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院
西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
四川博物院始建於1941年,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浣花溪歷史文化風景區,是西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在全國公共博物館中佔有重要地位。 2009年,隨著新館落成,由四川博物館改稱現名。
四川博物院現有院藏文物26萬餘件,其中珍貴文物5萬餘件。四川博物院擁有專職、兼職研究員30餘人,先後研究出版了《四川博物院藏〈格薩爾〉唐卡研究》《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研究》《館藏書畫精品集》等學術著作。2011年,“四川博物院修復能力提升”項目,被國家文物局確立為全國兩個試點項目之一,2012年10月,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2017年,四川博物院獲得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
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據2020年9月國家文物局信息顯示,現有藏品193,074件/套,其中珍貴文物45,605件/套,參觀人數110.4萬人次。
文物介紹 | 圖例 |
戰國銅鈁 尺寸:高40厘米,腹徑22厘米 出土地點:成都羊子山172號墓出土 器物描述:覆斗形蓋,直口,束頸,鼓腹,圈足。蓋上有四鳥形耳飾,腹部有一對鋪首銜環。素麵。 | 戰國銅鈁 |
戰國獸面紋銅戈 尺寸:長29.4厘米,厚1厘米 出土地點:1980年四川新都馬家鄉 器物描述:呈三角形,無胡,援身兩面近欄處飾有獸面紋,中間有一圓穿,援末有二穿,內上有一菱形穿,穿後有紋飾。內口呈虎口狀。援身陰刻巴蜀文圖語,通體有虎斑紋。戈,流行於商代至漢代的一種格鬥兵器。 | 戰國獸面紋銅戈 |
唐代菩薩坐像 尺寸:高139厘米 出土地點:1954年四川省成都市西門外萬佛寺 器物描述:紅砂石,立體圓雕。菩薩坐在束腰高的方座上,足踏蓮花。頭飾三株冠,發辨四束;身飾纓絡飄帶,纓絡粗大繁麗,整個造像線條流暢,精美絕倫。 | 唐代菩薩坐像 |
宋代陶雙夫勒馬俑 尺寸:高30,底23.5×19.5厘米 出土地點:成都市外東跳登河第一機制磚瓦廠 器物描述:泥質紅陶。兩馬夫立於馬之兩側,一手牽馬,一手插腰。馬夫服飾相同,頭戴進賢冠,上身穿圓領窄袖衣,下著長褲,腳著鞋。馬站立,兩耳直立,雙目凝視遠方,口角銜鑣,背部有鞍飾。馬及兩馬夫立於三角形踏板上。 | 宋代陶雙夫勒馬俑 |
張大千簪花仕女圖 尺寸:縱116.6,橫47.3厘米。 文物描述:紙本,著色,工筆畫一艷妝仕女持扇而立。仕女身著束腰長孺裙,頭戴花簪,手持紈扇交於腰背後,面朝左面側身而立。左上角款署:"丙戌初夏大千張爰",下押白文"楥",朱文"大千"印。丙戌—1946年。 | 張大千簪花仕女圖 |
1949年12月鑄四川省人民政府銅印 尺寸:長7.0厘米,寬7.0厘米,高11.5厘米 文物描述:方形、圓柄。銅胎鑄字,鑄仿宋體字“四川省人民政府印”。背刻有橫豎三行凹形小楷字。右豎行:“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左豎行:“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一日”。正下方橫排:“第柒陸號”。 | 1949年12月鑄四川省人民政府銅印 |
參考來源:
1940年,四川博物館正式籌建。
1941年,四川博物館建成誕生,館址在郫縣東嶽廟。
1945年遷至皇城明遠樓。
四川博物院藏品
1950年遷至於人民公園內“之佛學堂”和“國書館”。
1950年底,更名為川西博物館。
1952年,定名為四川省博物館。
1965年,遷至成都人民南路四段“蘇聯和平利用原子能展覽館”。
1984年5月,鄧小平題寫了館標“四川省博物館”。
2001年,四川省博物館被國家計委列入“十五”發展計劃,決定在浣花風景名勝區建新館。
2002年7月,四川省博物館老館閉館。
2004年12月30日,四川省博物館新館建設破土動工。
四川博物院
2009年3月,經上級主管部門批准,正式更名為四川博物院。
2009年5月上旬,四川博物院正式對外開放。
2010年2月,創立全中國首個面向基層的大篷車流動博物館。
2011年,“四川博物院修復能力提升”項目,被國家文物局確立為全國兩個試點項目之一。
2012年10月,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2013年3月,“四川博物院修復能力提升”項目建設完成,並通過了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專家組驗收。
2017年5月18日,獲得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
博物院展廳
四川博物院
主體建筑西側為辦公區,設有培訓中心、科研辦公場所和信息中心;東南側與主體建築以空廊連接的是服務性商業區,設有商鋪和茶坊。
張大千書畫館
四川博物院收藏了大量張大千先生畫作,尤其是臨摹敦煌壁畫。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200餘幅,四川博物院收藏了183幅。張大千先生在敦煌時間有限,絕大部分是未完稿,他將臨摹的畫作帶回四川后,先後摺疊裝箱輾轉存放於昭覺寺、沙河村等地。1963年,張大千先生家人將該批文物正式捐贈四川博物院收藏至今。
巴蜀青銅館
