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琰

南齊學者

王琰,南齊太原(今屬山西)人。在齊任太子舍人,入梁為吳興令。篤信佛法,曾與范縝針鋒相對。

人物介紹


王琰痛斥范縝:“嗚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靈所在。”范縝回道:“嗚呼王子!知其先祖神靈所在,而不能殺身以從之。”
著有《冥祥記》10卷,已佚。《古小說鉤沉》輯錄一百三十一條。
六朝時期,官僚士大夫是弘揚佛法的一支主要力量,現存的很多的宣佛小說,很多是具有佛教信仰的士大夫所創作的。《冥祥記》是現存較多的一部宣佛小說,原書10卷,現在輯錄有130多則,基本上是佛教靈驗傳說。從此書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社會上佛教信仰流行的一般狀況;同時,它又可以視為是志怪小說的一種,在小說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對傳奇的形成有著相當重大的影響;另外,它又是在徵實的原則下構撰的,所以其人物、背景、細節等均具有相當程度的真實性,可以作為正史的補充。
根據其自序,再補充其他材料,我們可以大致勾勒出王琰的出身、家世門風、為官經歷。首先,我們來討論王琰的出身。王琰的郡望,《高僧傳·序》與〈破邪論〉都雲是太原。東晉南朝時期,史書所記載的太原王氏有兩家,一為太原晉陽王氏,即從西晉王湛起一線傳承下來之家族;一為太原祁縣王氏,如《南史》所記王懿王玄謨等人。按理說,祁縣即為晉陽郡之屬縣。但兩家並不是一族。祁縣王氏自稱是東漢司徒王允之後,然其家世頗可懷疑。史書在提到祁縣王氏之家世時,均雲是“自言如此”,自言者,非公論也,照例表示不可信。祁縣王氏直到太元末年才渡江,始居於次等士族的聚居地彭城,後來前往更邊遠的姑熟、譙郡等地。所以,在王懿發跡之前,祁縣王氏是出身頗為可疑的三等士族,與晉陽王氏為晉朝一流高門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儘管晉陽王氏與祁縣王氏均追溯到東漢王允,然據史家看來,兩家實非同族。
那麼,王琰是祁縣王氏呢還是晉陽王氏呢?據《冥祥記·自序》,他似祖居建康,後又遷居烏衣。眾所周知,烏衣巷乃東晉一流高門如王謝家族所居,據此推測,王琰應屬晉陽王氏。太原晉陽王氏,其稚年為何遠在交趾?此條線索有助於我們對王琰之家世有進一步之了解。
我們知道,在東晉的晚期,晉陽王氏的兩支一支結姻帝室,一支聯婚相王。王湛一支王坦之之後,於孝武帝時依附居於相位的會稽王司馬道子,會稽王妃出於此支。王嶠兄弟王濛之後,則依附於孝武帝,孝武帝皇后出於此支。這是太原王氏的極盛期。然而好景不長,太元以後的主相之爭,造成了晉陽王氏的兄弟之爭,結果是兩敗俱傷,死亡殆盡。安帝即位以後,中樞全歸司馬道子掌握。道子所信任的是王國寶及國寶從弟王緒二人。王國寶、王緒力主司馬道子裁損王恭殷仲堪的兵權。王恭等繕甲厲兵,表請北伐。隆安元年(397年),王恭表列王國寶罪狀,舉兵入討:國寶尤懼,遂上疏解職,詣闕待罪。既而悔之,詐稱詔復其本官,欲收其兵距王恭。道子既不能距諸侯,欲委罪國寶,乃遣譙王尚之收國寶,付廷尉,賜死……及王恭伏法,詔追復國寶本官。元興初,桓玄得志,表徙其家屬於交州。據我看,王琰即是王國寶之後。從年齡上推算,王國寶應該是他的曾祖。王琰祖、父因國寶之罪而遷居交州,王琰出生在此。後來政治形勢發生變化,他們才舉家北遷,重新回都。

著作介紹


《冥祥記》的作者王琰,出於太原王氏。東晉時期曾在政壇活躍一時的一流高門太原王氏,自從王國寶伏誅後,其事迹就不為史家所重視。我們結合對王琰生平經歷的討論,可以略略窺見此一家族在宋齊時期的活動狀況。除此之外,我們擬就此書與其他宣佛小說、僧尼傳記以及正史之間的關係作一些初步的探討。一、晉陽王氏的家世門風與宗教信仰 《冥祥記》的作者,各類目錄均作南齊王琰。《隋書·經籍志》雜傳類:“《冥祥記》十卷,王琰撰。”兩〈唐志〉同。王琰此人,史書無傳。關於王琰的生平,最重要的材料就是《冥祥記·自序》,其云:琰稚年在交趾,彼土有賢法師者,道德僧也。見授五戒,以觀世音金像一軀,見與供養……琰奉以還都。時年在齠齔,與二弟常盡勤至,專精不倦。後治改弊廬,無屋安設,寄京師南澗寺中……於時幼小,不即題記,比加撰錄,忘其日月;是宋大明七年(463)秋也。至泰始末(470或471),琰移居烏衣,周旋僧以此像權寓多寶寺。琰時暫游江都,此僧乃適荊楚;不知像處,垂將十載……宋升明末(479),游躓峽表,經過江陵,見此沙門,乃知像所。其年,琰還京師,即造多寶寺訪焉……時建元元年七月十三日(479)也。

軼事介紹


明確了王琰為王國寶之後,我們就能對以下一條常被引用的材料有新的理解。《南史》卷五十七〈范雲傳附從兄稹傳〉:(稹)仕齊位尚書殿中郎。永明中(483-493)……竟陵王子良盛招賓客,縝亦預焉。嘗侍子良,子良精信釋教,而縝盛稱無佛……太原王琰乃著論譏縝曰:“嗚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靈所在。”欲杜縝後對。縝又對曰:“嗚呼王子!知其先祖神靈所在,而不能殺身以從之。”其險詣皆此類也。范稹主張死後神滅,因此王琰隱刺其“曾不知其先祖神靈所在”。而王琰之曾祖國寶乃因罪伏死,范稹反唇相譏“知先祖神靈所在,而不能殺身以從之。”六朝人攻擊父祖乃最大之冒犯,必遭致激烈回擊。范稹這一回答直擊王琰家族之隱恥,故被載入史書,稱為“險詣”。然范稹之激烈回擊實不能證明其為人“險詣”,追溯起來,晉陽王氏,尤其是王國寶一支與范氏早就結下世仇宿憾。范寧為王國寶之舅,然兩人卻互相譖毀,矛盾極深。范氏與太原王氏之分歧,不僅是政治及人格之因素在起作用,也可能是由於家學門風懸隔之故。范氏世敦儒業,而王氏則以玄風相尚。范氏曾著文攻擊王弼、何晏,認為二人之罪深於桀紂,“古之所謂言偽而辯、行僻而堅者,其斯人之徒歟!”而范寧為范稹族祖,所以,范家與王家之矛盾由來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