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神

中國轟六戰略轟炸機

轟-6(代號:H-6,英文:Xian H-6 Strategic Bomber)轟炸機,是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航空工業西安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原西安飛機製造廠,簡稱:西飛,代號:172廠)參照前蘇聯中型噴氣轟炸機圖-16研製。圖-16採用兩台渦輪噴氣發動機,后掠翼型。1959年中國開始仿製圖-16,后一度終止。1964年3月恢復研製。第一架轟-6原型機於1966年10月完成,用於靜力試驗。1968年12月24日,安裝中國國產渦噴-8發動機的轟-6首飛成功,1969年轟-6批量投產。

飛機簡介


1957年,聶榮臻代表我國前往蘇聯談判引進武器裝備,其中就包括圖-16。據稱當時蘇聯專家曾表示這種飛機已經不能滿足軍用作戰任務的需要,尤其是戰場生存能力太低,但是當時蘇聯也沒有特別好的替代機種。1958年10月12日,周恩來總理就提前試製圖-16轟炸機問題打電話給蘇聯部 轟-六H型轟炸機
長會議主席赫魯曉夫。隨即派張連奎、王西萍、陸綱等赴蘇聯進行具體談判。到了1959年,再次跟蘇聯談判進口米格-21或更新型飛機和導航設備時,我方提出圖-16飛機性能落後,希望蘇聯能提供更新型轟炸機和空空導彈,最終因中蘇交惡而沒有下文。
1959年我國西安飛機製造公司開始仿製這一轟炸機,后一度終止,64年3月恢復研製。由於選擇建設工廠的廠址有重大地質問題,造成了仿製工作上的重大經濟損失。轟-6是當時中國試製的噸位最大的飛機,全機零件多,結構複雜,技術難度及工作量大。在試製過程中,陸頌善組織技術力量,補齊了蘇聯未提供的強度計算等資料,編製了新工藝和關鍵技術資料,攻克了多項技術關鍵,應用了多項新技術。該機於1968年試製成功,結束了中國不能製造中型轟炸機的歷史,填補了航空工業的空白。
1959年,聶榮臻與空軍和三機部談話,提到圖-16很落後,不能作為作戰飛機使用,目前的試製可以當作練兵,將來空軍不用,還可以交給民航使用。第一架轟-6原型機於66年10月完成,用於靜力試驗。1968年12月24日,毛主席生日前夕,採用國產渦噴-8發動機的轟-6首飛成功,69年批量投產。由於我國之後一直未能獲得更好的替代機型,轟-6服役至今,並仍在繼續改進生產之中。

結構特點


副翼上裝有內氣動軸向補償和調整片。全金屬半硬殼機身結構,蜂腰流線形機身。機頭有玻璃鑲嵌的領航員及轟炸手座艙,駕駛艙下機腹部的凸起內裝導航雷達發動機。駕駛艙內兩名飛行員均有獨立的操縱系統,操縱系統分硬式操縱和混合式操縱。每位機組成員均有彈射座椅,彈射時一領(領航員)向下、二領向下、尾艙射擊手向下、尾艙無線電通信員向下、副駕駛向上、機長向上。但是應指出由於該套彈射救生系統可靠性極其低下,救生幾率幾乎為零,特別是向下彈射的機組乘員根本沒有生還的希望。因此通常機組會全力將發生事故的飛機飛回機場,或嘗試迫降。機上配有兩個充氣救生艇。起落架由前、主起落架和尾橇組成。前起落架裝有油液氮氣緩衝支柱,雙輪,有前輪轉彎機構。主起落架也各有一個裝有油液氮氣的緩衝支柱,支柱頭部各鉸接有一個小車架,小車架上裝有前後並列的4個機輪。在機身尾部還裝有著陸阻力傘。仿製時還有一些小改進,如圖-16的垂直尾翼翼尖為木質結構,對材質要求苛刻,結構複雜,工藝方法落後,生產效率低。結果在試製時從大量的木材中勉強做出了一件。最後決定用玻璃鋼代替木材,經一年多時間設計制出了玻璃鋼翼尖,強度、電性能均滿足設計要求。又如,轟-6天窗骨架零件由GC-4高強度鋼製成,是一項結構複雜、協調關係多、成形難度大的關鍵零件,追蹤採用熱成形工藝方法解決。

