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能鄉

那能鄉

那能鄉素有田多水多而得名。位於富寧縣北部,距縣城86公里,東接剝隘鎮,南和西南靠洞波鄉,西連阿用鄉,北與廣西田林縣接壤。國土面積396平方公里,氣候差異大,西北涼,東南熱,最高海拔為1521米,最低海拔為300米,最大山脈是西北部的閣登山,最大的河流是那拉流域那馬河。

人口


截至2013年,該鄉轄那能、弄停、那瓜、那法、登合、那吉、那拉、六溫8個村委會,135個村民小組,3945戶,全鄉總人口為20029人,其中:農業人口為18343人,全鄉有壯、漢、瑤三種民族(其中:壯族 16877人,佔總人口的 91 %,漢族1167人,佔總人口的6.3%,瑤族493人,占人口總數的2.7%)。
人才資源全鄉6周歲以上人中受教育總數為12977人,其中:參加掃盲班人數2682人,小學文化3718 人,初中5577 人,高中600 人,中專300人,大專以上文化108人。

組織建設


截至2004年,有基層黨委1個,6個機關黨支部,8個農村黨總支,64個農村黨支部,全鄉共有黨員391人。

經濟


經濟發展狀況

(2004年末數據)
那能鄉
那能鄉
1、糧豆作物:全鄉糧食總產量達 628.1萬公斤,農民人均產糧 340 公斤;
2、林業生產:實有林為面積 39394 畝;
3、畜牧業工作:全鄉有大牲畜存欄13750頭(匹),大牲畜出欄 1995頭(匹);生豬存欄15210 頭,出欄10010頭。
4、鄉(鎮)企業。鄉鎮企業總收入達3272萬元。
5、地方財政收入。全鄉共完成財政收入165萬元(其中:農業稅13.1萬元,工商稅151.9萬元)。
全鄉有耕地面積2533公頃,其中:田1644.7公頃;地888.3公頃,宜林荒山4087.67公頃。糧食種植主要包括水稻、玉米等;林業種植主要是:八角、桐果、茶果甜竹、肉桂、杉樹等;本鄉的經濟來源主要是靠糧食、經濟林果作為農民的主要收入;特色產業的發展主要以長抓八角、草果等產業。

發展思路

那能鄉千畝馬鈴薯獲豐收
那能鄉千畝馬鈴薯獲豐收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強一個基礎,把握兩個優勢,做強三大產業,作好七篇文章,力爭用3至5年將那能鄉建設成為農業及各項基礎設施較為完善,農民整體增收,財政逐年增長,支柱產業真正形成,整體向小康建設目標邁進的新型鄉鎮”。
加強一個基礎,即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增加農業基礎設施投入;把握兩大優勢,就是把握熱區資源這個優勢,發展熱區特色產業,其次是把握區位優勢,北面52公里可達廣西田林縣,百色水庫淹沒后距百色水庫水路僅有27公里;
做強三大產業,就是依託我鄉的資源優勢,抓好林業、礦業、畜牧業開發,使三大產業真正成為農民致富、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撐產業;作好七篇文章,首先要作好產業結構調整,解決農民增收,其次是抓好扶貧攻堅,加強基礎設施投資,優化農業結構調整環境,第三是抓好基礎教育,
提高全民的整體素質,第四是抓好財源建設,以培育龍頭企業和支撐產業的突破口,以實體帶動、產業拉動農業結構調整,第五是抓好勞務輸出,通過外出務工增加農民收入。第六是作好小城鎮建設,利用城鎮聚散功能,促進農產品流通,擴大就業,第七是抓好文明小康示範村建設,推動小康社會進程。

社會


人民生活

農業經濟總收入1978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55 元,人均有錢150 元,人均消費 750元。

