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感冒

人們常見的一種疾病

病毒性感冒是人們常見的一種疾病,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和病毒性咽炎等,主要通過空氣或手接觸經由鼻腔傳染。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病毒存在於患者的呼吸道中,在患者咳嗽、打噴嚏時經飛沫傳染。由於其傳染性強、傳播途徑不易控制、傳播速度快、傳播範圍廣,因此較難控制,危害很大,甚至會出現重症病例(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等)。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冠狀病毒及副流感病毒等引起,普通感冒較流行性感冒傳染性要弱得多,往往個別出現,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才容易患病。

就診科室


● 呼吸內科或內科、感染科

病因


● 病毒性感冒因感染病毒發病,包括鼻病毒、腺病毒柯薩奇病毒、副流感病毒及流感病毒等。
● 病毒性感冒主要通過含有病毒的飛沫傳播,也可通過被污染的手和用具經鼻腔傳播。
● 病毒性感冒多於淋雨、受涼、氣候變化、過度疲勞,人體免疫力下降時誘發感染髮病。
● 老人、兒童及免疫力低下者,慢性呼吸道疾病病人易於發生病毒性感冒。

癥狀


● 本病主要表現為打噴嚏、鼻塞、流涕、咽干、咽痛,伴或不伴有食慾缺乏、咳嗽、畏寒、發熱、全身不適等癥狀。
● 普通感冒:一般癥狀輕,不發熱或低熱,全身癥狀少,病程短,少有併發症,可自愈。
● 流行性感冒多有高熱,伴寒戰,全身癥狀明顯,如頭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病程稍長,可有心肌炎、肺炎、腦炎等併發症。

檢查


● 體格檢查:了解鼻、口咽黏膜是否充血及分泌物增多情況,聽診肺部有無異常。
● 血常規檢查:了解白細胞計數及是否合併細菌性感染等情況。
● 病原學檢查:明確感染病原體,有助於早期診斷及針對性治療。
● X線檢查:了解有無肺部炎症等情況。

診斷


●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及檢查情況進行診斷。
● 病史
● ● 病毒性感冒多發生於淋雨、受涼、氣候變化、過度疲勞等人體免疫力低下時;或者有與已感染病人或攜帶病原體病人的接觸史。
● 臨床癥狀
● ● 病毒性感冒主要表現為打噴嚏、鼻塞、流涕、咽干、咽痛,伴或不伴有食慾缺乏、咳嗽、畏寒、發熱、全身不適等癥狀。
● 體格檢查
● ● 鼻黏膜充血、水腫,分泌物增多,咽部輕度充血,胸部檢查多無異常。
● ● 病毒性感冒病人多有白細胞計數正常或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加,合併細菌性感染時,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增多。
● 病原學檢查
● ● 取病毒性感冒病人口咽、鼻黏膜上皮細胞的塗片標本,用熒光或酶標記的流感病毒免疫血清染色檢出抗原,有助於早期診斷。
● X線檢查
● ● 胸部平片多無異常。

鑒別診斷


● 病毒性感冒的主要癥狀表現為打噴嚏、鼻塞、流涕、咽干、咽痛等,主要與細菌性感冒、變應性鼻炎等疾病相鑒別。
● 病毒性感冒與細菌性感冒是常見的呼吸道疾病,最大的區別是感染病原體不同。細菌性感冒由細菌感染引起,出現膿痰是細菌感染的重要證據。
● 變應性鼻炎:有過敏史,呈季節性(花粉症)或常年打噴嚏,鼻溢,鼻充血伴瘙癢感。癥狀特徵和鼻分泌物內嗜酸性粒細胞增加有助於本病診斷。

治療


● 病毒性感冒治療通常以緩解癥狀治療為主,包括抗病毒、解熱鎮痛、止咳化痰葯等,一般1周左右,病人可自然恢復。
● 病毒性感冒癥狀輕微者一般注意多休息、多飲水,注意營養、清淡飲食,注意通風,多可自愈。
● 病毒性感冒藥物治療主要是減輕癥狀、縮短病程和防止併發症。
● 以鼻塞、流涕等癥狀為主者,可選用含有鹽酸偽麻黃鹼和撲爾敏的復方抗感冒製劑。
● 伴發熱、頭痛、肌肉酸痛、咳嗽、咽痛者可選擇解熱鎮痛葯,如對乙醯氨基酚等,同時應用緩解多種感冒癥狀的復方抗感冒製劑。
● 咳嗽不止、影響休息者,可服鎮咳葯;痰液黏稠者可用鹽酸氨溴索等化痰葯。
● 確診流行性感冒,一般藥物治療效果差時,可選用神經氨酸酶抑製劑,如磷酸奧司他韋(達菲)治療。
● 病毒性感冒出現癥狀嚴重或者發熱等時,明確有細菌感染或者有併發症時,可適當選擇應用抗生素。

危害


● 病毒性感冒反覆發病給病人工作、生活帶來不便。
● 病毒性感冒嚴重者可導致心肌炎、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等危重疾病。
● 流行性感冒由於其傳染性強、傳播途徑不易控制、傳播速度快、傳播範圍廣,因此較難控制,嚴重威脅身體健康。

預后


● 病毒性感冒多呈自限性疾病,1周左右恢復,預后好。
● 病毒性感冒合併有中耳炎、腦炎等併發症時病程遷延。
● 病毒性感冒少數嚴重者可導致心肌炎、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等危重疾病,需要住院治療,病程長,嚴重時威脅生命。

預防


● 由於病毒性感冒沒有特效的治療藥物,而一旦發病會對工作、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預防尤為重要。增強抵抗力,防止病原體入侵是預防的關鍵。
● 對於年老、幼兒及免疫力低下的易感人群,可以接種流感疫苗進行預防;但由於流感病毒具有較強的變異性,很難準確預防。
● 病毒性感冒高發季節,避免去人多擁擠及空氣污濁的公共場所。
● 注意鍛煉身體,合理安排戶外活動,以適應環境和氣候的變化。
● 控制、治療慢性疾病,糾正營養不良。
● 注意室內通風,衣著要適宜,隨氣候變化要及時增減,防止受涼或過熱。
● 避免過勞、醉酒等誘發因素。
● 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