發動機艙

為生產這種龐然大物,必須匹配幾百台精密、專用、大型設備和大型試裝載導彈車台。它的渦輪盤毛坯要萬噸水壓機鍛制,每台發動機,其原材料需高溫合金15噸,有色金屬9.5噸以上。當時世界上僅美英蘇才有能力生產這種大推力發動機。仿製РД—3М發動機的中國型號命名為渦噴-8,由西安航空發動機廠研製。渦噴-8的原材料、鍛鑄件毛坯、成品附件共1193項,在1960年時一半需要進口,即使發動機製造出來,批生產的命運依然操縱在外國手中。從1960年開始,西安廠同航空材料所、上海交大等單位協作試驗,歷時6年,終於將決大部分進口原材料和附件實現了國產化。1961年,渦噴-8試車成功。接下來又是相同的延壽工程。渦噴-8剛研製出來,第一次翻修壽命僅300小時。西安廠集中科研試驗力量攻關,7年之後,延長到500小時。1979年大600小時。1983年,即出車成功22年之後,終於使大推力的渦噴-8延長到800小時,一台頂3台用了。從這個漫長的認識客觀規律的征程中,中國設計、工藝、生產人員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一批高水平發動機專家培養出來了。技術上,該發動機為8級軸流式,不可調節收斂型尾噴口,從壓氣機第5級和第7級后引出熱空氣對進口導葉、整流支板和整流罩進行加溫;從第8級后引出熱空氣對機翼前緣加溫。1967年1月8日,完成了300小時國家交付長期試車,1967年3月29日航定委批准交付部隊使用,稱Ⅰ批發動機。在Ⅰ批結構的基礎上,又研製了800小時結構的渦噴-8發動機,1972年7月到1975年10月,分別進行了四次工藝長期試車考核。1973年底在Ⅰ批結構的發動機上混裝了可靠性較高的800小時結構渦輪轉子,首翻期壽命為400小時,稱為Ⅱ批發動機。經一年多的混裝使用,1975年開始,全部生產800小時結構的整機,稱為Ⅲ批發動機。為了穩妥起見,初期Ⅲ批發動機的首翻期壽命暫定 轟-6的炸彈艙
為500小時。79年根據外場使用情況,將首翻期壽命延為600小時;83年根據F23042機台架交付延壽試車的情況和外場使用實際情況,決定1982年以後生產的Ⅲ批發動機首翻期壽命為800小時。渦噴-8初期有可靠性、維修性方面的多個問題,如高溫起動和高原起動困難,壓氣機第1級轉子葉片葉尖排氣邊掉塊,火焰筒筒體冷卻孔裂紋多,渦輪第2級導向器葉片固定螺釘斷裂頻繁等。當時轟-6險些停飛,經努力使發動機的可靠性和維修性提高到合理的水平。

機上燃油系統

徠機上燃油系統分為主系統和啟動燃油系統。主系統又分左右兩分系統,分別向兩個發動機供油。燃油箱加註惰性氣體,可抑制燃油爆炸,並設有緊急空中放油裝置。機上設有主液壓系統和剎車液壓系統。主系統負責起落架收放、前輪轉向,以及起落架艙、彈艙門的開啟關閉。通信系統包括通信電台、短波指揮台、超短波指揮台、機內通話器和應急救生電台。機上還安裝了空調及除冰系統。前後氣密艙的空調用來自發動機壓氣機的壓縮空氣進行增壓和加溫。轟-6一直存在座艙溫度過高的問題,夏季在地面停放時,座艙氣溫一般達50度以上,極端情況曾經達到70度。這種高溫條件不僅加大了機組成員的負擔,而且對大量精密的電子設備也有極為不利的影響。最終只能採用地面空調車的方式進行“治標”處理。
為防止機翼前緣、發動機進氣道前緣結冰,利用由發動機引出的熱空氣進行加溫。垂尾和平尾前緣及飛行員、領航員前面的玻璃,採用電阻絲加熱裝置進行加溫。電源系統由發動機帶動的直流發電機、電池及變流器組成。