四川博物院
巴蜀青銅器最富於特徵而且發展最普遍的是多種多樣的青銅鋒刃器,包括兵器和工具。另外,巴蜀青銅器上多有特殊文字的銘文,並鑄出手心、花蒂、虎、鳥等形狀的符號。巴蜀地區還出有一些與鄰近諸侯國風格相近的青銅器,例如新都九聯墩大墓所出的禮器形制、紋飾多與楚器相似。
萬佛寺石刻館
萬佛寺位於成都市西門外通錦橋,相傳建於東漢延熹(公元158—167)年間,是成都著名古剎,從南朝至明代的千餘年間,香火連綿不斷。根據文獻和出土造像題記,萬佛寺南朝時名安浦寺,唐代名凈眾寺,宋代改名凈因寺,明代又名萬佛寺,明末毀於兵亂。
萬佛寺遺址自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出土以來,先後四次出土了大批石刻造像,約二百餘件。其中,有兩次出土的造像大多為四川博物院收藏,內容有佛像、菩薩像、造像碑、造像龕、伎樂像及各種建築構件。其出土的南朝梁(公元420年—589年)造像刻有明確的紀年,是研究早期佛教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萬佛寺石刻造像在四川乃至全國石刻造像中佔有重要地位,它題材豐富,布局複雜而完整,雕刻細膩而精美,其中的不少精品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並被收入各種圖錄中。
漢代陶石藝術館
四川博物院
陶瓷館
巴蜀的陶瓷發展濃縮了中國陶瓷的發展歷程,從稚拙古樸的大溪彩陶、生動形象的漢代陶塑、多彩多姿的宋三彩俑,到別具一格的青羊宮窯、邛窯、玉堂窯、廣元窯、磁峰窯、琉璃廠窯……,無不展示出巴蜀陶瓷自然質樸的魅力,雖沒有官窯瓷器的精美華貴,但卻體現了濃郁的生活氣息。特別是邛窯的彩斑、點彩和彩繪,拓展了陶瓷裝飾藝術的新天地,久負盛名的省油燈,可堪稱是一項很有意義的發明創造。
書畫館
四川的書畫藝術有很深厚的傳統。從唐代開始,一些京都和外地畫家紛紛隨唐玄宗、唐僖宗避亂而來,給四川的書畫藝術帶來了興盛的景象。《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提到“蜀道僻遠而畫手獨多於四方”。《益州書畫名人錄》記載,從唐乾元(公元758年)到宋乾德(公元967年),和清初到民國(公元1736到1946年)這兩段歷史時期的川籍和在川的外籍書畫名人達1100多人,由此給四川留下了無以計數的書法名畫。抗戰時期,四川作為大後方,又彙集了四面八方的文化名人和藝術家,再次掀起了近代藝術的大潮。
四川民族文物館
四川博物院收藏的民族文物達七千多件,展出的民族文物都是精選出來的,包括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等十四個世居少數民族工藝品、宗教器物、服飾、生活用品、日常用品、工具、樂器、武器等,串起各民族的文化、風俗、禮儀,凝聚著深厚的民族文化情結,具有獨特、悠長的藝術韻味,展現了多姿多彩的民風民俗。
藏傳佛教文物館
四川博物院
共和之光
四川保路運動已作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線載入中華史冊,在中國歷史上,尤其在四川歷史上樹起了一座光照後世的豐碑。在紀念四川保路運動百周年之際,四川博物院舉辦《希望之路共和之光紀念辛亥四川保路運動100周年》展覽。舉辦這個展覽,是為了緬懷百年前辛亥先驅們振興中華、愛國為民、追求民主共和的革命精神和功績,展示革命黨人締造民國的鬥爭風采,重現保路運動“全川悲壯,天地易色”的動人情景。
工藝美術館
本館所展示的是四川博物院所珍藏工藝美術的精品,包括:玉器、金銀器、竹木牙角器、漆器、皮影、鼻煙壺、刺繡等門類。時間跨度早至商代,晚至清末民國初年。它們不僅是精美的工藝品,也是生活中的實用之物。其造型獨特、色彩絢麗、雕飾華美,已成為藝術瑰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川博物院
近距離觀察到文物
館藏文物分陶瓷類、磚石類、金屬類、錢幣類、書畫類、民族民俗類、碑帖類、近現代類八大類三十餘小類,具有濃郁的巴蜀地方特色。參觀者可通過重要文物前的“語音導覽系統”,輸入文物編號,獲得文物的自動語音解說。殘疾人朋友入館參觀也可享受專供輪椅通行的無障礙人性坡道設施。
除了文物豐富,精品眾多,布展方式現代等特點,四川博物院的文物保護措施也可圈可點。除了現代博物館常見的恆溫、恆濕設置以外,省博新館還特地引進了聲光系統。新館所有書法、繪畫、紡織展廳的燈光全部使用聲控燈組,館內無人時,所有燈組會自然暗淡下來。同時,所有展櫃採用了透光度極高且具有防彈功能的超白玻璃,參觀者可近距離觀察到精品文物的最細微處,感受國寶的獨特魅力。
博物院展廳
2011年,“四川博物院修復能力提升”項目,被國家文物局確立為全國兩個試點項目之一。2013年3月,該項目順利建設完成,並通過了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專家組驗收。該項目的建成不但可以滿足四川博物院館藏文物保護研究與修復的需要,而且還通過構建文物保護修復平台為省內外各文博單位的館藏文物保護修復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幫助。
四川博物院
免費開放,實行免費不免票,每天限量發放參觀券4000張。
每周二至周日(國家法定節假日逢周一不閉館)
夏季:09:00至21:00(20:00停止取票)
冬季:09:00至20:00(19:00停止取票)
乘坐19、35、47、82、88、407、309A、901路等至送仙橋站下即可。
2020年3月,為感謝全國醫護人員的堅守奉獻,博物館對抗疫一線醫護人員及其家屬實行年內免費。
2020年12月28日,被授予“第五屆四川省文明單位”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