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雲寺

廣東省著名建築之一

“位於番禺區陳邊村有座清幽秀麗的小山,叫雷峰山。山腰本有一座古廟,抗戰時被拆平。如今山間木葉蕭森,草蔓中偶爾可見殘牆廢礎、斷磚碎瓷,一片寂寥中,恍惚林間佛光掩映,折射出古寺歷史的幽光……”這是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仇江教授筆下的海雲寺舊址景象。

海雲寺,或許如今人們並不太熟悉它的名字,但卻有著悠久而顯赫的歷史:它始建於南漢(公元917~971年)年間,由海商捐建而成,是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見證;明末清初,這裡是文人騷客匯聚之所,形成嶺南文化中的“海雲詩派”、“海雲書派”;清代至民國,這裡香火鼎盛,被譽為“粵中四大叢林”之一,抗戰爆發后,番禺淪陷,寺院被毀。從2008年開始,廣東省規劃重建海雲寺。2014年海雲寺被廣州市政府定為廣州市100個重點項目之一。

建設背景


寺院概況

廣東海雲寺
廣東海雲寺
該寺在南漢期間(917-971)建成,原為海商捐建的佛教道場,曾名隆興寺、雷峰寺。清初,一代高僧天然法師駐錫該寺,重修擴建,命名為海雲寺。清末民初,海雲寺香火鼎盛,被譽為“粵中四大叢林之一”。

歷史沿革


海雲寺開山祖師說起海雲寺,首先要介紹海雲寺的開山第一祖——明末清初的嶺南高僧、禪宗五葉之一的曹洞宗第三十四世傳人天然和尚。天然禪師,名函昰,字麗中,齋名瞎堂,法號天然,俗姓曾,名起莘,字宅師,生於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番禺人,他出身於名門望族,26歲就考取舉人,但無意仕途,不顧家人反對,33歲時赴廬歸宗寺禮曹洞宗高僧、壽昌系博山支傳人空隱道獨和尚受戒出家。1642年,受縉紳名流陳子壯等邀請,在光孝寺開壇說法,並傳法於空隱和尚。與其法弟祖心函可(聖人和尚)並稱清初嶺南兩大遺民僧,曾被文壇祭酒錢謙益比為空隱座下的“二駒”。順治五年(1648年)春,受番禺雷峰隆興寺寺主旋庵之請,來到隆興寺。中山大學古文獻研究所教授楊權在《天然函昰禪師傳》中指出:“雷峰林木蓊鬱,地方十分僻靜清幽,很宜禪修;另一方面,此地離省城也不遠,頗便於聯絡四方。因此天然法師一到此地,便對它產生了濃厚興趣。而已成為其門徒的旋庵(法名今湛)亦有意把這塊地方交給師父來經營。於是,法師便在徒子徒孫們的襄助下,對它進行改建,最後終於"辟小院而成名剎",實現了對寺廟脫胎換骨的改造。”楊權還指出,海雲寺雖然是以隆興寺為基礎營造起來的,但是其建築樣式已經完全不同,而建築規模亦遠非隆興寺所能比擬,因此實際上已是一座新寺院。
海雲寺
海雲寺

