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夏屋庄
中夏屋庄
1978年,糧食畝產300公斤,總產30萬斤。 1982年,村建起磚瓦廠,從業人員60人。 1975年,人均糧食400公斤,全村收入5.5萬元。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分為三個夏屋庄,本村居中,故稱中夏屋庄。
中夏屋庄位於海陽市西北部,徐海公路兩邊,地處東經120°59′,北緯36°58′。東與東夏屋庄相鄰,南與后儒林庄隔河相望。隸屬發城鎮。北距鎮政府駐地1.5公里。全村轄區面積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160戶,541人。有冷、姜、於、張4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冷姓。
1941年本村解放。
1946年本村第一個合作社(村社)成立。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4年投資8萬元,興建大口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50公斤,總產15萬斤。1978年,糧食畝產300公斤,總產30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提高到450公斤,比1978 年增長15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達到668公斤,總產32.8萬公斤。 1978年以來,村黨支部發動群眾栽植蘋果13.4公頃,建蔬菜大棚20個。200 0年,果業收入40萬元,大棚收入20萬元,芋頭收入50萬元,畜牧業收入22萬元。 2002年,第一產業總收入351萬元,其中農業253萬元,畜牧養殖業80萬元,林業18萬元。
第二、三產業建國前,本村僅有刺繡等小手工業,從業人員10人,收入自給不足。1950年後,相繼辦起木工組、粉坊、麻刀加工、電氣焊部等。1982年,村建起磚瓦廠,從業人員60人。2002年,有運輸車輛12部,從業人員30人。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為229人,收入291萬元,其中工業139萬元,建築業32萬元,運輸業55萬元,商飲業40萬元,服務業25萬元。
文教科技建國后,成立中夏屋庄小學,學生150人。改革開放后,教育質量逐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62人。 20世紀80年代后,村重視科技教育,辦起圖書室、娛樂室,多次聘請專家對果業人員進行培訓,果業人員技術水平普遍較高。本村的高蹺秧歌很有特色。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20公斤左右。建國后,1955年人均糧食22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400公斤,全村收入5.5萬元。2002年,人均糧食600公斤,人均存款餘額2400元,全村有各種車輛80輛、摩托車30輛、電話70部、彩電170台、電冰箱30台、洗衣機15台、大型挖掘機1台。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齊,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5平方米。1980年以後,新房區統一規劃,草房改建起瓦房。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0平方米。集體福利1981年,村購買大型彩電1台。1982年,投資8萬元,全村用上電網供電。1992年,投資1.8萬元,安裝閉路電視;投資4萬元,安裝自來水。自1993年以來,實行幼兒免費入園,經費由村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