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詵

孟詵

孟詵(shēn),公元621~713年,汝州梁人(今河南汝州市)。唐朝大臣,著名學者、醫學家、食療學家。汝州孟余堂創始人。為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孟子31世孫。

精通醫學,進士及第,授尚葯奉御,累遷中書舍人。失言得罪武后,貶為台州司馬,入為禮部侍郎、相王侍讀,出任同州刺史。神龍初年,年老致仕,居於汝州伊陽山,煉製方葯。

開元初年,去世,享年九十三歲。著作《食療本草》,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彙集古代食療之大成,與現代營養學相一致,為我國和世界醫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世譽為世界食療學的鼻祖。

人物生平


孟詵
孟詵
孟詵進士及第,睿宗在藩時,召為侍讀。長安(公元701年-公元704年)中為同州刺史,故世稱孟同州。進士及第。曾於垂拱(公元685年-公元688年)初年在朝廷中任鳳閣舍人。(中書省官員,掌官進奏,參議表章,起草詔書,勞問有功將帥,察天下冤獄等事)。
有一天,孟詵在鳳閣侍郎劉禕之家裡見到武則天賜給劉的銀子時說:“這是用藥(銀)水塗抹的假銀子,一燒便知。”劉放火中一燒,頃刻化成錫水。武後知道了這件事,對孟詵很不滿意,便將他降為台州(在浙江)司馬,后又升為春官侍郎(禮部副職)。太子相王李旦仰慕孟的才學,召他為侍讀,負責講解經學。長安三年(公元703年),拜同州刺吏,加銀青光祿大夫。神龍(公元705年-公元707年)中,告老還鄉,致仕歸伊陽之山,日以藥餌為事,卒年九十三歲。
青年時好醫藥、養生之術,與名醫孫思邈過從甚密。孟詵精通醫藥、養生之術,在家居住期間,常去伊陽山裡經常採集草藥,按方炮製以採集草藥,濟事救人。他年紀雖大,但力如壯年。有人問他是怎樣保養身體的,他說:“要想保身養性,必須善言不離口,良藥莫離手”。人們聽了十分信服。
公元710年,相王李旦當了皇帝(睿宗),十分想念孟詵,便下詔叫他入朝做官,孟以年老為由婉言謝絕。次年,睿宗不忘舊好,賜給孟詵綢緞百匹,又命河南府(洛陽)於春秋二季送羊、酒、食物給孟詵。開元(公元714年-公元741年)初,河南府尹畢構認為孟的高風亮節可與東漢有名的隱士向長(字子平)相媲美,遂將孟詵居住的村莊命名為“子平里”。孟詵93歲病逝。
公元711年,唐睿宗李旦因朝局動蕩,寢寐難安,滿朝御醫束手無策,遂召恩師孟詵自汝州回朝。孟詵獻千歲松脂茯苓,熬成獨苓湯,睿宗連服七日,精神大振,以“孟氏歧黃,餘澤百世”之意,賜“孟余堂”之號,以期孟詵在歸隱后,仍能將中醫食療養生之術造福鄉鄰,發揚光大。

醫學成就


創造中醫食療學。
發明代茶飲。從文字記載看,最早的代茶飲出自孟詵(shēn)的《食療本草》,其中載有專治“熱毒下痢”“腰痛難轉”的飲方。 
發明黃疸試紙。孟詵(shēn)的另一部治療疑難雜症的醫藥專著《必效方》,提出了用麻布配藥水對黃疸性肝炎診治進行測檢的方法,被贊為最早的pH試紙。

史料記載


孟詵
孟詵
《新唐書卷二百十九·列傳第一百二十一·隱逸》
孟詵,汝州梁人。擢進士第,累遷鳳閣舍人。他日至劉禕之家,見賜金,曰:“此葯金也,燒之,火有五色氣。”試之,驗。武后聞,不悅,出為台州司馬,頻遷春官侍郎。相王召為侍讀。拜同州刺史。神龍初,致仕,居伊陽山,治方葯。睿宗召,將用之,以老固辭,賜物百段,詔河南春秋給羊酒糜粥。尹畢構以詵有古人風,名所居為子平里。開元初,卒,年九十三。
詵居官頗刻斂,然以治稱。其閑居嘗語人曰:“養性者,善言不可離口,善葯不可離手。”當時傳其當。