興建工程

海雲寺當年建寺盛況當年海雲寺的營造,是一項曠日持久的工程。據天然法師的弟子今釋所著《徧行堂集》卷十一《雷峰山海雲寺碑》記載,此寺從順治六年(1649年)開始動工,到康熙十三年(1674年)才大致竣工,花費的時間在二十五年以上。工程規模之大,營造工作之難,耗費資金之巨,都不難想象。經過長達二三十年的努力,海雲寺終於全部建成。當一座宏大瑰麗、金碧輝煌的新寺院出現在雷峰的時候,前來禮佛的人們眼睛無不為之一亮。已年近七十歲的天然和尚親自題寫了匾額,如“拂月堂”、“按月堂”、“如護堂”、“智食堂”等等。居住地己居住地方丈室,命名為“瞎堂”。康熙二十四年(1685)八月二十七日,天然禪師圓寂於此,世壽七十八歲,僧臘四十五年。天然和尚不亢不卑,作為極富人格魅力的得道高僧,在營造海雲寺時,獲得了許多"檀越"(佛教用語,指施與僧眾衣食或出資舉行法會等之信眾)在人力物力上的支持。這些助建海雲寺的人,有富戶、財主、縉紳、士子、軍人、官吏,其中一位,身份非常特殊,他就是勢傾南天的亂世梟雄—平南王尚可喜。”楊權介紹,“尚可喜在"庚寅之劫"中殺人如麻,可謂雙手沾滿抗清士民的鮮血,而其本人長相亦猙獰可怕,活脫脫一個劊子手的模樣。可是他入粵之後,卻大肆佞佛,常常以"大檀越"的面目出現,捐資修寺。他這麼做,說白了不過是想藉助佛力"消除"自己濫殺之罪,以求得來生的"安樂"罷了。
海雲寺
海雲寺

寺內法師

天然法師是當時的名僧,很自然地成為了尚可喜想交的對象。然而法師對尚可喜卻沒有好感,雖然為了寺院的營造,願意接受他的捐助,卻不想與他套近乎。尚可喜對法師畢恭畢敬,法師對尚可喜不亢不卑。”法師的弟子今辯曾這樣記述:“平南尚王折柬招,屢以病辭,不允,勉出,以賓主見,禮意殷隆,次日不辭而返。師之倔強大率如此。”尚可喜還曾出巨資為海雲寺鑄造了一尊大銅佛,但法師也沒有讓他出太大的風頭,這從銅佛的款識便可知—“博山下二世雷峰隆興寺本師天然昰和尚率大檀越喜鑄”。“一個"率"字,即點出了主次尊卑。可見對借達官貴人之力來弘法,法師並不反對,但他認為這樣做需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保持自己的氣節與尊嚴。法師之所以刻意與尚可喜拉開距離,是因為他早就看出此人德性不佳,法師曾說:"平王具佛性而無定力,蕭牆之禍近在目前,遑計其他耶?"後來的事實,果如他的預測。”。楊權指出,由於天然法師的聲望與巨大影響,當時在嶺南地區形成了一個以海雲寺為核心的人數眾多的“曹洞宗”法眾群體。這個群體,被稱為“海雲禪派”,其領袖即為天然法師。在這當中,有十位禪僧最為著名,他們就是天然法師的十位嗣法弟子—“海雲十今”。

價值意義


歷史影響——嶺外曹洞宗發源地
雷峰海雲寺是廣州對外貿易的歷史見證地,又是嶺南傳統文化的勝地,為清初嶺南佛教中興的名地。當時天然和尚與他的傳人弟子都是著名詩僧。其俗家弟子“嶺南三大家”屈大均、陳恭尹、梁佩蘭,還有陳子壯、黎遂球、梁朝鐘、蘇曼珠、王邦畿、張穆等都是嶺南的著名詩人,都有詩集傳世,產生了“海雲詩派”和“海雲書派”,有些還是嶺南歷史上傑出的書法家。
海雲寺在嶺南佛教中享有崇高的宗教地位。相傳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被貶嶺南時,曾路過廣州到市郊石榴崗(現海珠區新滘),遠望有清幽古寺,因而請人擺渡前往,登上雷峰山海雲寺(時稱隆興寺)。他目睹清幽古道,即興為古道題名為“金甌古道”。因此,海雲寺又稱為“金甌寺”。從此,雷峰山海雲寺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尋幽探勝之地。開山第一人天然和尚是禪宗五葉之一曹洞宗第三十四世傳人。由天然和尚及其弟子開創或擴建的名剎有海雲寺、海幢寺、無著庵、芥庵、別傳寺、華首台寺、棲賢寺、歸宗寺等。