武器系統


轟-6的主要作戰武器為多種普通炸彈,艙內正常載重量3000千克。
轟-6的火控系統主要由第二代自動領航轟炸系統組成,包括多普勒雷達、轟炸雷達、光學轟炸瞄準儀、計算機、航向姿態系統、自動領航儀、無線電羅盤、無線電高度表、自動駕駛儀和速度感測器組成。1960年代,華北光學儀器廠研製出“六型”航空光學射擊瞄準具,為機上自衛性的航空火力控制系統,與轟-5、轟-6、水轟-5等飛機配套,能對航炮進行遙控和自動跟蹤目標。1967年,華北光學儀器廠完成“I型”航空光學轟炸瞄準具的研製。該瞄準具與國產“轟六”機配套,可供轟炸機從任何方向對固定目標或活動目標進行水平飛行轟炸瞄準;還可與轟炸雷達交連,在能見度不好的情況下使用。同年,該廠研製出“Ⅲ型”航空光學瞄準具,為第二代導航、轟炸系統配套的產品,具有適合低、中、高空的瞄準和轟炸兼顧的性能,解決了“Ⅰ型”瞄準具1000米以下不能轟炸的缺點。該瞄準具能與導航轟炸數字計算機交連,飛機在轟炸航路上做機動飛行,可避開敵人的防禦火力;並能在高度200~l400米範圍內和雷達轟炸瞄準具交連,實施夜間轟炸。其重大改進主要是把“Ⅰ型”的8大件改為只有頭部、電子盒、高度組、交 轟-6甲機群
流機4大件,並用研製的功率大、體積小的步進機代替摩擦盤機構,提高了瞄準具的協調精度,減輕了重量。為在低空時能提前發現目標,產品中新增設了概略瞄準機構和快速導視機構。同時,對高度組進行了重新設計,使產品在能見度不好的情況下或在夜間能與雷達轟炸瞄準具交連,實施“交連”轟炸。“Ⅲ型”瞄準具採用“追趕法”瞄準,其操作簡單,精度高,瞄準時間短。
機上裝有共7門23毫米自衛機炮,機頭一門,機身上、下、尾部炮塔各兩門,由射擊瞄準雷達或光學瞄準具控制。機上PX-1型炮塔(PX估計為“炮塔系統”的縮寫,又分上、下、尾部三種不同結構的炮塔,尾炮塔名稱為WPT-1)使用無消焰器的23-2機炮;機頭前向機炮為23-2H機炮,帶長消焰器。PX-1炮塔由114廠研製,1973年未定型即開始裝備使用,後於1984年針對各種問題經過改進后正式定型,至今約生產了近160套、近500座炮塔。1984年,原計劃以PX-1為基礎為轟-5研製的PX-2型炮塔,因轟-5早已停止生產,而轟-6的PX-1炮塔又與之相似,因此取消了研製計劃。
1981年,在轟-6機上加裝第二代自動領航轟炸系統,深受部隊歡迎。為了提高轟-6的自衛生存能力,1980年,完成了轟-6機加裝自衛干擾設備的改裝。
其炸彈武器包括核彈和早期採用過的250-1、500-1型普通炸彈。之後250/500/1500/3000-2型高阻爆破炸彈等陸續裝備轟-6使用。250/500/1500/3000-2系列炸彈是在蘇聯фAB-M54系列爆破炸彈基礎上改進研製的,60年代中期服役,適於轟-6彈艙內掛,中高空投擲。另外強-5、殲-6殲-7殲-8等也可掛裝使用。該系列炸彈有相同的結構和性能特點,只是外型尺寸、裝葯等略有差異。全彈由圓柱型彈體、雙圓筒試尾翼裝置、頭部/尾部傳爆管、雙彈耳和相應裝填係數的TNT裝葯等組成。彈體由彈頭、彈尾、尾錐體、彈道環組成。彈頭由鑄鋼鑄成,彈道環焊在彈頭外部,專門用來改善炸彈下落進入跨音速飛行時的穩定性。該系列的四型炸彈的技術指標如下:
250-2型:全長1.5米,彈體直徑0.325米,尾翼翼展0.41米,彈重236千克,裝97千克TNT
500-2型:全長1.5米,彈體直徑0.45米,尾翼翼展0.57米,彈重473千克,裝200千克TNT
1500-2型:全長2.77米,彈體直徑0.63米,尾翼翼展0.79米,彈重1448千克,裝658千克TNT
3000-2型:全長3.3米,彈體直徑0.82米,尾翼翼展0.41米,彈重2840千克,裝1350千克TNT
高阻航空炸彈外形啟動阻力大,不適合高速作戰飛機外掛,也不能用於低空、超低空轟炸。但其短而粗的外型,能充分利用轟-6炸彈艙的容積。且只需加裝適當的減速裝置及開傘控制和安全保護裝置,即可構成適用於高速低空/超低空轟炸的減速炸彈,從而擴大高阻航空炸彈的使用範圍。
更先進的250/500/1000-3型低阻爆破炸彈是中國自行研製的。適用於高速飛機外掛投擲,轟-6並未裝備。

