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族

先秦時期西北民族

先秦時期西北民族﹐又用以泛指北方民族。狄字或作“翟”。狄人部落眾多﹐春秋時以赤狄﹑白狄﹑ 長狄最著。

簡介


赤狄隗姓﹐即殷及西周之鬼方﹐甲骨卜辭與金文皆有記載﹐為西北大國﹐略當今陝西﹑甘肅﹑寧夏及內蒙古鄂爾多斯一帶。《周易》記載:“(殷)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殷末其勢仍盛﹐周王季曾“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至周成王時﹐命盂率兵伐鬼方﹐“俘人萬三千八十一人”﹐可見其人徒之眾。春秋之初﹐赤狄東山秦﹑晉之北而入於晉﹐並據太行而建群國﹐其勢力大盛﹐又東向滅掉邢國(都今河北邢台)﹑衛國(都今河南淇縣)。這時﹐楚國也興起於南方﹐形成“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如線”的嚴酷局面。雖值齊桓公霸業盛時﹐邢﹑衛二國重建﹐但仍無力恢復其故土。是後狄人西擾周﹑晉﹐並與王子帶勾結﹐將周襄王逐出王都。晉文公出兵勤王﹐大敗狄師﹐殺叔帶。狄乃東渡黃河﹐進入河南﹑山東﹐侵擾宋﹑衛﹑齊﹑魯。後狄人發生分裂﹐力量削弱﹐晉遂攻滅潞子﹑甲氏﹑留吁﹑鐸辰等國﹐赤狄大衰。白狄原與秦同居雍州﹐在晉國西﹐後亦漸徙晉東﹐更東至魯西﹐其中以河北中部的肥﹑鼓﹑鮮虞三國最大。肥﹑鼓後為晉所滅﹐春秋末鮮虞改稱中山﹐戰國時成為與燕﹑趙﹑韓﹑魏同時稱王的千乘之國。20世紀70年代在河北平山縣發現中山國都遺址及中山王墓。出土文物表明﹐白狄正在逐步融合於華夏族﹐並在戰國中期與華夏文化趨於一致。春秋中葉活動在今山東﹑河南﹑河北間的長狄﹐又名鄋瞞﹐以其服屬於赤狄而蒙狄稱﹐因其族人體形高大故名長狄﹐其各部分別滅於晉﹑齊﹑宋﹑魯﹑衛。
狄族為涼州荒民,據傳乃太古神裔巨神封峻與人類女子誕生下的後裔。狄族宣稱封峻將北方之地賦予了他
北狄們,因此他們一直居住于山海世界的北方。然而,在那片近乎寸草不生的土地上,惡劣的環境只能允許包括狄族在內的少數生物存活下來。
北方荒蠻的土地造就了狄族堅韌並且野蠻的個性,他們不相信幾乎所有的外族,對別的部族的人抱有極強烈的敵意和不信任。狄族人經常會不分緣由的襲擊外來者,對於他們來說,除了自己部落的人都是敵人,或者,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食物提供者。
狄族以殺戮,好戰,以及冷兵器鑄造聞名于山海世界,和所有的異族都無法好好相處。其中,與軒轅更是有血海深仇。

白翟


亦作" 白狄 "。我國古代少數民族之一。春秋前期主要分佈於古雍州北部(今陝北一帶)。前550年,因受秦國的壓迫和晉國和戎政策的誘惑,東遷至今河北省石家莊一帶。東遷后的白狄主要由鮮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 4個氏族組成。后肥氏、鼓氏、仇由氏為晉所滅。公元前507年鮮虞建立中山國,是為早期鮮虞中山國,公元前406年為魏文侯所滅。前381年左右,“中山復國”,是為後期鮮虞中山國,都靈壽(今河北省平山縣),公元前296年為趙國所滅。

赤翟


亦作"赤狄"。春秋時狄人的一支。或說因其俗尚赤衣而得名。主要分佈於今山西長治一帶,與晉人相雜居,是春秋時期實力最強影響最大的狄族部落。公元前660年,赤狄因受晉國壓迫,東下太行“伐邢、滅衛”;齊桓公率領鄭、宋等華夏國抵禦狄人, “救邢安衛”。此後,赤狄還攻打過鄭、東周、齊等國。前594年晉滅潞氏,接著又滅其餘諸部。
主要有十五個氏族組成,即即潞氏、皋落氏,留吁氏,甲氏,鐸辰氏,廧咎如氏,有狄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等等。

長翟


亦作"長狄"。我國古代少數民族之一。分佈於齊、魯、宋、衛之間;一說流動於西起山西平陽、潞安,東至山東邊境一帶。曾攻打過齊、魯、宋、衛等國,公元前607年為齊、衛所滅。曾從屬於赤狄,組成北狄國。《左傳》載有兄弟五人,為僑如,焚如,榮如,簡如,緣如。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北狄內亂而分裂。

文獻記載


居住在北方、西方的人統被稱為“狄族”、“戎族”。其中“犬戎族”自稱祖先為二白犬,當是以犬為圖騰。薰鬻族(即秦漢時匈奴的祖先)是北方強族,相傳與黃帝族曾發生過衝突。(摘錄於范文瀾 《中國通史》第一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