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亞岐

蔡亞岐

蔡亞岐,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人物經歷


1985年畢業於蘭州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88年畢業於蘭州大學化學系,獲理學碩士學位;2003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獲博士學位。
社會任職
國家環境保護部第二屆新化學物質評審專家委員會評審專家。

研究方向


主要的研究領域涉及環境污染物質的色譜分析和環境行為研究,特別是一些重要的新型環境污染物如全氟化合物、高氯酸、飲用水消毒副產物、藥物和個人護理用品等。目前的研究包括如下幾個方面:以上新型污染物環境和生物樣品的新型高效樣品前處理和色譜分析方法研究;新型環境污染物的環境存在、遷移轉化和歸趨研究;新型複合納米材料的製備及其在環境和分析化學中的應用研究。研究的主要目標是用先進的分析方法和納米材料技術研究和解決現實的環境問題。

主要貢獻


科研項目
1.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專題課題:全氟表面活性劑環境樣品的樣品前處理和色譜分析檢測技術研究(課題編號:2007AA06Z405),2007.12-2010.12,負責。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於金-硫鍵自組裝膜的磁性納米固相萃取研究(課題編號:
20975110),2010.1-2012.12,負責。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有機基團修飾的磁性單分散納米或亞微米介孔氧化物基質吸附劑的研究及其在環境分析化學中的應用(課題編號:20877079),2009.1-2011.12,負責。
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於金屬氧化物納米顆粒的半膠束/吸附膠束行為研究及其在環境污染物固相萃取和固相微萃取中的應用(課題編號:20577058),2006.1-2008.12,負責。
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納米管限進介質固相萃取吸附劑的研究及其在生物和環境樣品分析中的應用(課題編號:20475060),2005.1-2007.12,負責。
6.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項目:典型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毒性效應與控制原理研究-典型PTS的表徵與毒性作用機理研究(課題編號:KZCX2-YW-420-1),2007.1-2009.12,負責。
7. 中國科學院全國優秀博士論文基金氧化物納米顆粒-表面活性劑體系的半膠束/吸附膠束行為及其在環境樣品分析中的應用研究,2006.12-2009.12,負責。
8. 中國科學院儀器研製項目:痕量揮發性有機物快速檢測設備研製,2008.3-2010.6,負責。
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環境中PPCPs的遷移轉化、生態健康風險及控制原理(課題編號:20837003),2009.1-2012.12,參加。
10. 國家科技部973計劃: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環境安全、演變趨勢與控制原理(課題編號:2003CB415001),2004.1-2008.12,參加。
1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持久性有毒化學污染物形態、環境過程與毒理效應(課題編號:20621703),2007.1-2009.12,群體成員。
代表論著
(1) Xiaoli Zhao, Yaqi Cai*, Yhanh Wang, Yali Shi, Guibin Jiang,
Preparation of alkanethiolates functionalized core/shell Fe3O4@Au nanoparticles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several typical target molecules,Anal. Chem., 2008, 80(23), 9091-9096.
(2) Xiaoli Zhao, Yali Shi, Yaqi Cai*, Shifen Mou, 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coated magnetic nanoparticles for the preconcentration of phenolic compound from environmental water samples, Environ. Sci. Technol., 2008, 42, 1201-1206.
(3) Xiaoli Zhao, Jidong Li, Yali Shi, Yaqi Cai*, Shifen Mou, Guibin Jiang,Determination of perfluorinated compounds in wastewater and river water samples by mixed hemimicelle-based solid-phase extraction befor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detection, J. Chromatogr. A, 2007, 1154, 52-59.
(4) Lina Liang, Shumin Mo, Yaqi Cai*, Shifen Mou, Guibin Jiang, Meijuan Wen, Direct amino acid analysis method for speciation of selenoamino acids using high-performance anion-exchange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integrated pulsed amperometric detection, J. Chromatogr. A, 2006, 1118, 134-138.
(5) Yaqi Cai, Guibin Jiang*, Jingfu Liu, Qingxiang Zhou,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as superior solid phase extraction adsorbent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bisphenol A, 4-n-nonylphenol and 4-tert-octylphenol in environmental water samples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fluorimetric detection,
Anal. Chem., 2003, 75 (10), 2517-2521.

