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鄉

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下轄鄉

大石鄉是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下轄的一個鄉。位於太湖縣西南部,瀕臨泊湖,東南與望江接壤,西南隔湖與宿松相望,全鄉轄9個行政村,一個漁業隊,面積103平方公里,總人口3.4萬人。

歷史沿革


1949年建大石鄉,1961年改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2月,姑塘、大石2個鄉合併為大石鄉。人口32006人,面積102.69平方千米,轄嚴堂、李橋、文橋、向陽、紅旗、棠林、卓鋪、蘭家、陽店、田祥、工農、張林、雙合、五合、大石嶺、周庄、雙橋、田鋪、沙嘴、華立、門樓、湖邊共22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原姑塘鄉址(中心村)。1995年鄉政府遷大石嶺。
1997年,面積102.6平方千米,人口3.2萬,轄田祥、陽店、塘林、蘭家、卓鋪、紅旗、李橋、文橋、嚴塘、向陽、工農、張林、雙合、五合、中心、雙橋、周庄、田鋪、門樓、華立、湖邊、沙咀22個行政村。2004年,面積103平方千米,總人口3.4萬人,轄22個行政村、一個漁業隊。

行政區劃


太湖縣大石鄉養殖業
太湖縣大石鄉養殖業
2005年村級調整:文橋村(李橋、文橋、嚴堂)、田祥村(田祥、陽店)、西湖村(門樓、華立、沙嘴、湖 邊)、棠林村(堂林、雙合)、大明村(雙橋、周庄、田鋪)、東湖村(蘭家、紅旗)、大石嶺村(中心、工農、張林、向陽)、五合村、卓鋪村。
全鄉轄9個行政村,一個漁業隊,共208個村民組,總人口3.3萬人(均為漢族江右民系)。全鄉共有黨員1490人,設10個黨總支,49個黨支部。鄉直單位14個。鄉領導班子成員14人,機關幹部職工44人。村“兩委”成員47人。
大石嶺村座落於大石鄉人民政府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大石嶺農民武裝-紀念碑高高聳立在村境內211公路之北,是一塊紅色熱土。糧、棉、油、養殖業為支柱產業,社會穩定,經濟發達。村內以211省道一橫、南北兩翼16縱的格局,總長約30餘公里,交通方便。東鄰望江與東湖村相連,南鄰泊湖與棠林村、五合村相連、西與大明村相鄰,北至大安山。距長江30餘公里。有1302戶,46個村民組4889人。總佔地面積1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439畝,園、林5986畝,水面2360畝,交通佔地670畝。
西湖村位於大石鄉西泊湖之濱,三面環湖,與宿松隔水相望,全村轄23個自然村莊,30個村民小組,1148戶,4578人,耕地面積7138畝。其中水田、2828畝,旱地4310畝,交通用地390畝,湖汊2000餘畝,水塘663畝,山場1070畝,未利用土地1500畝,居民點用地1570畝,是一個以糧、油、棉、種植、禽畜、水產品養殖為一體的農業大村,素有魚米之鄉美譽。
大明村坐落於太湖縣南端,大石鄉政府西側,與徐橋鎮毗鄰,省道太華線穿境而過,全村總面積約7.66平方公里,所轄24個村民小組,1026戶,4051人,總耕地面積7015畝(其中水田2817畝、旱地4198畝),山場面積2416畝,水面300畝,全村外出務工人數1800餘人。
東湖村位於大石鄉東南角,東與望江接壤,南面瀕臨泊湖,西與棠林相鄰,北與文橋相鄰,素有‘魚米之鄉’美譽。全村轄25個村民組,774戶,總人口3111人;面積7.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877.6畝;其中水田1275畝。旱地1602.6畝,山場1206.5畝,可養水面550畝,是大石鄉重要的糧油棉,生豬,水廠品生產基地。
五合村位於大石鄉西南部,東臨棠林村,北鄰大石嶺村、大明村,西邊為西湖村,南面是泊湖,號稱“泊湖魚米之鄉”。村址金谷嶺歷史上曾是沿湖水產品運往徐橋鎮的必經之地,是人口、經濟、文化中心。1958年取名為“五合高級社”,1964年改稱“五合大隊”,1984年恢復村名。全村地域面積為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為3800畝,水面面積1300畝。五合村共轄15個村民小組,全村共549戶人家,人口總數為2239,是發展勞務經濟的首批先進村。
文橋村座落於大安山南麓,是大石的東大門,又是大石嶺農民革命武裝-英雄紀念碑所在地,東與望江縣長嶺鎮毗鄰,太華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全村共15個村民組,918戶,3600人口。佔地面積約9平方公里,其中可耕面積5188畝,山場3644.8畝。擁有兩座小二型水庫及60餘口當家塘,可養殖水面1146.5畝,全村年人均純收入4068元。
卓鋪村位於太湖縣東南部,屬稱太湖縣南大門,與望江縣相毗鄰,瀕泊湖與宿松縣隔湖相望。村域面積6.2平方公里,轄11個村民小組,601戶,2325人,0黨員78名;耕地面積3453畝,水面10000餘畝,是糧、油、棉、水產主產區。
棠林村,位於太湖縣東南部,緊鄰泊湖,是一個以糧油棉為主農業村,18個村民小組3100人,黨員115人,村民代表42人,715戶,全村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10畝,山林面積120畝,開發租水面520畝,大型養豬場2個,年出欄牲豬5000頭,產值900萬元,服裝加工廠2個,就業人員近40人,養雞養豚專業戶5戶,年出售雞豚10萬羽,外出務工人員近1000人,農業收入、副業收入及其他收入2仟多萬元,人均收入7000元以上。
田祥咀村地處泊湖之濱,太湖縣最南端。三面環水,北與本鄉棠林村接壤,南與宿松隔湖相望,碼頭公路因直達本村田咀碼頭而得名。全村總面積5.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000畝,可養水面40000畝,轄22個村民組,3620人。村總支下設四個支部,共有黨員105人。水面養殖與油棉種植系全村支柱產業,屬典型的“魚米之鄉”。

