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淡

口淡

病症名。指口中味覺減退,自覺口內淡而無味,常伴有不思飲食

概念


口中味覺減退,自覺口內淡而無味,常伴有不思飲食。

解讀


口淡是指口中味覺減退,自覺口內淡而無味,常伴有不思飲食。見《景岳全書·雜證謨》。又名口淡無味。一般皆有納谷不香,食欲不振等癥狀。前人又稱本症為“口不知味”。

中醫應用


一、病因病機

飲食失節、大吐大瀉、久病失養等原因,致使脾胃氣虛憊,運化轉輸失職,不欲飲食,口淡無味。
外濕入侵脾胃,或因飲食所傷,脾運不健,濕濁內生,濕阻中焦,故口淡黏膩無味。

二、分型論治

1、脾胃虛弱
臨床表現:口淡,食不知味,不欲飲食,神疲短氣乏力,脘痞腹脹,便溏,舌淡苔薄,脈緩弱。
治法:益氣健脾和胃。
2、濕阻中焦
臨床表現:口淡粘膩,飲食無味,納呆,胸脘痞悶,噁心嘔吐,便溏,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濡。
治法:芳香辟濁,化濕醒脾。
方葯:藿朴夏苓湯三仁湯等。

三、調護

口淡之人常因脾胃虛弱及濕阻中焦引起,因此在平素飲食上應注意少食生冷之品以防損傷脾胃,助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