教育事業

全鄉有中小學校14所,其中:中學1所,小學13所,在校學生2894 人,有教職工155人。

衛生事業

有鄉級衛生院1所,村級衛生室 8所,全鄉共有醫務人員36人(其中:村級衛生員22人)。

文化事業

有文化站1站,廣播站1站,電視站1個,村級衛星地面接收站18座。

資源


土地資源

全鄉總有耕地面積2533公頃,其中:田1644.7公頃;地888.3公頃,宜林荒山4087.67公頃。

礦產資源

主要有金礦、鐵礦、錳礦銻礦

生物資源

動物有野豬、野狗、野貓果子狸、穿山甲、刺豬、彌猴、岩羊、眼鏡跎、蟒蛇、金環蛇銀環蛇白鷳、野雞、野鴨山雞竹雞、雄鷹。

植物品種樹木

有金絲榔、西南樺、楓香樹、麻鑠、攀枝花樹等200多個品種。全鄉森林覆蓋率達36.16%。花草類有:錢線蕨、蘭花、馬鞭草、月季、牆薇等300多種。

旅遊資源


那能鄉曾為三十年代邊區紅軍活動的根據地。1934年紅軍幹部陳日新為擴展革命根據地,在這裡分別在甘幫、太平、龍言、那能、六溫等地建立勞農會和赤衛隊,參加赤衛隊武裝有870多人,曾在龍言伏擊敵軍,給白匪軍予以沉重的打擊,該區甘幫的紅軍洞是歷次戰鬥的總指揮部,
1936年5月,敵軍圍剿,在那能進行4天的屠殺活動,共殺害勞農會幹部和赤衛隊員40人,1937年3月,焚燒龍言、甘幫、者郎等七村200多戶,殺害群眾50多人,並且製造了太平、甘幫山洞兩起大慘案。白匪軍首先用火熏躲藏在甘幫右測山洞裡的群眾33人(解放后被命名為紅軍洞和深仇洞)。
同年5月,又在太平殺害勞農會幹部和赤衛隊群眾200多人,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太平慘案”(即萬人坑),使這一帶革命組織遭到嚴重破壞,直到1948年邊縱率師東下,偽縣長梁正彪在剝隘棄逃,那能人民得到解放。
甘幫革命根據地,地勢優美,屬喀斯特地貌,環山起伏,群山連綿,奇峰林立,綠樹成蔭,山間老樹纏藤,藤纏樹,猴鳴鳥叫,紅軍戰鬥過的系列溶洞奇觀無比,洞中有洞,水中有水,石柱、鐘乳石、神台、石床、神仙田、萬人練兵場,可謂是神工鬼斧、仙境一般的自然觀光景物。
紅軍徠在此戰鬥的各種防禦工事,戰壕、掩體物仍保存完好,讓人目不暇接,神遊忘返。該景點總佔地面積30公頃左右,距那能鄉政府22公里,與剝隘馱娘江自然風景區接壤,是待開發的旅遊聖地。

公共設施


1、公路建設。鄉村公路3條,通車里程156.2公里,8個村委會,134個村小組,有124個村小組通車,通車率達84%,全鄉交通狀況日益改善。
2、農村電氣化建設。通電村委會8個,村小組129個,通電率達98.73%,電力逐步完善。
3、通信建設。鄉鎮電話裝機容量250門,全鄉有電話250部,行動電話150戶。有8個村委會通電話,村委會通電話率達100%。
4、城鎮建設。那能鄉黨委、政府牢固樹立“以人為本、以地生財、以市活鄉”的理念,大力開發小集鎮建設,實施舊集鎮改造和新區開發,累計新建街道328米4700平方米,安裝路燈、種植街道綠化樹,小集鎮面積由12000平方米擴展到59000餘平方米,使市鎮服務功能不斷優化,不斷提高城鎮品位,城鎮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特色產業


一是引進優秀技術人才,專門從廣西百色市聘請了一名蠶業高級農技師到桑蠶示範基地,為當地蠶農做好長期技術輔導。
二是定期並有針對性地開展桑蠶專業技術培訓會,使蠶農在各個飼養階段都及時掌握到飼養技術要領。
三是舉辦桑蠶專業農函大班,加強培養好一批真正掌握種桑養蠶知識的技術人才。截至5月底,那能鄉共舉辦桑蠶專業技術培訓會5期,120餘人(次)參加了培訓。50餘人進入了桑蠶專業農函大班學習。
通過提高蠶農的技術水平,激發了蠶農種桑養蠶的積極性。前段時間,雖然受強幹旱天氣影響,那能鄉幾百畝桑園仍然長勢喜人,全鄉第一批大蠶飼養沒有一戶因技術問題造成飼養失敗,並且蠶繭單產比往年有所提高。全鄉第一批16張大蠶總收生繭1800多市斤,平均每張蠶收生繭112.5市斤。
平均單產比往年增產1.3%。最高單產是那能村委會弄落村小組的黃春義戶,該戶一張蠶就收得生繭140餘市斤,比往年最高單產128市斤增產9.4%。打破了那能鄉發展種桑養蠶以來的單產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