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子性
不同原子間電子的得失性質
現代實驗證實鍵具有的離子性。為了客觀地表達化學鍵的實際情況,鮑林(Pauling)提出用單鍵離子性的百分數來表示鍵的離子性和共價性的相對大小。鍵的離子性百分數大小由成鍵兩原子電負性差值()決定,兩元素電負性差值越大,它們之間鍵的離子性也就越大。鮑林提出將鍵的離子性百分數為,作為判斷離子鍵和共價鍵的相對標準。若,則可認為原子間的化學鍵主要是離子鍵,該物質是離子型化合物;若,則可認為兩原子之間的化學鍵主要是共價鍵,該物質是共價化合物。例如,中,查表得離子鍵占,因此是一個離子化合物。中,鍵的離子性占近,由此可見已經是個共價化合物。然而,例外的情況也不少。如BF中,但BF卻沒有離子型化合物的性質,常溫下BF是氣體,可見BF中化學鍵不是離子鍵。又如中,但中的化學鍵卻是離子鍵。這說明單用電負性差來判斷化學鍵的鍵型並不總是可靠的,原因在於影響化學鍵極性的因素比較複雜。
方法一:通過判斷不同離子鍵的鍵能來比較。方法二:通過實驗測定電導法等方法考察離子化合物的電離程度。方法三:看形成離子化合物的不同元素的電負性差異,如果差異較大,則離子性較強,差異較小,離子性較弱。方法四(一般分析方法):同時觀察組成離子化合物的不同離子所對應原子的性質(如陽離子看金屬性,陰離子看非金屬性);如果陽離子對應的元素的金屬性越強,則與其形成的離子化合物離子性一般很強,如果陰離子對應元素的非金屬性越強,則一般情況下形成的離子化合物離子性也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