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期特有的常見疾病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期特有的常見疾病。超過80%正常新生兒會出現新生兒黃疸。由於血液中膽紅素濃度過高,以至於皮膚、黏膜出現肉眼所見的黃染。引起新生兒黃疸的主要因素多與紅細胞破壞生成膽紅素過多、肝細胞排泄膽紅素的能力差、膽汁排泄障礙、膽紅素腸肝循環等有關。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病理性黃疸,都主要表現為皮膚、黏膜出現黃染,前者除皮膚黃染外無其他表現,多在生后2~3天出現,5~7天達高峰,2周左右消退。病理性黃疸除皮膚黃染外還可出現反應差、拒奶、呼吸困難、抽搐等表現,多出現早,可在生后24小時內出現,持續時間長,大於4周,或者皮膚黃染消退後又出現。生理性黃疸無須治療;病理性黃疸主要以光療為主,重度者需要進行換血和藥物治療。生理性黃疸可自行消退無嚴重危害;病理性黃疸可引起膽紅素腦病膽汁淤積、肝硬化等,嚴重者可危及生命。生理性黃疸預后好,病理性黃疸的預后取決於病因和黃疸程度,膽紅素腦病和膽道閉鎖患兒預后差。

就診科室


● 新生兒科。

病因


● 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不同情況病因可有不同。

生理性黃疸

● 新生兒紅細胞數量多、壽命短,紅細胞破壞后產生膽紅素多。
● 肝細胞處理、排泄膽紅素的能力不足。
● 進入腸道的結合膽紅素經酶的水解作用會再次吸收入血液。
● ● 病理性黃疸
● 膽紅素生成過多:紅細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頭顱血腫、顱內出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母子血型不合溶血),感染,腸肝循環增加(巨結腸、腸道閉鎖),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
● 肝臟膽紅素代謝障礙:缺氧、窒息造成肝功能損傷,先天性染色體疾病,藥物(磺胺、水楊酸鹽、吲哚美辛、毛花苷丙可競爭膽紅素結合位點而影響轉運排泄),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垂體功能低下、21-三體綜合征等。
● 膽汁排泄障礙:膽道閉鎖、新生兒肝炎、半乳糖血症、酪氨酸血症等引起的肝細胞損害,腸道外營養引起的膽汁淤積。

病理性黃疸

1.膽紅素生成過多
因過多的紅細胞的破壞及腸肝循環增加,使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升高。常見的病因有:紅細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腸肝循環增加、紅細胞酶缺陷、紅細胞形態異常、血紅蛋白病、維生素E缺乏和低鋅血症等。
2.肝臟膽紅素代謝障礙
由於肝細胞攝取和結合膽紅素的功能低下,使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升高。常見的病因有:缺氧和感染、Crigler-Najjar綜合征(先天性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缺乏)、Gilbert綜合征(先天性非溶血性未結合膽紅素增高症)、Lucey-Driscoll綜合征(家族性暫時性新生兒黃疸)、藥物(如磺胺、水楊酸鹽、吲哚美辛、毛花苷丙等)、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垂體功能低下、21-三體綜合征等。
3.膽汁排泄障礙
肝細胞排泄結合膽紅素障礙或膽管受阻,可致高結合膽紅素血症,但如同時伴肝細胞功能受損,也可有未結合膽紅素的升高。常見的病因有:新生兒肝炎、先天性代謝性缺陷病、膽管阻塞、Dubin-Johnson綜合征(先天性非溶血性結合膽紅素增高症)等。

癥狀


●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除了有皮膚、黏膜的黃染外無其他不良表現,但病理性黃疸表現多樣。

生理性黃疸

● 顏面、軀幹皮膚黃染。
● 無其他不良反應。

病理性黃疸

● 全身皮膚、鞏膜黃染
● 反應差、精神萎靡。
● 厭食、拒奶。
● 煩躁、尖叫。
● 呼吸困難。
● 尿色濃,呈醬油樣尿。
● 大便顏色變淺,呈白色、陶土色。
● 抽搐。

檢查


● 可通過體格檢查和肝功能、感染指標、肝膽B超、磁共振等檢查來確診。
● 體格檢查
● ● 醫生通過體檢發現皮膚黃染的範圍和程度。
● 肝功能
● ● 是確診新生兒黃疸的重要指標,了解血清總膽紅素增高的程度和區別黃疸的類型。
● 血常規
● ● 了解貧血、血型的情況,協助判斷有無溶血的存在。
● 溶血檢查
● ● 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抗體釋放試驗可用於診斷有無血型不合的溶血,遊離抗體試驗可協助診斷本病。
● 感染指標
● ● 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可用於判讀有無感染的情況。
● 高鐵血紅蛋白還原率
● ● 用於判斷有無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陷症。
● 肝膽超聲、磁共振
● ● 用於了解肝膽的解剖情況,判斷有無膽道系統疾病

診斷


● 醫生主要根據典型癥狀、實驗室檢查來診斷。
● 生理性黃染除有皮膚、鞏膜黃染外無其他表現;病理性黃染還可出現反應差、拒奶、尿色深、大便色偏白、呼吸困難、抽搐等表現。
● 生理性黃疸血清總紅素值在生后24小時以內<6mg/dl,48小時以內<9mg/dl,72小時以內及以後<12.9mg/dl,高於此值應考慮病理性黃疸。
● 血常規中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增高,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增高,均提示有感染存在。
● 肝功能中谷丙、穀草轉氨酶增高。
● 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活性低下提示有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症。
● 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抗體釋放試驗陽性可能為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
● 肝膽B超及磁共振檢查顯示肝內膽管擴張、肝外膽道閉鎖。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要與新生兒敗血症、新生兒肝炎等疾病鑒別。
● 如果患兒出現面部、軀幹皮膚黃染,伴有精神反應差、拒奶、抽搐等癥狀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 醫生主要根據病史、臨床表現、膽紅素檢測及其他相關輔助檢查結果等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無須治療,病理性黃疸治療的目的是降低血清總膽紅素,預防膽紅素腦病。

光照療法

● 未結合膽紅素在光的作用下,轉變成水溶性異構體,經膽汁和尿液排出。

換血療法

● 換出血中遊離抗體和致敏紅細胞,降低血中總膽紅素,糾正貧血。

藥物治療

● 肝酶誘導劑:苯巴比妥。
● 靜脈用免疫球蛋白:中和抗體。
● 抗生素:青霉素頭孢類抗生素可控制感染。
抗病毒:更昔洛韋等治療巨細胞等病毒感染。

手術治療

● 對於早期膽道閉鎖、梗阻手術效果好。
● 如出現膽汁性肝硬化手術治療效果差。

危害


●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無危害;嚴重的病理性黃疸會引起肺出血、膽紅素腦病、膽汁淤積等併發症,嚴重者可危及生命,存活者多留有神經系統後遺症。

預后


● 早期治療效果好;出現嚴重併發症者治療效果差,預后差。

預防


● 加強餵養,預防感染。
● 產前預防,有血型不合高危病史可進行提前干預治療。
● 對高危患兒常規進行黃疸監測。
● 早期診斷,儘早光療。

參考文獻


● [1] 邵肖梅,葉鴻瑁,丘小汕。實用新生兒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