核彈載機


轟-6原型機研製成功后,西飛進一步研製了轟-6的第一個正式型號轟-6甲。在此之前,西安飛機製造廠於1963年接收了哈爾濱飛機製造廠1959年用蘇聯散件組裝的一架轟-6(因此,實際上這是一架我國組裝的圖-16),改裝為核航彈運載試驗機,代號21-511任務,1964年改裝完畢。1965年5月14日,中國轟炸航空兵某師李源一機組駕駛這架圖-16(50671)飛機,首次空投原子彈爆炸成功,李源一機組為此立集體一等功,第一飛行員李源一和第一領航員於福海記個人一等功,其他4名同志記二等功。周總理、鄧小平、陳毅、賀龍、聶榮臻等當時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了副師長李源一和領航員於福海等人。這架飛機曾經在轟炸航空兵某師服役,退役后被送往空軍航空某校做教學設備。這架飛機上,改裝增裝了投放掛彈系統、加溫保溫系統、防護系統和臨時性試驗設備。到甲型正式投產裝備,令解放軍空軍擁有了國產化的大型轟炸機,主要作為常規轟炸力量使用,並能使用我國研製的各種空投核武器。66年5月15日,轟-6甲才通過生產定型,同年10月15日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正式批准投產。轟-6甲執行了我國第一次氫彈試爆。
隨後在甲型的基礎上發展了轟-6乙型中程偵察機,1979年定型,裝有航丁-42型紅外相機。到1975年,轟-6丙型開始論證,1977年開始研製,1980年首飛,1983年5月完成鑒定,同年底交付空軍。主要改動包括加裝電子干擾、電子偵察、電子警戒及可投放金屬絲或金屬箔條,增強了轟-6的自衛能力。之後還發展了轟電-6Ⅰ/Ⅱ/Ⅲ電子干擾機、轟電偵—6Ⅰ/Ⅱ電子偵察機等。1987年Ⅰ型機由空軍開始研製,1990年6月首飛,1992年定型。Ⅱ型機1993年開始研製,1996年定型。有意思的是電子型轟-6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從未有過公開報道。1969年,又裝備了少量轟-6靶機運載母機,用於攜帶靶-6型高空超音速無人駕駛靶機。該型號1969年3月開始研製,1970年首飛,1971年投入試用。主要改進為加裝一對翼下掛架,用於掛載2架靶-6。

