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年

辛丑年

公元徠1841年,是世界上的一個時間點,干支紀年是辛丑年。

大事記


紐西蘭將奧克蘭定為首都(1841-1865年)
1月26日:香港 開埠,成為英國殖民地。
2月25日:英軍進攻虎門炮台。清政府於1月25日與義律簽訂《穿鼻草約》,條約第一款就是將香港島割與英國。
5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首次進攻廣州城。
5月27日:《廣州和約》簽訂。
10月13日:第一次鴉片戰爭 中寧波失陷。

出生人物


2月25日——雷諾瓦,法國巴黎的經典印象派畫家。
5月7日——古斯塔夫·勒龐,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群體心理學的創始人。
5月10日——亨利·莫頓·史丹利,英裔美籍探險家與記者(1904年逝世)。
9月28日——克列蒙梭,法國總理。(1929年逝世)
10月16日(天保十二年九月二日)——伊藤博文,日本首相(1909年逝世)。

逝世人物


1月7日——陳連升,清軍將領。(1775年出生)
2月26日——關天培,廣東水師提督,身先士卒,與敵人肉搏而壯烈犧牲。(1781年出生)
2月26日——麥廷章,清軍將領。(1802年出生)
4月4日——威廉·亨利·哈里森,美國第9任總統。(1773年出生)
7月21日——萊蒙托夫,俄國詩人。(1814年出生)
8月11日——齊彥槐,清朝科學家。(1774年出生)
9月26日——龔自珍,中國清末思想家。(1792年出生)
10月1日——葛雲飛,清軍將領。(1789年出生)

歷史紀事


《穿鼻草約》簽訂
道光二十一年(1841)正月初三日,欽差大臣、兩廣總督琦善因沙角、大角炮台失陷,背著清朝政府與英國全權代表義律議定《穿鼻草約》(亦稱《穿鼻草約》)。主要內容為:割讓香港給英國,賠償英國煙價六百萬元,開放廣州為通商口岸;英軍撤出沙角、大角炮台,歸還定海。琦善不敢據實奏聞,詭稱賠款為“商欠”,割香港是許英人在外洋一小島“泊舟寄居”。但又做賊心虛,終於未敢在條約上加蓋欽差大臣關防。英國方面則不待條約正式批准簽字,就片面宣布《穿鼻草約》成立。並於正月初四強行佔領香港。廣東巡撫怡良以義律在香港發出的布告為證,向道光帝參揭琦善私割香港。道光帝大怒,宣布不承認此約,下令逮捕琦善,查抄家產入官。二月初六,琦善被革職。鎖拿解京,以祁(土貢)代為兩廣總督。

清政府對英宣戰

道光二十一年(1841)正月初八日,清政府對英宣戰。沙角、大角炮台陷落的消息傳到北京后,道光帝大為惱火,立即發布上諭通告中外,聲討英國侵略行為,宣布調川、黔、湘、贛各路軍隊開赴廣東,調鄂、湘、皖各路軍隊開赴浙江,決心對英軍“痛加剿洗,聚而殲旃”。同時要求伊裡布克日進兵,收復定海,命琦善激勵士卒,奮勇直前。又詔命御前大臣宗室奕山為靖逆將軍,戶部尚書隆文、湖南提督楊芳為參贊大臣,赴粵主持軍務大事。

虎門激戰

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初三日,虎門之戰爆發。義律得悉清朝對英宣戰,調大軍前來廣東消息后,乘奕山等遲遲未到之機,先發制人,派人清除釘在海中的木樁,大舉進攻清軍虎門一帶陣地。初五日,英軍以十八艘兵艦包圍橫檔、永安兩炮台。該處為虎門要塞的中心門戶,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曾經慘淡經營,整修炮台,安置木排鐵鏈。但自琦善到粵后,水勇被裁,海防漸弛,所置木排等大多為風浪衝散。英軍逼近虎門時,關天培派總兵李廷鈺請求琦善增兵。時琦善手握重兵,僅駐防八旗兵、督標兵及撫標兵即不下萬人,而鎮守炮台之兵每台不過數百。但琦善拒不發兵。初六日拂曉,英軍乘上風向炮台發起進攻,清軍奮力反抗,因炮台四面環水,彈藥、援兵皆為英艦阻隔,終於失守。同時,靖遠、鎮遠、威遠,鞏固等炮台也遭到英軍進攻。六十二歲老將關天培在靖遠炮台率軍死戰,身受十餘處傷,仍親自燃放大炮。英軍從後面登陸,關天培手刃數敵,壯烈犧牲。守台將士四百多名皆戰死。炮台陷落。不久,鎮遠、威遠等炮台相繼失陷,虎門要塞落入敵手。初七日,英艦開入珠江,烏涌炮台陷落,林則徐所購西洋大炮及原存舊炮三百八十門全被英軍搶走,英軍乘勝佔領距廣州僅二十里的獵得、二沙尾。至此,廣州門戶洞開。

