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線鄉
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下轄鄉
麻線鄉集安市行政區之一。地處集安市城區西4公里。麻線古稱瑪硯,因字同音而得名。位於東經125度58分~126度09分,北緯40度56分~41度08分之間。東與市區通勝街道毗鄰,西與榆林鎮接壤,北與台上鎮交界,南隔鴨綠江與朝鮮相望。轄域東西寬14公里,南北長20公里,面積296.15平方公里。
麻線鄉南臨鴨綠江,北依老嶺山脈,老嶺山脈支系車道嶺貫穿全鄉。江河沿岸的土地佔30%,土質為沙土,山地為黃土和黑土。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年平均日照2284小時,年平均氣溫7.5℃,年平均有效積溫2971.4℃,無霜期160~165天。
2005年,全鄉有耕地748公頃,其中水田69公頃;有林業用地22835公頃,有林地22047公頃,活立木蓄積量138.1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85.02%;園林164.7公頃;水面、村居、道路及其他用地5867.3公頃(其中包括太王林場1185公頃、榆林苗圃590公頃)。農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大豆、高梁等。河流主要有鴨綠江、麻線河、太平河。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高句麗王陵、貴族墓葬——洞溝古墓群麻線墓區的千秋墓、西大墓、2100號墓、662號墓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麻線溝1號墓、太平溝古墓群。礦藏主要有金、花崗岩等。鴨綠江流經該鄉邊沿。集丹公路從該鄉通過,鴨綠江安子哨碼頭位於該鄉境內。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由懷仁縣劃歸輯安縣,仍屬致和保瑪峴溝牌。民國屬第一區河西村。偽滿初期屬西河村所轄。
1934年屬第一區東崗保麻線甲01937年改為友好區、石廟區。
1945年屬輯安縣第一區(城關區)麻線村。
1956年2月,實行區鄉制,分設通溝鄉(含麻線溝)、活龍蓋鄉人民委員會,其中活龍蓋鄉隸屬富有區公所。
1958年3月,通溝鄉與活龍蓋鄉合併為麻線溝鄉。同年9月,太王鄉、麻線溝鄉、輯安鎮合併成立紅旗人民公社。同年12月改稱輯安鎮人民公社,麻線為集安鎮人民公社麻線管理區。
1961年5月,輯安鎮人民公社改為城區人民公社。
1962年3月,將城區人民公社調整為輯安鎮、太王、麻線人民公社。至1968年,麻線人民公社由王秉金、周繼昌先後任書記,趙廣智、陳鳳森先後任社長。
1968年8月,成立麻線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3年3月,麻線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為麻線鄉人民政府。至2000年,王家孟、劉慶惠、楊建坤、姜國軍、王金髮先後任書記,刁廣明、鄒本春、劉慶惠(代)、楊建坤、費洪光、姜國軍、王金髮、丁宏偉先後任鄉長。
1999年12月,撤銷太平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劃歸麻線鄉;轄麻線、紅星、石廟、建疆、上活龍、下活龍、太平、興農、自興、江口10個村民委、64個村民組,50個自然屯。至2008年,董玉國、趙文相先後任書記,管振剛、董志剛、趙文相先後任鄉長。
1965年,今麻線鄉域內(麻線、太平人民公社)有居民2311戶11787人(入社2097戶11307人)。其中,太平人民公社有居民1078戶5401人。1985年,今麻線鄉域內(麻線、太平鄉)有居民2513戶11160人(非農業人口933人)。其中,太平鄉有居民1023戶4796人。2005年,有居民3452戶10464人(非農業人口745人),由漢族、朝鮮族、滿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組成。
麻線鄉有著優越的區位優勢,位於市區以西4公里,有6個村地處中朝邊境、老虎哨庫區。太平、麻線兩鄉合併后,麻線鄉黨委、鄉政府藉助區位優勢,確定打造一個中小企業創業園區和五個產業基地兩大平台,根據工業富鄉、產業裕民工作思路,大力開展招商引資,發展鄉域民營企業。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后,先後建設葡萄基地310公頃,五味子基地135公頃,年產值2000萬元。畜禽養殖基地效益顯著,大牲畜存欄5000餘頭,生豬存欄5200餘頭,家禽存欄13.2萬餘只,蜜蜂400餘箱,畜禽養殖加工收入占農業收入的60%以上。萬畝林下參果基地建設發展較快,發展園參100公頃,西洋參10公頃,林下參453.33公頃,果樹105.27公頃,實現產值316.5萬元。水產養殖基地不斷壯大,充分利用鴨綠江水域資源發展養魚,繁育魚苗10公頃,網箱養魚150箱,水面養殖173.33公頃,年上市商品魚170噸。旅遊度假基地兩翼齊飛,以“綠江源”為龍頭的15處鴨綠江邊境休閑度假村,形成以邊境風光、江面垂釣、農家樂為主的南江旅遊度假區;以“仁隆休閑山莊”為龍頭的6處生態度假山莊,形成以游泳、娛樂、觀光為主的北山旅遊度假區。
2005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5519萬元。其中,農業收入2469.4萬元,林業收入182.9萬元,牧業收入838.5萬元,哈什螞養殖、水產等漁業收入60萬元,工業收入(含鄉企)835.1萬元,建築業收入282萬元,運輸業收入155萬元,商飲業收入187.5萬元,服務業收入177萬元,其他收入331.6萬元;人均純收入277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