獲獎記錄


1. 2003年,中國分析測試協會分析測試科研成果(CAIA)一等獎(高效樣品樣品前處理技術研究,排名第3)。
2. 2005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
3. 2005年,中國分析測試協會分析測試科研成果(CAIA)一等獎(離子液體和固相微萃取技術在環境分析中的應用,排名第6)。
4. 2006年,中國分析測試協會分析測試科研成果(CAIA)一等獎(高效陰離子交換色譜-積分脈衝安培電化學檢測分析新方法的研究,排名第2)。
5.2011年,榮獲201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典型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分析方法與生成轉化機制研究”,排名第4)。
獲獎訪談
好學不倦勤思進力行不怠貴自強——訪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蔡亞岐
秋日和煦的陽光淡淡地從窗帘的細縫中透射進來,在眼前的中年學者身上映成一道一道或粗或細的柵欄,同他那爽朗的大笑緩緩地一道將室內的氣氛慢慢升溫,也與我們一起聆聽著這位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的平凡話語。
“你們確定真的已經入選了?我自己都還沒有得到什麼消息。”似乎是對於這方面的榮譽並非十分關心,蔡亞岐並不確定自己已經成為了2005年神州十數億人口中那特殊百人中的一位,“要我談經驗不敢當,不過有這樣一個機會把自己學習中的一些想法與大家一起交流一下,還是真的很高興。”
努力了不一定有結果,但是不努力肯定沒結果
“如果說學習方面的經驗的話我覺得很重要的兩點:一是時間方面的保證;另一個就是有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注重拓寬知識面及思路。也許是由於工作過的原因吧,我時時感到時間的緊迫,因此非常抓緊時間;另一方面對於自己的發展方向也有一個比較清醒的認識,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我三年的讀博期間,周六、周日以及節假日的大部分時間都呆在實驗室里,看書或者是做實驗。雖然我家離生態中心騎車大概只要半個小時,但一般平時的午飯和晚飯我都是在所里吃,吃完晚飯還要再繼續工作兩三個小時,大概八、九點才回家,因此這樣算起來我總的工作和學習的時間可能會比別人長三分之一左右,也算是一個小小的補償。”
這樣的補償應該說並不算小,可是這位四十齣頭的學者並不滿足。
蔡亞岐是蘭州大學88屆化學系的碩士畢業生,在考入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讀博士前已經在中國農業大學從事了近十年教學工作。對他來說,歲月使他成為了同學們中“長者”的同時,也帶給了他旁人難及的經驗和智慧。
“入學后我就很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同時非常注重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及思路。就我本人來說,我看的東西較多,不僅僅看導師指定的文章、書籍,也喜歡看國際上公認權威的學術期刊,象美國化學學會期刊之類的,甚至是與專業方向無關的但是自己感到有興趣的也看。”蔡亞岐覺得現在國內的一些文章更多地是重複國外的一些東西,因此多看國外的期刊雜誌,多關注國際同行們的研究動態及熱點這非常重要。
“反正現在網際網路這麼方便,要了解國際上最新的動態隨便點一下就可以了。”他笑著說。
“那這麼說來您的英語一定很好吧,畢竟瀏覽國外的網站需要很好的英文基礎。”看文獻對於中科院的學子們來說不是件難事,但語言方面的障礙卻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外語對於搞科研的人來說應該是一個必備的工具,你要想搞好研究,不了解本領域國際方面的進展和動態這肯定不行。不過外語也並不難,熟能生巧,多讀多看自然也就越來越順了,關鍵是堅持下去的恆心,有恆心應該是一個立志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的基本素質。”
儘管對於自己有沒有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有些模糊,但是蔡亞岐對於一件事卻是肯定的,“總的說來,一定要努力,努力了可能不一定有結果,但是不努力肯定沒結果,並且從一個長期的過程看,努力了是肯定會有結果的。這需要長期的積累,要腳踏實地,不能'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在他看來,“一個觀點的提出、一篇論文的完成可能是兩三個月的事情,但是它的醞釀、成熟卻要經過一年甚至數年的沉澱、積累。”
學會作科研,學會寫文章,學會作報告,學會寫申請
