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漆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成都漆藝,四川省成都市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成都漆藝發軔於商周,成熟於漢,興盛於唐,綿延於宋、明、清而不斷發展,歷史悠久。
2006年5月20日,成都漆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56。
成都漆藝
成都漆藝在唐代時達到了幾乎無法超越的高度,有用稠漆堆塑成型的有凸起花紋的堆漆;有用貝殼裁切成物象、上施線雕並在漆面上鑲嵌成紋的螺鈿器;有用金銀花片鑲嵌而成的金銀平脫器等等,充分顯示了當時成都漆器的高超技藝。
發展到當代,成都漆器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其具有的雕花填彩、銀片絲光、鑲嵌描繪等傳統手工技藝和地域特色受到人們的一致稱讚,當代仍是與北京、福建、揚州、廣東陽江齊名的全國五大漆器之一。
成都漆藝,工藝眾多,做工細膩,生產耗時綿長,被譽為“雕鐫知器,百伎千工”。其原料配方複雜,體現了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方面的重要發明;修飾技法獨特,以“雕嵌填彩,雕錫絲光,鑲嵌描繪”等極富地域特色的獨特技藝,以及“平繪描線,拉刀針刻,堆漆工藝”等稀有技法而自成流派,在漆器工藝中獨樹一幟,風格獨具。
成都漆藝中的雕填工藝、錫片平托都具有造型大方雅緻、工藝精緻優美且又溫潤的特點。雕填工藝由於漆色如灰膏狀,故在與晶瑩清澈漆面的對比中,更顯其內斂素雅的品質、溫和靜穆的色澤,給人以一種親和感。錫片平托藝術品中,金屬折光閃爍,變化奇妙,漆面含蓄包容,給人以大度而素雅的美感享受。
成都漆藝以天然生漆、實木為原料,包括雕填彩、雕填影花、雕錫絲光、拉刀針刻、隱花變塗等修飾工藝。以雕嵌填彩技藝為例,其主要包括以下步驟:第一,設計胎樣、裝飾圖稿和製作木胎,而後經漆工多次上灰、刷底漆、打磨后,塗上幾道推光漆,每一道都須干后研磨。第二,雕填,即先將設計好的裝飾圖稿拷貝到胎體上,用刀雕出陰刻畫面。然後將調製好的彩漆刮入陰紋,干后再用細砂紙研磨至紋路與漆面齊平。也可在陰紋中貼金銀箔,再罩上多層透明漆並研磨。第三,推光、措清,即在漆器表面塗上推光漆,待干后研磨,再用頭髮或棉花醮植物油摩擦,經多次清拋光,使漆器表面光澤華麗。
成都漆藝是中國漆藝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成都地區歷代習俗的重要見證和文化交流的使者,也是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的重要載體。
成都漆藝面臨著重重困境。首先,成都漆藝只能通過手工勞動制出成品,同時也只能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這使得傳承難度非常高。其次,由於產品市場狹小,製作者後繼乏人,成都漆藝面臨著沒有銷路的尷尬局面,只有儘快採取必要的保護措施,才可以挽救這項古老的傳統手工藝。
宋西平,女,漢族,1951年10月生,四川省成都市人,2007年6月,宋西平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四川省成都市申報。
尹利萍,女,漢族,1953年生,四川省成都市人,2007年6月,尹利萍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四川省成都市申報。
1956年,成都鹵漆社成立,為當地漆工藝的傳承做出了貢獻。到了1960年,成都鹵漆社技藝人員最盛時期發展到200人。
2014年6月3日,在關於公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基地”名單的公告中,四川省非遺街區示範基地入選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
重要活動
2018年8月22日,以保護和延續“成都漆藝”之美為目的的公益項目——成都漆藝駐地計劃在四川成都啟動。
重要展覽
2017年7月26日,“四川首屆漆藝精品展”在四川博物院開展。共展出96件漆藝精品,其作者既有從藝40年以上的老藝術家,也有剛出大學校門的“90后”生力軍,其中還有12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參展。
2017年10月13日—17日,第二屆長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在湖北武漢“國際會展中心”成功舉辦,成都漆藝在其中得到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