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樂證覺寺

將樂證覺寺

將樂證覺寺歷史悠久,聲名遠播。證覺寺始建於唐武德三年(620年)。較福州鼓山的湧泉寺早288年,歷經唐、宋、元、明、清5代,幾經興毀。

證覺寺的最近兩次重建分別是1920年和1978年,在不到60年時光里寺院兩次重建,既有著人們對社會動亂的萬般無奈,也充分展示了一對父女可歌可泣的正能量。向社會,向人們展示了其人性之偉大。

正文


基本介紹


證覺寺原名正果寺,坐落於將樂萬全鄉常安村太平山麓。是閩西北地區最古老的佛教寺院,為佛教禪宗南派(注1),也是建築規模宏大的寺院之一。
證覺寺歷史悠久,聲名遠播。證覺寺始建於唐武德三年(620年)。較福州鼓山的湧泉寺早288年,歷經唐、宋、元、明、清5代,幾經興毀。證覺寺布局設施,與福州鼓山大同小異,據說福州鼓山上的寺廟就是仿照證覺寺建成的,所以民間素有"先有將樂證覺寺,後有鼓山湧泉寺"的說法。
證覺寺更是高貴、矜持、大氣。據將樂縣志書載:“太平山屬閩北名山,古剎證覺乃鏞州勝地。寺創自唐初武德三年,辟叢林而始建精舍,歷劫火而赤地徒存。實誠跨全省之名勝,甲上游之大觀者矣。山樓苔遍,法象塵封。元代丘圩,明朝定鼎,元璋君相,曾駐蹕輿。允宜貝闕長新,名齊五越,瓊樓式煥,勝擅三華者也。”
將樂縣誌又云:“……迨宋末,元代至正之世,有天橫之親,法名天然者。爾時橫開勝闕,高峙銀樓。玉磬聲清,繚繞四周之瓦角;金錚響振,搏俯百尺之楹頭。方丈階前,塵立腳前白雪;大雄殿上,座顯紅蓮;法雨雷鳴,天香霧積,實誠跨全省之名勝,甲上游大觀者矣。”
寺內的一首七絕也形象地說明了證覺寺之恢宏:“千柱玲瓏法殿開,盤陀飛錫自西來。北閩名勝稱第一,原是天潢親創哉。”
也許用我們用清乾隆年間戶部右侍郎的將樂人廖蓮山的詩最能表現證覺寺帶給人們的那種超凡脫俗的感受。廖侍郞詩云:
秀起龍峰百丈梯,
平疇一望野雲低。
鳥巢梵宇盧山近,
水映禪心慧遠齊。
夜半濤聲清客夢,
樓前月影下蓮溪。
偶來世外空塵想,
卧起晨鐘喚宿迷。
證覺寺,真乃超凡脫俗的人間仙境是也。
…………
然而美似乎總是伴隨著艱辛和苦難,美有時是要歷經劫難。
歷經唐、宋、元、明、清5代,幾經興毀。到了清末,由於國家戰火連連,兵匪橫行,加之災荒,瘟疫流行,地方政府強行攤稅抓丁,害得包括證覺寺和尚僧侶在內的各方人士四處躲藏,致使寺院疏於管理,建築日漸殘破,卻得不到護理,最後淪為危房,寺院內的各種經書法器、佛像建材大量遺失,最後整個寺院竟毀於香火。很長時間內,八方信眾只能在一片瓦礫堆和茅草房中焚香祈願,求佛保佑。
正是在這種極度艱難困苦的歲月里,杏溪村善士楊瑞叢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出面護寺,維持大局,並於民國9~10年(1920~1921年),四方化緣籌款,終於在一片瓦礫堆中重又建起了美崙美奐的證覺寺。
為了更好弘揚佛法,造福桑梓,楊善士決心終身事佛,他到福州鼓山湧泉寺學習並受戒,法號復光禪師(注2),在湧泉寺的數年時間裡,他認真學習,參禪領悟,弘揚佛法正道,另一方面,他廣結善緣,認識結交佛界各路大德高僧,虛心求教。得到了佛界的一致好評。
回到故鄉之後,復光禪師專心打理主持證覺寺佛事,弘揚高尚佛法,然而戰爭年代民生凋敝,要維持一個龐大寺院的運作又談何容易,為了能維持寺院的動作,復光禪師領悟了佛教經典教義,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創舉,其中最典型的是他強調並遵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百丈清規,他率眾僧參加耕作、植樹種茶、栽竹育花,美化寺廟。使得證覺寺不僅自給有餘,還能經常在寺內寺外開展施粥接濟活動。
一個寺院只是能簡單地維持運作還遠遠不行,寺院必須對廣大信眾有強大的吸引力,號召力,為了恢復並提升證覺寺的香火人氣,復光禪師延請各路各派大德高僧來寺弘揚佛法,儘管佛教各宗同出釋門,但各宗對佛教經典的釋義大相徑庭,莫衷一是,為了宣傳並弘揚正法,復光法師產生了回到佛陀聖地尋求
真經的想法,並積極付諸行動,他委派
武藝高強的將樂城關雲遊僧人先明大師
前往印度西天取經,先明大師
風餐露宿,歷盡磨難,終於
在印度佛界資助下,
取回《大藏經》真經一部,並請得西方凈土漢白玉釋迦牟尼如來、觀音像各一尊,這些真品精品的到來,再次給證覺寺注入靈魂正氣。復光大師與先明大量一道,成就了中國現代歷史上少有的西天取經的神話。
正是復光大師和廣大伴侶信眾的艱苦努力,證覺寺終於逐漸恢復了人氣,在非常的戰亂時期成了周圍數十縣人們嚮往的光明聖地。復光大師也