2003年畢業后,蔡亞岐留在了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工作,自己也開始培養研究生。提起自己的導師、著名的化學家江桂斌老師,他是敬佩萬分。“江老師很會培養學生,我的論文之所以能夠獲獎,與導師的培養是分不開的。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江老師教給我們的‘四個學會'——學會作科研,學會寫文章,學會作報告,學會寫申請。”
“科研方面,江老師很注重因材施教”,蔡亞岐對此十分贊同。“每個人的學習背景都是不同的,有著不同的興趣、不同的愛好,因此針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培養方式是非常必要的。江老師通常會在大的方向上對同學們進行指導,然後讓學生自己看一段時間的文獻,再回過頭來與學生共同討論,共同選擇方向,這樣可以讓每位同學在自己感興趣的方向上最大程度地發揮潛能。”
“寫文章,這實際是個水到渠成的過程,一個人有了自己的奮鬥目標和一步一步的踏實工作,那麼在熟練掌握實驗方法和步驟的基礎上,有成果、發文章是理所當然的。”江老師常常對自己的學生這樣說。
“關於作報告”,蔡亞岐邊回憶邊微笑:“那時候每周都會有例會,江老師讓大家在每周的例會上作報告,並且十分正式,要求學生用英文報告,當作在國際會議上的演練。記得剛開始的時候有的同學說話都結結巴巴,緊張得說不出話,但經過三年鍛煉后,個個都大有長進,ppt也做得越來越有水平,越來越漂亮了。”
另外,目前競爭非常激烈,如何進行課題的申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現在課題的申請都是要靠自己了,因此一方面你自己必須有實力,另一方面要求你的申請報告也要寫好。江老師平日在這方面也很注意對大家的培訓。從立項的意義、實驗的路徑、可行性、創新性等方面一一對大家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江老師認為課題申請在日後的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博士階段打好這方面的基礎,對於一個人的發展很有好處。”
實驗與文獻是科研的兩條腿
聊著聊著,談話剛開始時陽光透過帘子所形成的光柵已經漸漸地移到了別的地方,但是這位高大儒雅的中年漢子的注意力卻始終集中如一,話語也仍舊句句平實。
“做實驗是枯燥的,並且很有可能你做了兩三個月,什麼東西都沒有,這就會叫人十分心煩了。但是要記住實驗是科研的基礎,沒有實驗數據的支持,任何一個理論都是空談。”聽起來似乎這位獲得過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優秀研究生一等獎、2004年中科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等獎勵的“優等生”在博士期間也有過十分鬱悶的時候,“每個人都有這樣的一個過程,我也一樣,有一段時期十分努力卻什麼也做不出來。”
“這個時候多看看文獻,多了解別人的想法,看看別人是如何做的,從別人的文章中或許可以得到靈感,然後調整自己的思路再進行實驗,這樣實驗可能就會有了一個飛躍。象我最後一年就是在前兩年實驗數據的基礎上,發表了七、八篇SCI英文文章。可以說實驗與文獻是科研的兩條腿。”
順利畢業與踏實科研要巧妙結合
話題轉了一圈,轉著轉著,又回到了開頭,回到了他的博士論文上。
“做論文最好以課題為依託,以自己的特長和興趣為方向,把兩者結合起來。光靠課題不行,光靠興趣也不行。”
他說:“現在大部分的學生入學后就跟著導師作課題,然後查資料,看文章等。但是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和興趣,這樣就需要我們把課題與自己的興趣相結合,選擇好一個切入點,這樣既完成了導師的課題,又是自己的興趣所在,這樣就可以一舉兩得。”
同時,蔡亞岐認為:“對大多數同學來說論文科研工作開始時,應該堅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方式,這樣有利於取得一些階段性成果,從而樹立信心;但隨著實驗的進行,必須及時增加難度,及早進入創新性研究階段;創新是科研的靈魂,沒有創新點的論文是沒有價值的,未進行任何創新性研究的博士生活是沒有意義的。
兩個小時的時光過得飛快,初入大廈時那明亮的秋日陽光也已經慢慢黯淡下來,看著站在門口揮手道別的這位依舊笑容滿面的學者,一句古語浮上心頭:“業精於勤而敏於思”。蔡亞岐可能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吧。
註:蔡亞歧,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2005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
(《研究生院》(電子版)2005年第6期作者:魏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