台灣軍民抗英鬥爭

道光二十一年(1841)八月至次年二月,台灣人民掀起反抗英國侵略者的鬥爭高潮。早有道光二十年九月,英國軍艦就曾竄抵台灣鹿耳門外洋,被台灣兵備道姚瑩、總兵達洪阿督水師擊退。道光二十一年八月,英軍在進犯閩、浙沿海的同時,再次竄擾台灣。八月十六日,英軍運輸船“納勃達”號在雞籠萬人堆洋麵觸礁下沉,船上英軍紛紛乘舢板逃命,為雞籠守備許長明等追捕,斃敵三十餘人,生俘一百三十三人,繳獲大量武器、地圖等物。次年正月三十日,英軍三桅兵船一艘駛入淡水、彰化之間大安港。守港清軍偽飾漁船,命人扮作漁夫誘使英艦由土地公港駛進,觸礁,岸上伏勇當即駕船圍捕,俘敵五十四人,繳獲英軍從寧波掠得的兵器、號衣、旗幟等物。

第二次定海激戰

道光二十一年(1841)八月十七日,英軍再次攻陷浙江定海。先是,英軍為增援廣東,於當年正月撤出定海。清廷命葛雲飛為定海鎮總兵,又調壽春鎮總兵王錫朋、處州鎮總兵鄭國鴻協助防守定海。葛雲飛等到定海后,克服重重困難,大力整頓軍隊,加強海防。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在率軍攻陷廈門之後,第二次進犯定海。八月十二日,英艦雲集舟山洋麵,向定海發炮猛攻。定海守軍五千,在軍糧匱乏,每日每人只得光餅六兩甚至稀飯三碗的情況下,枵腹作戰六晝夜,給英軍以沉重打擊。十七日,英軍以猛烈炮火向定海城后曉峰嶺發起猛攻,守軍無炮,只能用抬槍禦敵。下午,英軍從曉峰嶺登陸,攻入縣城,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等相繼戰死,定海再次陷落。

鎮海失陷

道光二十一年(1841)八月二十六日,英軍在攻下定海后,又向鎮海發起進攻。駐守在鎮海前線,負責浙江海防的欽差大臣、兩江總督裕謙,一貫主張堅決擠占,反對投降。戰前,裕謙集眾宣誓,表示決不退卻,決不議和,誓與鎮海共存亡。廣大愛國官兵在裕謙的激勵下,士氣極為高漲。面對英軍瘋狂的進攻,裕謙親自登城,指揮守軍重創敵人。但是,扼守鎮海城外招寶山的浙江提督餘步雲卻貪生怕死,不等英軍來攻,先掛起白旗,英軍一登岸,餘步雲立即丟棄炮台,西逃寧波。鎮守金雞山的總兵謝朝恩戰死。英軍居高臨下,俯攻鎮海,裕謙見事不可為,投水自盡,為親兵所救,次日至餘姚服毒殉職。鎮海陷落。

文化紀事


龔自珍去世

道光二十一年(1841)八月十二日,龔自珍病逝于丹陽雲陽書院。道光朝中葉以後,龔自珍鑒於社會危機逐漸加重,不甘埋首考據之學,先後創作《明良論》 、 《乙丙之際箸議》等一系列文章,揭露當時社會黑暗,抨擊專制制度,大聲疾呼“更法”、“改圖”,對土地佔有、八股取士、官制職掌、幣制稅制、西北邊防、東南海防等問題提出改革主張,開知識界“慷慨論天下事”之風氣。龔自珍強調改革是歷史之必然,他忠告清朝統治者,“一祖之法無不敝,千夫之議無不靡,與其贈來者以勁改革,孰若自改革?”道光十八年十一月,林則徐赴廣州查禁鴉片,龔自珍作《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痛斥英國鴉片走私,激勵林則徐堅決禁絕鴉片,決不能“游移萬一”。對破壞禁煙的官吏紳商,應殺一儆百;對侵略者更要“修整軍器”,加強防禦。龔自珍善詩文,為文博奧縱橫,詩詞風格清新,自成一家,號稱“龔派”。哲學上既反對孟子“性善論”,又反對荀子“性惡論”,主張“性無善無不善”。在歷史觀方面具有變易、進化觀點,所以對許多問題的探求、研究中能注重其發展變化情況。後人將其所留二百多篇文章、五百餘首詩詞輯成《龔自珍全集》。