基礎設施


全鄉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兩橫三縱的交通網路基本形成,交通建設實現新突破。實現了全鄉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標。農田水利建設得到新加強。萬畝土地整治、渠道清淤掃障、沿山當家塘建設、沿湖提灌站維修、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人飲工程等項目的實施,不斷改善了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衛生、通信、金融、電力等基礎設施基本完善。

經濟發展


企業發展不斷壯大。大石建安公司屬“二級建築施工企業”,鄉第一窯廠生產的紅磚質量優良,常潤米業年加工優 質米能力達千萬斤,泊湖特種水產養殖場年產各類名優水產品近200噸。由劉延義等十幾位農民投資380萬元組建的“寶印”船隊常年穿梭於長江海洋。
大石鄉2000年被安慶市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小康鄉鎮”。2010年,地區總產值2.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200元,綜合實力處於全縣前列。大石鄉基礎設施比較完善,太華公路橫貫大石鄉,水上運輸直通長江,鄉內村村通公路,戶戶聯電網,80%農戶擁有程式控制電話,花亭湖渠系貫穿大石鄉,排灌設施配套齊全。
大石鄉耕地2266公頃,山場870公頃,水面5330公頃,是太湖縣重要的糧油棉、水產品和畜產品生產基地。年產糧食1.9萬噸,優質油菜籽3000噸,優質棉2000噸,年出欄生豬4萬頭,家禽30萬羽,年產各類名優水產品1200噸,“常潤”牌優質米、優質棉、優質油、黑芝麻、三元雜交豬生產已具規模,泊湖銀魚、泊湖絨毛蟹、泊湖薄殼青蝦等名優水產品遠近聞名。
2014年全年實現地區總產值6.2億元,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31萬元(其中國稅39萬元、地稅192萬元)。

商業環境

為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工業富縣”重大決策,努力實踐“工業經濟是第一要務、招商引資為第一政績”的發展理念,全面深入貫徹落實全縣招商引資會議精神,該鄉黨委、政府堅持把發展工業經濟和招商引資為振興大石鄉經濟的戰略工作來抓,周密部署,狠抓落實。
該鄉出台了《大石鄉招商引資獎勵辦法》,健全了考核和激勵機制,規定了在縣工業園區落戶的固定資產投資額達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給第一引薦人按實際到位資金的2‰予以獎勵;在鄉內落戶的固定資產投資額達1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給第一引薦人按實際到位資金的1‰予以獎勵;對村年終績效考核設招商引資獎勵指標。要求全體鄉村幹部都要積極參與招商引資工作,班子成員每人提供一至二個引資信息。
太湖縣大石鄉鄉鎮醫療
太湖縣大石鄉鄉鎮醫療
該鄉引資企業有:安慶客商黃妙生投資500萬元,從事水產開發、肉豬養殖;本地青年汪成科投資300萬元興辦大型服裝企業。該鄉創新招商引資方式:一是促進以商招商,本著“結識新客商,鞏固老客商”的原則,建立客商庫,促進以商招商;二是開展親緣招商,充分發掘各方人士對外聯繫,精心策劃,激勵引導,積極鼓勵全體鄉村幹部採取走訪親友,廣泛宣傳推介縣情級情和招商政策,廣泛開展親緣招商;三是實行委託招商,依託流動黨支部在上海浦東、福建廈門、浙江寧海建立招商引資聯絡處,充分發揮外務工能人的作用,聘請九名外出務工能人為招商聯絡員,明確引資獎勵標準,廣泛捕獲引資信息,鼓勵外出能人回鄉創業。

特色經濟

太湖縣大石鄉黨政工作會議
太湖縣大石鄉黨政工作會議
油菜:油菜種植面積2670畝,總產295噸。優質棉花:棉花種植面積1900畝。
優質大米:早稻種植面積1876畝,中稻種植面積602畝,晚稻種植面積2028畝,常潤大米榮獲農業部第五屆優質稻米博覽會優質產品獎。
泊湖大閘蟹:泊湖大閘蟹榮獲第六屆皖西南山貨節銀獎。
水產養殖:大石鄉是太湖縣水產養殖的集散地,佔有全縣水產養殖的半壁江山。總水面積8.5萬畝,水產資源豐富,水產養殖發達。2006年8月,一部分養殖戶代表自發籌建水產養殖協會,選舉產生了會長、副會長、常務理事,還聘請了名譽會長;通過了《太湖大石水產養殖協會章程》。

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底蘊豐厚。全鄉有初中1所,完小學7所,近千餘名大專院校畢業生工作在全國各條戰線。規範化醫院一所,村醫療室9所。鄉址以大石嶺為中心,形成一路四街的格局,現以成為太望交界農副土特產品的貿易集散中心。
大石鄉有初中1所,小學7所,農技校22所,在校生6000餘人,有千餘名大專院校畢業生工作在全國各條戰線。擁有“夕陽紅”、“金土地”民間文藝演出隊。大石嶺農民暴動紀念碑成為全縣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乾淨、美麗的泊湖是人們垂釣、觀景的絕佳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