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古城遺址的結果 展開

古城遺址

德江扶陽

2007年2月,德江縣發現古城遺址。該遺址位於合興鄉旋廠鋪村,距縣城47公里,東與思南交界,南與鳳岡毗鄰。遺址規模宏大,設施完備,有館舍,衙署,城池,兵營,練兵場,哨亭,集市,馬場,馬道子,監獄,刑場,園林

簡介


德江縣扶陽古城遺址,戲台,佔地面積6萬多平方米,加上永盛寺、書院、惜字亭、古墓群等共計22.8萬平方米。
從遺址的總體布局來看,衙署和驛站為遺址核心,順緩面坡地而建,橫向排列6道巷院。每道巷院面闊20米,縱向延伸3-5重庭院,由一道石門進出。巷院之間,縱向砌兩道高大堅固的石牆相阻隔,同時形成五尺寬的巷道。整體建築有明暗排水系統、內外城、城門、院門、巷道、庭院,外城牆設有東西南北四門卡
子,南北方各設一座護城池,驛站和衙署外圍,設置集市、戲台、崗哨亭、兵營、監獄、練武場、園林等,不僅設施完備、布局合理,同時還體現了很強的防禦意識和消防意識。

遺址


古城留下的是一座氣勢壯觀的石頭城,保存較為完好。遺址內遍布石圍牆、石甬道、石官路、石龍門、石階檐、石院壩、石地基,令觀者驚嘆不己。一座長三間或長五間房屋的石階檐,通常只用三五塊石料鋪成。這些石料通常長4米,寬1米以上,厚20公分,每塊石料重3噸以上。其中最大一塊石料長600公分,寬110公分,厚25公分,重量達4.5噸。
古城留下了匠人們精湛的工藝。一塊塊料石加工精緻,四棱方正,四角垂直,安裝嚴絲合縫,線條平直,雖經千年風雨,火災兵災,山崩地震,一壁壁石牆仍然堅穩壁立,一道道石階檐仍然平整筆直,一座座石龍門依舊巋然不動,一方方石院壩依舊平坦如砥。鎮守城池的高大石獅工藝古樸,氣度不凡;庭院內草木鳥獸石雕圖案精美生動,寓意吉祥;整齊平直的石地基上一條條勻稱的鏨路組成一組組整齊的幾何圖案,其石工工藝、形制與德江縣煎茶鎮宋代古墓群極為相似。
古城石牆遺址的做工用料也非常考究。一壁壁石牆全為雙層料石構造,牆體中間不用泥土全用河沙填充;不僅石牆如此,石院壩下方亦全用河沙鋪墊。河沙是理想的填充和鋪墊的材料,它滲水,少損耗,受力均勻,可保持牆體及石院壩的清潔和增加其穩定性。泥土填充不僅污牆體和庭院,而且年久還會造成牆體的中空和庭院石塊的位移。
古城遺址上現有居民300多人,多為朱姓,現住房屋多為清代晚期及民國時期建造,先前祖居房屋在清代咸同年間全被號軍燒毀。現有居民房屋佔據遺留宅基地不到三分之一,古城空置的宅基地及廢棄的集市、戲台、兵營、監獄、練兵場、護城池、馬道全用著莊稼地。莊稼地里,石龍門、石階檐、石級梯、石排水溝、石馬槽布列其間,破碎的陶片瓷片,鏽蝕殘損的古錢,苔痕斑駁的瓦礫,隨處可見。

史籍記載


據史料記載:扶陽縣建於隋朝仁壽四年(公元604年),初屬庸州、后屬思州,唐宋屬費州,廢於宋代。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三頁載:“扶陽在扶水之北。”
元和郡縣圖志》載:“扶陽縣,中下。東南至州(費州)八十五里。武德置,屬思州,貞觀四年屬費州。”
舊唐書》載:“扶陽。隋仁壽四年庸州刺史奏置,以扶陽水為名。”
新唐書》載:“費州涪川郡,下。貞觀四年析思州之涪川、扶陽,開南蠻置。土貢:蠟。戶四百二十九,口二千六百九。縣四:涪川,(中下。武德四年析務川置。貞觀四年以黔州之相永、萬資隸費州,十一年省。)扶陽,(中下。)多田,(中下。武德四年置,隸思州,貞觀元年隸務州,八年來屬。)城樂。(中下。武德四年招慰生獠置,隸思州,貞觀元年隸務州,八年來屬。)”
嘉靖《思南府志》載:“廢扶陽縣。《元志》雲,在府西北八十里。隋於扶水之北置縣,屬庸州。唐屬費州,宋廢。”
《中國古代地名大辭典》載:“扶陽縣,隋置,唐初因之,后廢。故治在今貴州思南縣西北八十五里”。
此外,《舊五代史》、《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武經總要》、《讀史方輿紀要》、《貴州通志》、《貴州古代史》等史籍均有扶陽縣的記載。

相關考證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扶陽縣城距離東南方的“州”城八十五里,扶陽縣在歷史上隸屬於思州只有短暫幾年時間,自貞觀四年(公元630年)至宋廢一直隸屬於費州。李吉甫所指“州”應為費州無疑。費州城址在今德江縣潮砥鎮官宅村(見德江縣誌)。“東南至州八十五里”,即扶陽縣城在費州城的西北方八十五里。按費州城西北方官路八十五唐里(1唐里等於180丈,1丈合今制307厘米)測算,該城址在今煎茶鎮到合興鄉一帶。
嘉靖《思南府志》說扶陽縣城位於思南府城的的西北方,相距八十里。按思南府城西北方官路八十明裡(明代1里為180丈,1丈合今制326厘米)測算,該城址在今合興鄉一帶。
查看《中國古代地圖集》,扶陽縣城的圖標位置,處於今煎茶鎮至合興鄉一帶。
以上史料指出了扶陽城址所在的大體範圍,那麼,城址的具體地點在哪裡呢?
《舊唐書》說扶陽縣城“以扶陽水為名”,《通典》和嘉靖《思南府志》明確指出扶陽縣城在“扶水北”、“扶水之北”。只要在煎茶鎮至合興鄉一帶先找到名“扶陽水”或“扶水”的河流,再從“扶水”的北面去找尋遺址就會找到。
遍察煎茶鎮至合興鄉地境,只有合興鄉朝陽村有一河流舊稱“扶水河”,亦名“浮水河”,在河流北面一個名叫中寨的村寨,正好有一座古城遺址。據當地老人傳說,古城遺址舊稱“扶王城”,或稱“浮王城”“福王城”。這些稱謂也與“扶陽”諧音暗合。由此看來,合興鄉朝陽村中寨的古城遺址當是扶陽城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