遺世著作


孟詵
孟詵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醫學發展的鼎盛時期,系統整理了醫學理論、臨床經驗,出現了一大批杏林高手,出版了許多醫學專著。《舊唐書》收錄唐代著名醫學家4人,分別是《經心錄》作者宋俠,《千金要方》作者孫思邈,《隨身備急方》作者張文仲和《食療本草》作者孟詵。 
孟詵(shēn)著有《食療本草》、《必效方》、《補養方》各三卷,其中《補養方》三卷,經張鼎增補,改名《食療本草》三卷,現存敦煌莫高窟發現之古抄本殘卷及近人輯佚本。
又撰有《必效方》三卷,今佚,在《外台秘要》、《證類本草》等書中多有引錄。
《必效方》記載,用白帛各書記日期,浸在黃疸病人每夜小便中,然後晾乾並進行對比,若帛染黃色越來越淡,則說明黃疸漸輕,否則為加重,使觀察黃疸病治療效果的方法有了客觀指標。這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檢驗方法,有人說這是最早的pH試紙。 
《補養方》是孟詵致仕后,為了在平民中推廣治病和養生知識,將前人的醫學專著中食治部分的藥方抽出,並結合自己多年積累的實踐經驗,編著了《補養方》3卷,先在家鄉傳抄使用。孟詵去世后,僧醫張鼎於開元年間將《補養方》補訂改名為《食療本草》。孟氏原書收載本草138種,張氏補入89條,合為227條,記載了許多唐初本草書中未載的食用藥物。書中按物類為序排列,並分析食性,論述功用,記載禁忌,鑒別異同,附載單方。所列食治藥物,多系人們常用的食物、醬菜、果品、肉類等,反映了以食養臟、臟器療法的思想。此書內容豐富,切合實用,是我國唐代較為全面的食治專著。 
另著《家祭禮》一卷、《喪服正要》一卷、《錦帶書》等,均佚。
孟詵
孟詵
孟詵的食療養生
雞:光粉諸石為未,和飯與雞食之,后取雞食之,甚補益。人毒熱發,可取三顆雞子白(蛋清),和蜜一合,服之差(差:好的意思)。黃雌雞,補丈夫陽氣,治冷氣。瘦著床者,漸漸服之良。
鴨:主補中益氣、消食。消十二種蟲。白鴨肉補虛。
鵝:卵,補五臟,亦補中益氣。(惟)多發痼疾。
鯽魚:食之平胃氣,調中益五臟。
羊奶:補肺腎之氣,和小腸,亦主消渴,治虛勞,益精氣。
蘿蔔:服之令人白凈肌細。
茶葉:利大腸,去熱解痰,煮取汁,用來煮粥良。
柿子:補虛勞不足。紅柿,補氣,續經脈氣。干柿,厚腸胃,溫中,健脾胃氣,消宿血。
黑豆:令人長生,又益陽道(增強性功能)。
我們看到,在孟詵的食療品中,日常生活中的雞、鴨、魚、肉、水果、蔬菜無所不包,真可謂品種齊全,琳琅滿目。原來在我們身邊竟有這麼多既好吃又能養身益壽的寶貝!怪不得孟老先生那麼高壽!這不由使我們想到一句古語:“葯補不如食補。”在古代,葯又被稱作“毒”,這裡的“毒”指的是藥物的偏性,如寒熱溫涼、酸苦辛咸等等,使用得好當然能治病,但若把握不好,反倒招災引禍。因此,古代許多醫學家都提倡“祛邪用藥,補養用食”。五穀雜糧、大米白面,這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從無數食品中,遴選出的性味最平和而營養最豐富的“良藥”,它治的正是人類如何生存這個大“病”。食療學家孟詵發現了這個大秘密,善於用日常食品養生保健,既避免了藥物的偏性,又使身體強健,壽命亨長,這恐怕是每個人都嚮往的。請你多注意日常飲食的合理搭配,做個長壽的“業餘食療家”!

野史逸聞


孟詵
孟詵
唐孟詵,汝州人也,父曜明經擢第,拜學官。詵少敏悟,博聞多奇,舉世無與比。進士擢第,解褐長樂縣尉,累遷鳳閣舍人。時鳳閣侍郎劉禕之卧疾,詵候問之,因留飯,以金碗貯酪。詵視之驚曰:“此葯金,非石中所出者。”禕之曰:“主上見賜,當非假金。”詵曰:“葯金仙方所資,不為假也。”禕之曰:“何以知之?”詵曰:“葯金燒之,其上有五色氣。”遽燒之,果然。禕之以聞。則天以其近臣,不當旁稽異術,左授台州司馬,累遷同州刺史。(出自《御史台記》)
【譯文】
唐朝,孟詵,汝州人氏。他父親孟曜,經過經學考試及第,任學官。孟詵年少聰明,博聞多識,舉世無比,進士及第,初任長樂縣尉,后升為鳳閣(中書省)舍人。當時鳳閣侍郎劉禕之患病卧床,孟詵去問候,劉禕之留他吃飯,用金碗盛乳酪。孟詵看到很驚奇地說:“這碗是用藥金做的,不是石頭中冶鍊出的自然金。”劉禕之說:“這是皇上的賜物,不會是假金吧?”孟詵說:“葯金是用仙方配製出來的,也不是假金。”劉禕之說:“你怎麼知道的?”孟詵說:“你用火燒它,能出現五色氣。”馬上燒之,果然有五色氣,劉禕之這才明白了。武則天執政時,把孟詵任為宮廷近臣,因為他搞旁門異術,又把他降為台州司馬。後來又升為同州刺史。

隱士精神


新唐書》作者歐陽修等,更看重孟詵(shēn)晚年辭官歸鄉,固辭不就的品格,把他放到《隱逸傳》中,在23個隱逸人士中位居第六。在這裡他又與他的老師孫思邈並列在一起。 
孟詵晚年身體硬朗,天子來詔重用,卻婉言謝絕,為他的家鄉贏得了“子平里”的嘉名。 
孟詵的隱居地是陵頭鎮的鹿台山,海拔751米,山頂有可能是隕石砸出的天心寨,為一方名勝。 

民生情懷


民生情懷必有仁者之心。大醫精誠,醫者仁心。 
道家說孟詵(shēn)有道術,因為他幼好方術。儒家說孟詵是大儒,因為血管里流著亞聖的血。佛家說他是個佛家弟子,《涇州大雲寺舍利石函銘並序》說明他了解佛家文化。其實儒釋道三家共同點之一就是仁者之心。 
如果他沒有仁心,他就不會在侍郎家指出皇帝獎賞的金碗是葯金的內情,他也不會被貶出京城任遠郡的一個司馬。 
《食療本草》之“韭”六:“若值時饉之年,可與米同功。種植一畝可供十口食。”韭菜旱澇不怕,多年生,割了很快長出新芽,真的是備荒的好東西。這個不是方,卻列至“韭”條之下,沒有民生情懷何以想得到。 

非遺傳承


《孟詵傳說》已於2014年成功入選為汝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1年2月,成功入選河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