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粥

附子粥

附子粥煮制方法:將附子擇凈,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紅糖、蔥白細末,再煮一、二沸即成,或將附子1克研為細末,待粥沸時調入粥中,煮至粥熟服食,每日1劑,連續3-5天。

基本信息


來源《太平聖惠方》
原料 炮附子10克 炮姜15克 粳米100克
製作 先將兩葯搗細,過籮為末,每取10克,與米同煮為粥。
用法 空腹食用。
功效 溫中散寒止痛。用於寒濕痢疾、里急后重、腹中絞痛、喜按喜暖者。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九十六。
【組成】附子7.5克(炮裂,去皮、臍) 乾薑30克(炮裂,銼)
【用法】上藥搗細羅為末,每日煮粥時納葯3~6克,空腹時食之。以愈為度。
【主治】冷痢,飲食不下。

葯膳


粥方組成:附子5克,大米100克,蔥白2莖,紅糖適量。
功 效:溫腎助陽,散寒止痛。
適 應 症:適用於脾腎陽虛所致的脘腹冷痛,畏寒肢冷,納差食少,胃寒嘔吐,腰膝冷痛,小便清長,大便溏薄,風寒濕痹等。
粥義解說:附子,又名附片、熟附片、川附片等,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烏頭的子根的加工品,依其加工的不同而分別分為黑附片、白附片、鹽附片。
附子入葯,始載於《本經》,因它附於烏頭(母根)而生長,故名附子。中醫認為,附子性味辛、甘、大熱,有毒,入心、腎、脾經,有咽陽救逆,溫腎助陽,祛寒止痛之功,本品味甘大熱,能上助心陽以通脈,下補腎陽以益火,是一味溫里回陽,散寒止痛要葯。《本草綱目》言其"治三陰傷寒,陰毒寒疝,中寒中風,痰厥氣厥"。《珍珠囊》言其"溫暖脾胃,除脾濕腎寒,補下焦之陽虛"。臨床觀察發現,附子上通心陽以通脈,中溫脾陽以健運,下補腎陽以益火,一般認為,煮粥服食,以脈微細無力或沉遲,舌苔薄白而舌質淡胖,口不渴,肢冷畏寒,大便稀溏者最為適宜。
注意事項:
1.本品辛熱燥烈,走而不守,孕婦忌用;
2.實熱症、陰虛火旺者不宜選用;
3.不宜與法夏瓜蔞、貝母、白蘞白及同用(十八反)。

製作方式


主料:附子10克、姜15克、粳米100克;
做法:
先將兩葯搗細,過篩為末,每次取10克,與米同煮為粥。
用法:空腹食用。

健康提示


溫中,散寒,止痛。
適用於寒濕痢疾、里急后重、腹中絞痛、喜按喜暖者。
腹瀉痢疾調理葯膳

食物相剋


附子:附子反半夏、瓜蔞、白蘞、貝母;惡蜈蚣;畏防風、黑豆、甘草、黃芪、人蔘、烏韭
粳米:唐·孟詵:“粳米不可同馬肉食,發瘤疾。不可和蒼耳食,令人卒心痛。”
清·王盂英:“炒米雖香,性燥助火,非中寒便瀉者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