反艦型號


海軍航空兵於67年轟-6還在研製時就提出了研製反艦改型轟-6丁(轟-6D),因文革影響,1981年8月29日才首飛成功。經多次導彈試射后,84年12月24日轟-6丁通過技術鑒定,批准生產交付使用。85年通過鑒定。轟-6D主要作為反艦導彈載機,保留了原有作戰能力。裝備了C-601(下圖)、C-801等多種反艦導彈。
轟-6D裝備了245型雷達和自動領航火控裝置,為此轟-6D取消了以往轟-6機頭固定機炮,且雷達罩大於甲型的雷達罩。該雷達在9000米高度對RCS(雷達反射面積)為7500平方米的海上目標發現距離不小於150千米。其自動領航火控系統具有自動領導航、導彈自動攻擊和半自動常規轟炸三大功能。需要說明的是早期的大型軍艦的RCS遠遠大於這個數字,比如“克列斯塔II”級RCS高達1000000平方米;我國051的RCS為35840平方米。隨著我國掠海高亞音速反艦導彈、超音速反艦導彈的發展,轟-6還有較大潛力可挖。
轟-6D全機共27個油箱,採用分組式向發動機供油,在飛機的油箱艙和發動機短艙內,裝有高靈敏度的感溫報警滅火系統,駕駛員可手動操縱滅火。油箱內充入惰性氣體。D型裝備了具有分別以慣導、指揮儀、自動駕駛儀、多普勒雷達、航向姿態系統交聯構成的三種自動導航功能的導航系統。這種全自動導航系統精度高,保證了飛機按照預定的航線保持航跡平飛,按給定的坡度操縱飛機自動轉彎、轉動、改變航向等。新增的全天候自主式慣性導航系統,可在全球範圍內適用,並以較高精度輸出飛機的即時位置、姿態,通過計算后發出駕駛指令操縱飛機。其航向姿態指引系統可以在飛行過程中,自動顯示飛機的各種航向角、姿態角、偏流角、無線電台方位角和相對方位角,以及飛機在轉彎時的角度、航道偏差等等。
轟-6D裝備了自檢測甚/超高頻電台,具有多頻段多功能的優點,並可預選20個波道。在主波道通信同時,能預設救生頻率進行信號接收聯絡,也可自動應急發射呼救信號。通信系統中配備的短波電台、救生電台(每個乘員配備)和機內通話器等設備,可以保證在飛行中飛機與飛機、飛機與地面之間中、近距離的指揮聯絡和遠距離通信聯絡,機組能用機內通話器進行封閉式通話。D型氣密艙增壓和加溫用的空氣,由發動機壓縮機供給的。僅有一台發動機工作時,也能保證供空氣。如飛機座艙受損引起艙壓降低,能手動調節氣壓。在低空飛行時座艙內自然通風,前後座艙均設有專門系統。為了防止結冰,在機翼、發動機、尾翼以及駕駛員座艙玻璃、領航員瞄準玻璃等部位均有電熱或氣熱加溫裝置。該型號採用了WQJ-1型發動機起動機。目前轟-6D已經出口。
D型裝備了彈艙投放/導彈外掛發射系統互聯的聯合火控系統,能自動搜索跟蹤選擇的攻擊目標,測量、實時計算目標相對運動參數,以令指揮儀發出準確指令,實施對目標的自動攻擊或轟炸任務。使用的主要武器為鷹擊6號空艦導彈,出口稱C-601。該彈1966年隨空艦導彈“371工程”立項,當時名為“風雷一號”,由三院在海鷹2號反艦導彈基礎上進行改進研製。隨後確定了由轟-6丁攜帶兩枚鷹擊6號的全作戰系統方案,全系統主設計師為路史光同志。1979年,模擬試驗順利進行,ZJ-6指揮儀、自動駕駛儀和彈載773甲多普勒雷達相繼進行對接試驗,並成功進行了試射,當時發現773甲和機載773雷達相互干擾。1981年在遙測實彈打靶中取得四發四中的可喜成績,飛行性能良好。1983年,鷹擊6號獲得國家科工委批準定型,並進行了部分指標調整。站長認為當時可能是針對反艦導彈技術的發展變化,加強了鷹擊6號的低空突防性能。1986年C-601成功外銷,在兩伊戰爭中完成了多次實戰任務。
C-601反艦導彈飛行速度約M0.9,採用中段自控加末段雷達主動制導,射程約150千米,飛行速度M0.9,平飛高度50、70、100米;彈重2440千克,長7.36米,彈徑0.76米,翼展2.4米,戰鬥部380千克,採用液體火箭發動機,彈體內有推進劑箱和氧化劑箱。
轟-6丁可在1000到9000米高度之間投放該彈。投放后導彈自由下落至850米高度,發動機點火,於500米高度改平;至預訂射程時彈載多普勒導航雷達關機,末制導雷達開機捕獲目標;隨後導彈開始俯衝,命中后三個觸發引信起爆戰鬥部,摧毀敵艦艇目標。
兩發齊射間隔5~15秒,對於當時的艦艇來說,這一時間間隔足以導致艦空武器系統缺乏足夠的反應時間攔截第二枚導彈。