古今地位

廣東海雲寺,為廣東四大名寺之一,位於廣東番禺南村鎮陳邊村秀麗清幽的雷峰山上。寺院簡介該寺在南漢期間(917-971年)建成。
海雲寺
海雲寺
寺院歷史據有關史料記載,南漢年間,該寺由賈胡(外國來華經商的胡人)馬羅年,為酬謝神恩捐資興建。相傳,馬羅年是往來“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洋人。有一天,他的船舶行到扶胥(今員崗一帶)江面,突然狂風大作,惡浪滔天,危在旦夕。賈胡馬某祈求佛祖庇佑,如能渡過難關,他日定當酬謝神恩,興建廟宇。果然瞬息之間,風平浪靜,佛光普照,遠望雷峰山上發出一道靈光光彩奪目。後來,馬羅年就選定雷峰山上興建寺廟。清末民初,海雲寺香火鼎盛,被譽為“粵中四大叢林之一”。
抗戰爆發后,1940年番禺淪陷,一些無賴將脅迫住持交出田契后將住持殺害,強令僧人解散,寺宇亦被拆毀,部分材料被“市橋皇帝”李輔群運去建“群園”(現為番禺區老幹部活動中心)。禪院齋堂則最後毀於1958年大躍進期間,村民將寺廟的石頭、磚瓦拿去建了水閘、豬圈和雞舍,一代名剎被夷為平地。
雷峰山上的海雲寺,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見證,留下不少歷史上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是憑弔古迹的勝地。海雲寺遺跡的價值十分珍貴,據了解,番禺政府有關方面曾經多次組織專家召開研討會,併到海雲寺遺址附近村莊尋找很多當年曾經到過海雲寺的當地老人,請他們回憶印象中海雲寺的格局、布置情況。員崗村九十歲的老支書崔耀曾回顧了海雲寺格局的大體情況:“海雲寺依山而建,坐西向東,佔地10多畝,當時寺里住著幾十個僧人,紅棉高豎,古榕如蓋。正門的門楹是"午夜鐘聲驚醒夢中之夢,澄潭碧彩照澈人外其人"。入正門后拾級而上,一進花園,中間是正殿,兩側是僧舍和齋客房,正殿中有圍牆,中有一天井。正殿右側有一庭院,北門上有一副對聯:"番禺無二寺,雷峰第一山"……”。
上世紀30年代,香港著名學者陳荊鴻先生到訪海雲寺時,寺中景況已現蕭頹:“只見一切建築物都已毀壞不堪,但順治年間所鑄大鐘,款識還可以辨認。放生池前的碑石,仍然存在。天然和尚手書的匾額,也一樣高懸在飯堂間
古剎重建——原址重建海雲寺
2005年1月17日,省政府參事室黃偉宗向廣東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協、省委統戰部和國務院參事室等部門提交了《應即搶救廣州海雲寺及海雲學派文化遺產》的參事建議,2005年3月召開的省政協九屆二次會議上,以廣東省政協常委、民進廣東省委副主席、原省政協副秘書長林亞傑為第一提案人,以省政協常委、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等11位委員為提案附議人,聯名提交了《關於重建千年古剎海雲寺的建議》,在社會各界的不懈努力下,政府與專家學者及佛教界之間達成了共識。
海雲寺
海雲寺
2008廣州市、番禺區政府同意恢復重建海雲寺,市宗教局安排市佛教協會副會長釋有海法師負責海雲寺籌建工作。2012年12月21日原廣州市市長陳建華到番禺區調研時提出到海雲寺舊址了解情況,抵達舊址當場提出恢復重建海雲寺,要在原址重建才有歷史意義。
隨後定下原址重建海雲寺,2014年海雲寺被廣州市政府定為廣州市100個重點項目之一。
目前原址重建海雲寺的可行性報告已經完成,希望在社會各界的支持努力下,能早日讓荒廢的古迹重現光明,綻放盛世珍占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