陸潤庠逝世

陸潤庠( 1841——1915),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狀元,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光緒庚子(一九零零)八國聯軍入侵,慈禧太后西狩,達行在,代言草制。官至太保、東閣大學士,謚文端。書法清華朗潤,意近歐、虞。然館閣氣重,士祿之書耳。曾主講上海橤珠書院。卒年七十五。按海上墨林作辛亥后五年(一九一六)卒,年七十六。

李兆洛逝世

李兆洛(1769——1841),江蘇陽湖(今常州)人。嘉慶十年(一八零五)進士,官安徽鳳台知縣。嗜臨池,逮經三紀,古人之作,所見日多,摹仿之勤,不間寒暑,遂善書法,尤工草書。精考證,著書甚富,尤精輿地之學。所繪歷代輿地沿革圖及地理韻編頗詳核。所制天球及運球之法,與古儀器合,而精巧過之。罷官后,主講暨陽書院,成就人才甚眾。卒年七十三。

黃鉞逝世

黃鉞(1750——1841)安徽當塗人。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零)進士,官戶部尚書,謚勤敏。工詩文、書畫。善山水,所作層巒疊嶂,不使人一覽而盡,深得其鄉蕭雲從遺韻,晚年專學王原祁,筆更蒼厚。兼善花卉,尤長畫梅。進呈畫幅,每邀御賞,與董邦達時稱董黃。內府所藏名跡俱經其鑒定,一時士大夫好六法者多執贄其門。年九十餘,目失明,自號盲左,猶能作書。摹印師承秦漢,秀嫵中具剛勁之致。卒年九十二。著左田詩鈔、左田畫友錄、畫品。

萊蒙托夫逝世

1841年7月27日,俄國著名的浪漫派詩人、小說家萊蒙托夫逝世,年僅27歲。

雜譚逸事


徠道光二十一年(1841),中英廣州之戰爆發。四月初,清朝對英宣戰後,雙方均增兵廣州。二月初九日,英國陸軍少將卧烏古率兩船英兵到廣州,準備新的進攻。兩天後,清朝參贊大臣楊芳也帶兵到達廣州。楊芳認為,英軍之所以迅速攻佔虎門,是因為有“邪術”,只要破其“邪術”,則不攻自敗。因此,他一到廣州,立即命人搜集民間馬桶,盛以女人糞尿,作為破敵法寶。又用紙紮草人,建道場,禱鬼神。滿以為可以一舉破敵,誰知“邪術”未破而英軍已抵廣州城下。三月二十三日,將軍奕山到達廣州。他雖貴為皇侄,卻對行兵布陣之法一竅不通,只知日夜飲酒作樂,希圖僥倖成功。四月初一,奕山決定乘夜火攻英軍,乃派出兵勇一千七百餘人,暗攜火箭、火彈、噴筒、鉤鐮等物,於傍晚出城,分伏三路,約定夜十一時聞炮齊起,突襲白鵝潭英船。是夜,火炮齊鳴,戰場上不斷傳來捷報,奕山極為得意,于帥府大擺慶功宴。誰知第二天清早一查,英軍只損失了幾隻舢板,反而泊於珠江兩岸的民船被燒毀一大片。初二日英軍反撲,以軍艦三艘進攻西炮台,汽船一艘進攻泥城港,放火焚燒清軍大小兵船三十九艘、火艇三十餘艘。數天之中,清軍全線潰敗,逃入廣州城中,城外炮台皆為英軍佔有,廣州城陷於英軍炮火之中。初六日,英軍集中炮火猛轟城北貢院奕山住所,奕山急忙在城頭豎起白旗,派廣州知府余保純出城向英軍乞降。初七日,奕山接受英軍提出的全部條款,簽訂《廣州和約》 。廣州之戰終於清朝慘敗而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