後期改進


據稱後期生產的轟-6甲(也可能是改進后的丙型)部分改造為轟-6F改進型,主要調整了主儀錶板和輔助儀錶板,增加了慣導設備的控制顯示部件和狀態選擇部件。增加了慣性導航系統、GPS定位導航、導航信息處理機,換裝領航儀和航向聯繫盒。從而組成了慣性導航、GPS導航和多普勒導航三種導航分系統,互相交聯配合,可與轟炸瞄準系統交聯,實施自動瞄準轟炸。該系統採用了衛星導航技術、卡爾曼濾波技術、多餘度組合導航技術,導航功能強、精度高、工作可靠性好,可以實施遠距離自動導航、機動瞄準和在複雜氣象條件下實施低空激動突防。因此該改型具備了原距離、遠海導航轟炸能力,解決了轟-6飛機難以遂行遠海作戰的問題。取消了不必要的背部和機頭航炮,並採用了藍灰色低可視性塗裝。甚至有一架轟-6被用於提高隱身性的研究試驗,進行了一定的改裝。
為改善轟-6的航程、發動機壽命等性能,西飛於1970年提出了深入改進的轟-6I方案。這一方案非常大膽,採用四台英國“斯貝”512-5W渦扇發動機(FBC-1也採用了當時引進的“斯貝”渦扇發動機)代替原有的兩台渦噴-8發動機。其中兩檯布置在原渦噴-8的位置,另外兩台在機翼下弔掛。轟-6I航程從原型的5760千米猛增至8060千米,海平面爬升率從原型的18.6米/秒提高到29.7米/秒,效果顯著。但由於大量改進現有的轟-6成本太高,而且“斯貝”發動機的數量和後勤維護很成問題,轟-6I方案被放棄。
轟-6還衍生了其他一些小改型,如無人靶機母機和轟電-6電子戰改型。
另外根據種種資料可以肯定,轟-6是我國幾種空地導彈的載機。由於我國對空地導彈保密很嚴格,這方面的資料非常匱乏。目前所知的可能是空地導彈的型號包括上游-2A(SY-2A)的改型。上游-2A是上游-2反艦導彈的改型,用渦噴發動機取代了上游-2的火箭發動機,射程增加到130千米以上,長度增加少許。上游-2A採用GPS+慣導+末段主動雷達制導。最容易識別的特徵是其進氣道裝在彈體後上方,類似於美國AGM-86。據信上游2A的空地改型取消了火箭助推器,導引方式沿用上游-2A的模式,但末段有所不同。根據一些資料,該彈可能塗成黑色。另外外界傳說的中國空地導彈還包括“紅鳥”系列巡航導彈,載機同樣是轟-6。未經證實的說法是,攜帶兩枚空地導彈的是轟-6H型。某型導彈中段採用慣性制導,末段採用電視制導頭,將圖象發回轟-6H,由武器控制員鎖定目標。H型本身主要改動了導航設備。此外在鷹擊8反艦導彈的基礎上,發展出了據稱編號為“空地8”的空地導彈,發射載機同樣採用轟-6。但據稱由於尚處於研製發展的階段,使用不同空地導彈的載機實際上是不同的型號,在可使用的空地武器方面並不具備多少通用性。
轟-6 086號是發動機試驗高空平台,於1969年以圖-16改裝完畢。炸彈艙內加裝一個可升降發動機平台,前端有一圓環作為進氣調節。086號完成了我國大量發動機的試驗工作。
轟-6改型還包括轟油-6空中加油機,該機在翼下加裝兩個軟式加油吊艙,能為殲-8ⅡD空中加油型戰鬥機進行加油。該型號取消了機頭玻璃鑲嵌結構的觀察轟炸艙、尾炮等,尾部觀察窗略有增大。該改型全機可載油37噸,輸油18.5噸,約夠6架殲-8D型機使用。對接操作通過儀錶指引和目視控制。該型機的導航系統為兩套慣性導航系統組成,互為備用,加裝了兩套塔康導航系統,用於加、受油機空中測距和對地近程導航、定向儀。加裝航向姿態系統。機頭裝有氣象雷達。通信系統增加了兩套超短波單邊帶電台、兩部保密電台和救生電台。電子對抗設備中增裝了雷達告警設備和箔條/紅外誘餌投放器。為了實施夜間加油,在左右掛架兩側、左右起落架短艙內側的尾錐內、后機務艙兩側各裝了一個白光燈。加油吊艙也裝有指示燈。