被應推舉為閩北6縣(明溪泰寧建寧、沙縣、順昌、將樂)佛教分會理事長。成就了他自己從一個普通的信眾,到一個虔誠的居士,善士,最後成為人人景仰的一代大德高僧的檀變。
解放初期,
證覺寺再次迎來了它的劫數,與歷史上多次由於戰爭、疾病及寺院焚毀所帶來的劫數不同,這次寺院的劫數更是致命性的。
由於新政權在意識形態上將正常的佛教視為封建迷信,早先地方政府對證覺寺的正常佛事活動每每加以限制,之後更是橫加取締,將寺院眾僧悉數趕走,大批僧尼被迫還俗。一夜之間,千年寶剎星光殞落,哀鴻遍野。
彷彿命中注定,
1958年,千年古剎證覺寺被徵用作為上海勞改農場坑塘分場場部醫院。從1958年到1962年春勞改農場撤離福建,搬遷至安徽宣城白茅嶺。短短不到四年時間裡,作為醫院的證覺寺更是見證了成千上萬的上海勞改農場人員生命的流逝。
似乎劫數依然未盡,文化大革命開始后,證覺寺的命運更似乎是走到了它的心頭——除了不可移動的幾座佛塔與僧侶墓地以外,寺廟被徹底拆除,大批珍寶財物和珍貴經書寶卷不知所終。
將樂證覺寺
將樂證覺寺
一個畢生至力於追求真善美的大德高師眼看著人性被扭曲,善良遭詆毀,信仰遭踐踏,美麗被污損,而自己卻無所作為,無能為力,那該是怎樣一種煎熬呀!
……
1950年代末,懷著萬般無奈,復光大師駕鶴西歸。
再造證覺禪寺的歷史重任自然地落到了復光大師的女兒釋今蓮師太身上。
也真不愧為高師的女兒。文革一結束,彼時還是為人妻為人母俗名叫楊芳蓮的釋今蓮師太,積極遊說鄉梓,重建證覺寺。虧得證覺寺善緣廣結,一時八方鄉親積極響應,出錢出力,無不盡全力而為。
1978年,即文革結束后的第二年,寺院的頭殿落成。信眾有了焚香落腳之地!
1979年至1985年,寺院又先後建起了觀音殿、大雄寶殿、禪堂、僧房、齋房、藏經閣、海會塔、放生池、旅客卧室、太平山門樓等等。如今藏經閣內珍藏佛典、經書數千卷。而木魚山腳下的海會塔與後山上清代留下的五座佛塔即是眾僧侶的精神寄託,也成為證覺寺的著名景點。新的證覺寺廟宇煥彩,熠熠生輝。
1982年春開始,原省佛教協會會長普雨方丈法駕蒞臨,並為證覺寺親書“證覺禪寺”匾額。
1985年8月經批准對外開放,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書“大雄寶殿”4個大字贈予證覺寺。
伴隨著寺院的重建,寺院蒙難期間遺失民間的大批寺院珍寶、佛像、經書也陸續回歸。其中有件事讓人十分感動:2008年8月,一位外省的陳姓施主,花了30多萬元,從北京拍賣現場拍下一個100多年前從證覺寺遺失的一尊瓷器觀音佛像。將它護送歸還證覺禪寺!
證覺寺又恢復了往日的容光。
然而,一個好的寺院不能僅只有姣好的外觀容貌,也不僅僅只有空洞的歷史陳物,寺院最為重要的活力因子還是它的精神信仰的弘揚,而這也正是證覺禪寺地處偏僻而千年不倒的真正原因。
弘揚正法,自養修行正是證覺禪寺的靈魂。在政府和社會的支持下,全寺僧徒秉承復光大師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優良傳統,堅持“農禪並重”的方針,走“愛國愛教”的道路,1988年實現了“以寺養寺”、“自給自養”。1990年11月,三明市寺廟自養現場經驗交流暨表彰會在證覺寺召開,市縣宗教局,統戰部門還舉辦了內容豐富的宗教政策宣傳教育展覽,藉此良機,證覺寺大力宣傳寺院理念,吸引了數以萬眾的遊客與信眾前來參觀,受到施主們的高度稱頌。
如今的證覺寺,不僅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千年古剎,而且還是一個多種經濟的種植園和療養、避暑的勝地。入其境令人心曠神怡,幾可超世忘俗:伴隨著晨鐘暮鼓,遊人可在殿前遠眺“鯉魚朝天”,可以林下品茶賞月,聽溪水如歌如訴。這裡有古老的石塔,還有功德林、修行竹、皈依松、福德果、報恩茶,奇花異木,比比皆是,令人耳目一新,如履仙境。
也許用證覺寺的一幅楹聯更好地表達其中意境與滋味:
壽無量法無邊無是無非無煩惱,人有緣度有難有因有果有菩提。
將樂證覺寺
將樂證覺寺
壯哉!太平山麓的證覺寺,歷經千年,巍然屹立!
注1:以證覺寺為代表的將樂縣主要的佛教寺廟基本是弘揚佛教禪宗南派觀點。提倡誦持大乘佛經。主要寺廟的法派字輩定為:慧元通大興,法界一鼎新,通天兼徹地,耀古復騰今。1990年,將樂佛教界又為後代擬定法派20字輩:今日禪宗振,宏開洞上傳,正中妙挾旨,虛融照獨圓。
注2:中國佛教派別主要有性、相、台、賢、禪、凈、律、密八大宗派。八大宗派的特點可以用一偈淺而概之:密富禪貧方便凈,唯識耐煩嘉祥空。傳統華嚴修身律,義理組織天台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