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區

四川地區

四川地區原意指川峽四路,同指四川行省、四川省、四川盆地等。作為區域地理概念,還指以四川盆地為主的巴蜀地區。

“四川”的得名,根據文獻考察,較早出現在宋代。在四川地域,宋代先是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後來又把二路合併起來,再分為四路,包括成都府路(初名“益州路”,后改名)、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謂之“川峽四路”,又總稱為“四川路”,這是“四川”一名用於行政區劃代稱的開始。

“四川”作為省名,則始於元代。元代的中央行政機構叫“中書省”,各地的地方行政機構就叫做“行中書省”。這個名稱的含義是指執行中書省的行政命令,故又簡稱“行省”,或徑稱為省。至元十八年(1281年)正式建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簡設四川行省,再簡為“四川省”,省治成都。這是“四川”省名得名之始。從此“四川”一名沿用下來。

元代以來,四川行政區劃幾經調整。1939年曾將四川省分為四川和西康兩省,1955年西康省撤消,除金沙江以西劃歸西藏外,全部併入四川。1997年行政區劃調整,又將四川分為四川省和重慶市。行政區域雖幾經變異,但“四川”一名一直保留下來,至今已約有一千多年。

其行政區劃分為:川峽四路、四川省、重慶市、

行政區劃


川峽四路

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四川東部連同陝西漢中地區,劃分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官方文書,歷史著作稱“川峽四路”。成了當時的地域名。
益州路含今四川省成都市、雅安市、德陽市轄區縣和綿陽市的安縣、北川、江油等地。
梓州路含今綿陽市的三台縣、鹽亭縣,遂寧市、內江市、自貢市、宜賓市、南充市、廣安市、瀘州市,達州市的渠縣、達縣、大竹和重慶合川市、潼南縣、銅梁縣、大足縣、璧山縣、綦江縣、榮昌縣、永川市、江津市及貴州省的六盤水、畢節和雲南昭通等區域。
利州路含今四川綿陽市梓潼縣、平武縣,巴中市、廣元市和陝西的漢中市等區域。
夔州路含今四川達州市的萬源市、宣漢、開江和原萬縣市、黔江地區、涪陵地區,重慶市的長壽、江北、巴縣、萬盛區及貴州省的安順、貴陽遵義、銅仁等區域。
“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到元朝時,正式設置了“四川行省”。四川的名稱由此固定下來。
四川省行政示意圖
四川省行政示意圖

四川省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於中國西南地區、長江上游,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全省總面積是48.5萬多平方千米。西有青藏高原相扼,東有三峽險峰重疊,北有巴山秦嶺屏障,南有雲貴高原拱衛,形成了聞名於世的四川盆地。川省地大物博,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享有“天府之國”之美譽。
四川地區,漢末三國時為蜀國地。秦代置蜀郡。漢屬益州。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註: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后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併恢復四川省,定省會為成都市,除清兵入川時,南充市閬中縣為四川臨時省會十餘年省名至今未變。四川省轄18個地級市和3個自治州。

重慶市

重慶,簡稱巴和渝,別稱山城、渝都、橋都,霧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長江上游地區金融中心、中西部水、陸、空型綜合交通樞紐。重慶因嘉陵江古稱“渝水”,故重慶簡稱“渝”。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改渝州為恭州。南宋淳熙16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趙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為宋光宗皇帝,稱為“雙重喜慶”,遂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而得名。
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國政府定重慶為戰時首都和永久陪都,共和國成立初期為西南大區駐地和中央直轄市,1997年6月18日恢復成立中央直轄市后,重慶老工業基地改造振興步伐加快,形成了電子信息、汽車、裝備製造、綜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費品製造等千億級產業集群,農業農村和金融、商貿物流、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
重慶幅員面積8.24萬平方千米,轄38個區縣(自治縣)。戶籍人口3371萬人,常住人口3017萬人、城鎮化率60.9%。有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人口200萬人。山地佔76%,有“山城”之稱。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長江橫貫全境,流程679公里。有長江三峽、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遺產武隆喀斯特和南川金佛山等壯麗景觀。

區域概念


概念綜述

四川地區是區域地理概念,指以四川盆地為主及其附近地區的地理區域,包括四川省和重慶市等。從地形單元看,廣義的四川地區大致包括四川盆地、川西高原、漢中盆地、長江三峽和雲貴高原北部部分地區等。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又稱紅色盆地、紫色盆地和信封盆地。四川盆地由連結的山脈環繞而成,位於中國大西部東緣中段,囊括四川省中東部和重慶市大部,是川渝的主體區域,人口稠密,城鎮密布,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氣候宜人,山水秀麗,人傑地靈,物華天寶,資源豐富,區位優越。
四川盆地聚居著四川和重慶的絕大部分人口,是中國和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也是巴蜀文化的搖籃。號稱“天府之國”。蜀相諸葛亮曾贊其為“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中國著名紅層盆地,中國各大盆地中形態最典型、緯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它囊括四川省中東部和重慶大部,位於長江上游,長江把它和東海一脈相連,它是中國最大的外流盆地。

川西高原

川西高原屬於四川省西部與青海、西藏交界的高海拔區,被稱為“川西高原”。它其實是青藏高原東南方的延伸區域。在這片土地上,雀兒山大雪山邛崍山等山脈此起彼伏,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等河流縱穿而過,形成了山高谷深的奇景。格萊才文所在的電達村,就在金沙江上游的通天河谷地中。
川西高原總面積23.6萬平方千米,其中高山草地佔了一半多。這裡的草地物種豐富,堪稱整個青藏高原上最好的牧場。在川西高原上,生活著三種牧民。北部從石渠、德格到松潘若爾蓋一帶地勢較為開闊,氣候寒冷,那裡的牧民只放牧,不農耕,日常生活與青海三江源地區相似。中部、南部的大多數地方也是高山草地,氣候比北部稍溫暖一些,牧民就在冬草場附近開闢一些耕地,種些自用的飼草、糧食,但仍是以放牧為主。

漢中盆地

漢中盆地,又稱漢中平原,位於陝西省南部,漢江上游勉縣至洋縣間的河谷盆地秦嶺和大巴山之間的漢江上游,是斷陷盆地,為“魚米之鄉,國寶之府”。漢中是漢王朝的發祥地,所以當地以“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為宣傳口號,此聯句巧妙地嵌入了“漢中盆地”四字。

雲貴高原

雲貴高原位於中國西南部,為中國四大高原之一,西起橫斷山、哀牢山,東到武陵山、雪峰山、東南至越城嶺,北至長江南岸的大婁山,南到桂、滇邊境的山嶺,東西長約1000千米,南北寬400~800千米,總面積約50萬平方千米。
廣義的四川地區涉及到雲貴高原北部部分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