機型詳解


轟6K轟炸機

轟-6K是最新的轟-6改型,是首個採用綜合導航火控系統的轟-6改型。據分析,其基本情況如下:
1、可掛6枚KD88巡航導彈,內部彈倉全部改為燃油艙;
2、採用D-30KP-2型發動機,該發動機是俄羅斯索洛維耶夫設計局(現稱彼爾姆航空發動機科研生產聯合體)研製的渦輪風扇發動機,其最大推力為12.5噸,涵道比2.42:1,翻修壽命3000小時。D-30KP是前蘇聯時期研製的第一種大涵道比高性能渦輪風扇發動機,特點是推力大、耗油率低、性能可靠。目前,中國空軍伊爾-76運輸機轟-6K轟炸機裝備的均是俄制D-30KP-2型發動機。推力增大30%,耗油量減少20%,加上內部彈倉全部改油艙,航程比原轟6增加30%,即作戰半徑在常規任務情況下為3X00-4X00千米,滿足我空軍對台東部目標打擊要求。
3、換裝新型火控雷達和搜索雷達,取消機頭透明領航員艙和頜下 停機坪上的國產轟-6型轟炸機
雷達,將原領航員艙改裝為雷達設備艙。
4、加裝GPS+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5、所有機炮炮塔全部取消,尾部無線電操作員艙取消,換裝新型大功率電子干擾設備,保證突防安全。
6、載員4人,統一安排在機頭,分2排,每排2人,分別為駕駛、副駕駛、電子戰/通信官和領航/轟炸官,全部前向乘坐,安裝獨立彈射座椅。
7、重構航電系統,採用大屏幕LCD玻璃座艙,優化人機工程,操作大為簡化。
研製轟-6K的背景是,為改變老轟-6腿短、彈少、看不遠的問題,滿足對台應急作戰急需,滿足打擊台島東部地區目標的急需,急需對轟-6大改,使其成為我軍巡航導彈載機,滿足對敵目標迂迴遠距打擊需求,同時為加快研製進度,對轟6主體承力結構不做大改,只針對換髮對進氣道、尾噴做針對性重新設計和修形,對主翼和尾翼空氣動力學匹配做適當調整,以滿足發動機進氣量增大,推力增大后對飛機影響。同時,根據近年來我國航空電子技術飛速發展,採用最新電子設備完全徹底替換了老轟-6電子設備,同時採用了電傳操縱、隱身塗料等目前國內較成熟的技術對轟-6進行了改造。應該說,轟-6K的研製成功,是對近10年來我國航空製造業綜合集成能力的一次大檢閱,集中體現了我國航空電子、材料技術的最新成果,為其他老舊航空產品升級改造提供了一條全新的思路。
在蘇聯,圖-16歷經多次改進,戰鬥力大大增強,出現了多種改型,值得我們借鑒。蘇聯的圖-16的領航艙已被機頭雷達艙替代。2004年,圖波列夫公司和俄羅斯國防進出口公司表示,如果中國需要更新的轟炸機,圖波列夫公司將很樂意向中國提供自己的產品。不過這種交易主 老式轟-6轟炸機
要取決於兩國政府間的意向和談判,只有在政府間達成協議以後,圖波列夫公司才能夠根據客戶的需求來提供產品。同年的珠海航展上,圖波列夫公司展出了圖-22M3的模型。
直到21世紀,轟-6的炮塔仍在生產、研究和改進。站長認為,炮塔的重量,不如讓給電子干擾設備等使用,但是由於涉及到配平的問題,大改似乎又並不划算。據稱最新的轟-6H已經取消了一個炮塔。

轟6H轟炸機

中國自行設計生產的中國轟-6H轟炸機堪稱遠程精確打擊的“點穴”高手,一是航程遠。轟-6H是目前(2009年)中國所有戰鬥機中航程最遠的,飛行距離可達5000多公里。二是精確打擊能力強。轟-6H掛載的導彈射程達100多公里,從發射到攻擊完畢僅需4分鐘,精確度最高能達到半米之內。
中國轟-6H轟炸機本身主要改動了導航設備,突出特徵是翼下外掛了2枚鷹擊-63反艦巡航導彈,鷹擊-63的問世使得中國解放軍空軍具備了戰術精確打擊能力。鷹擊-63最早在2000年3月被媒體報道,是C-601反艦導彈的空射型。從網際網路上的圖片看,該型導彈末端可能採用光學制導,飛行中段則可能使用衛星或慣性制導。
轟6H的后機身下部有一個小雷達罩,可能是用於引導鷹擊-63的數據鏈系統。這種結構設計與前蘇聯1958年試飛的圖-16K-10飛機相似,但存在著較大的缺點:鷹擊-63對母機存在著依賴性,一旦母機被攻擊,導彈將無法執行任務。儘管如此,在1998年、1999年的時候,解放軍空軍有了配備鷹擊-63的轟6,就具備了打擊重要戰略目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