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腰雨燕
雨燕目雨燕科動物
小白腰雨燕(學名:Apusaffinis):背和尾黑褐色,微帶藍綠色光澤。尾為平尾,中間微凹。腰具白色,羽軸褐色,尾上覆羽暗褐色,具銅色光澤。翼稍較寬闊,呈煙灰褐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腳和趾黑褐色。
主要棲息於開闊的林區、城鎮、懸岩和岩石海島等各類生境中。成群棲息和活動。有時亦與家燕混群飛翔於空中。常成對或成小群在一起營巢繁殖。巢多築於房屋牆壁、天花板、洞壁和岩壁上。分佈於中國、非洲、伊朗、印度、中南半島和菲律賓。
小白腰雨燕
幼鳥鳥似。灰褐稍淡,具淡灰褐羽緣,暗褐,具灰羽緣微具澤;腰、頦、喉羽干紋顯。
虹膜暗褐,嘴黑;腳趾黑褐。
大小量度:體重雄性25-31克,雌性30-31克;體長雄性113-140毫米,雌性110-122毫米;嘴峰雄性6-7毫米,雌性6毫米;翅雄性132-136毫米,雌性130-138毫米;尾雄性49-54毫米,雌性49-54毫米,跗跖雄性9-11毫米,雌性9-10毫米。
主要棲息於開闊的林區、城鎮、懸岩和岩石海島等各類生境中。岩壁、洞穴以至城鎮等建築物等處均見。
成群棲息和活動。有時亦與家燕混群飛翔於空中。飛翔快速,常在快速振翅飛行一陣之後又伴隨著一陣滑翔,二者常交替進行。在傍晚至午夜和清晨會發出比較尖的鳴叫聲。其活動範圍較廣,從村鎮附近以至高山密林都見該鳥活動。雨後多見集群飛於溶洞地區上空穿梭飛翔,有時繞圈子動作整齊。配偶期間,雌雄彼此追逐。鳴聲特別嘹亮,發出“噝-噝-噝”的叫聲。捕捉蚊等膜翅目昆蟲為食。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及利亞、安哥拉、貝南、波札那、布吉納法索、蒲隆地、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吉布地、埃及、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衣索比亞、加彭、甘比亞、迦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約旦、肯亞、科威特、黎巴嫩、賴索托、賴比瑞亞、利比亞、馬達加斯加、馬拉維、馬里、茅利塔尼亞、摩洛哥、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尼日、奈及利亞、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地區、盧安達、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獅子山、索馬利亞、南非、南蘇丹、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史瓦濟蘭、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的、東帝汶、多哥、突尼西亞、埃及、土庫曼、烏干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烏茲別克、葉門、尚比亞、辛巴威。
產地不確定:亞塞拜然。
小白腰雨燕分布圖
中國分佈:分佈於四川西南部鹽源,雲南西雙版納,貴州望謨,廣西、廣東、香港、海南島、福建和台灣。
繁殖期在3-5月。雌雄共同營巢,巢築於峭壁、洞穴或建築物的房屋牆壁、天花板上,用植物細纖維、禾草、羽毛、木棉花絮、蘆葦花絮和泥土為材料,加親鳥口涎或濕泥混合築成。巢體球狀或橢圓狀,柔軟而發亮,稍帶黏性。常成對或成小群在一起營巢繁殖。巢的形狀有碟狀、杯狀、球狀等類型,視營巢環境而變化。巢外徑12-20厘米,內徑7-10厘米。巢極柔軟、光滑、特別是巢口。巢內常墊有細草莖和羽毛。每窩產卵2-4枚。卵的大小為21-26×14-16毫米,平均22.7×15.0毫米。雌雄輪流孵卵。
小白腰雨燕(8亞種) | |||
---|---|---|---|
中文名稱 | 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小白腰雨燕索馬利亞亞種 | Apusaffinisaerobates | Brooke,1969 |
2. | 小白腰雨燕指名亞種 | Apusaffinisaffinis | J.E.Gray,1830 |
3. | 小白腰雨燕普林西北亞種 | Apusaffinisbannermani | Hartert,1928 |
4. | 小白腰雨燕北非亞種 | Apusaffinisgalilejensis | Antinori,1855 |
5. | 小白腰雨燕尼泊爾亞種 | Apusaffinisnipalensis | Hodgson,1837 |
6. | 小白腰雨燕斯里蘭卡亞種 | Apusaffinissingalensis | Madarász,1911 |
7. | 小白腰雨燕南非亞種 | Apusaffinistheresae | Meinertzhagen,1949 |
8. | 小白腰雨燕華南亞種 | Apusaffinissubfurcatus |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種群現狀
留鳥,種群數量稀少,應嚴格保護。該物種分佈範圍非常大,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