:“晉明帝諱昭,元帝太子也。初元帝為江東都督鎮揚州時,中原喪亂,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年數歲,問泣故。具以東渡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不聞人從日邊來,只聞人從長安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設以此問,明帝又以為日近。元帝動容,問何以異昨日之言,答曰:‘舉頭不見長安,只見日,是以知近。’帝大悅。”典中將長安與日比較,長安尚遠在日外。此處借用其意,言長安路途遙遠。何當:何時。長房:用前《安西館中思長安》注。京關:京都長安。琴高:《列仙傳》:“琴高,趙人,能鼓瑟,為宋康王舍人,行涓彭之術,浮遊冀州涿郡間二百年,后辭入涿水取龍子,與諸弟子期日,齋潔待於水旁設祀,果乘赤鯉,來坐祠中,且有萬人觀之,留一月,復入水去。”向雲煙:指騰空飛去。六句寫故園長安遙遠,遠隔千山萬水,瀘州南連蠻夷僻野,人情風景迥異於中原。詩人思鄉心切,歸心似箭,願得長房仙術,縮千里地為咫尺,可一步跨至家鄉,願能像琴高乘魚,馳空仙飛,交睫間至家。
明主每憂人,節使恆在邊,兵革方禦寇,爾惡胡不悛,吾竊悲爾徒,此生安得全——— 憂人:憂民。節使:節度使。爾惡胡不悛:爾,指楊子琳等叛軍。胡,為何。悛,悔改。《左傳·隱公元年》:“長惡不悛。”全:全身,保全性命。六句寫盛朝天子憂濟黎民,日理萬機,節度使駐守邊地,撫亂安民,朝廷兵馬足以御叛軍草寇,賊寇雖氣焰囂張,猖獗一時,終有覆沒剿滅之時,何不早日放下屠刀,歸順朝廷?

賞析


詩人親歷叛亂,親眼目睹生靈塗炭、叛軍禍國殃民、令人髮指的罪行,詩人內心填堵著悲憤憂傷,胸中燃燒著怒火仇恨,真實地記錄著叛軍的滔天罪行。前半部分寫亂后的凄慘場面。詩人極誇張、想像之筆墨潑出一幅血污淋漓、陰森慘布的死亡場面,令人觸目驚心。寫屍積如山,血流成河,江河吞聲,天光無色,寫鳥獸穿行,鬼哭狼嚎,萬徑無人,千里絕跡。詩人的悲憤填膺與環境氛圍的陰森恐怖相映成章,鮮明的形象畫面直使人有親臨戰場、背怵肌涼的恐懼感。後半部分寫詩人回鄉受阻,思念故園,憂心如焚,並申斥叛軍早作安身計,結束戰亂。兩個典故的使用,響落天外,著墨不多,卻頗顯奇妙。

作者簡介


岑參(715?—770),南陽(今河南南陽市)人。唐玄宗天寶三載(744)進士。曾兩次赴西北邊塞任幕僚。唐肅宗至德年間回朝後,曾任右補闕、虢州長史、嘉州刺史等職。岑參是盛唐傑出的邊塞詩人,由於他較長時間在西北邊塞從軍,對軍旅生活、邊地風光、西北少數民族的風俗民情都有深切感受,因此他所創作的八十多首邊塞詩筆力剛勁雄奇、景象壯麗瑰異、氣勢豪邁奔放,在唐代詩歌中自成一家,與高適齊名,世稱“高岑”。有《岑嘉州集》,存詩四百餘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