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侯
韓文侯
韓文侯名猷(?—前377年)韓烈侯之子。韓文侯二年(前385年),進攻鄭國,佔領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又進攻宋國,打到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俘虜宋國國君。七年,進攻齊國,打到桑丘(山東濟南)。十年,韓文侯去世,子哀侯即位。
公元前386年,韓列侯去世,其子韓文侯即位。
韓文侯二年(前385年),韓國勢力逐漸強盛,開始向外擴張。此年,韓國舉兵侵略鄭國,攻取其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鄭國由於受到楚、魏、韓等國入侵,國土大多喪失。
韓文侯二年(前385年),韓國再次向宋國發起進攻,一直打到宋國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俘虜宋君。
韓文侯七年(前380年),進攻齊國,打到桑丘(山東濟南)。
韓文侯十年(前377年),韓文侯去世,其子韓哀侯即位。
戰國韓文侯時期銅鼎
國君委任官吏,要考察他們是否名副其實,工作是否稱職,言行是否一致,對君主是否忠誠,並根據考察的結果進行賞罰,提拔重用忠誠可靠之臣,貶除狡詐奸滑之人。最好採取隱密的權術,表面上不露聲色,裝作不聽、不看、不知,使臣下捉摸不透國君的真實意圖,實際上卻可以聽到一切、看到一切、知道一切,這樣就可以做到“獨視”、“獨聽”,從而“獨斷”。
韓文侯時期,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史稱“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需要指出的是,申不害的改革有很大的局限性,效果遠不如魏、秦等國。
韓文侯時期的韓國在現在的河南一帶,《史記》上有這樣的記載:“韓之先與周同姓,姓姬氏。其後苗裔事晉,得封於韓原,曰韓武子。”也就是說,韓國祖先最初是被封於“韓原”這個地方的。致韓厥之時,列為晉國六卿之一,即“晉作六卿,而韓厥在一卿之位,號為獻子”。
獻子之子宣子徙居州。宣子子貞子徙居平陽。至於“鄭”這個地方,最初不是韓的領土,而是另外一個諸侯國——鄭國。 《史記》記載“哀侯元年,與趙、魏分晉國。二年,滅鄭,因徙都鄭。”我們知道,春秋與戰國分野的標誌就是韓、魏、趙的三家分晉。所以,說戰國時期的韓國都城應該是鄭。《史記》記載韓文侯時期韓的疆域範圍:“九年,秦虜王安(韓最後一個王),盡入其地,為穎州郡。”以上資料說明,韓的領土範圍大致應是黃河以南,故不包括河北,在穎水之濱,故在河南界內,鄭州、洛陽之間,西北與山西接壤,南不過淮河一線(當時是楚地)。
韓文侯時期,韓國商業也很發達,主要表現在商人的活躍,城市的繁榮和貨幣的流通等方面。
韓國商人們販運於列國之間,擴大了商品交換的範圍,各地的特產如北方的馬匹,南方的魚,東方的鹽,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場上都能買到。大商人更加活躍,如大商人白圭,“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方法,(《史記貨殖列傳》)大搞投機交易,賺取了大量財富,河東鹽商猗頓和冶鐵商郭縱,富甲天下,交結諸侯,干預政治,陽翟大賈呂不韋,通過販賤賣貴,家至千金,參與政治,官至丞相。
韓文侯時期,城市的繁榮是商業發展的重要表現,戰國時期出現了許多工商業發達的大城市,韓之陽翟(今河南禹縣)。
韓文侯時期,隨著商業的發展和城市的繁榮,金屬貨幣的流通更加廣泛了。當時金屬貨幣有銅幣和金幣兩大類,銅幣主要有四種:燕、齊兩國使用刀幣,周、秦一帶使用圓錢,三晉使用布幣,楚國使用“蟻鼻錢”,金幣一般以斤(十六兩)、鎰(二十兩)為計量單位,還有“餅金”和“郢爰”。(餅金為餅狀金塊,郢爰為方形金塊)金屬貨幣進入商品流通領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重要表現。
1.與農業相結合的家庭手工業。隨著井田制的瓦解,小農經濟成為封建生產方式的基礎,小農經濟的特點是男耕女織,其產品主要是滿足家庭的需要,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2.個體手工業。指民間具有一定專門技能的工匠,依靠自己的“技藝”從事的小商品生產,他們分佈於各個行業中,如木工、皮革工、鞋工、陶工、漆工等,其產品多是自產自銷。
戰國時期韓國遺址
4.官營手工業。一般規模較大,由官府設立專門官吏掌管,其生產者由奴隸、罪犯和僱工,其產品主要是兵器,禮器及生活奢侈品,主要用來滿足統治者的需要。
戰國時期的文物
農民在長期的耕作實踐中,生產經驗更加豐富,他們已經能從土壤的色澤,性質和肥沃程度去認識和區別土壤,因地制宜地進行耕作,農民已很重視對土地的施肥,“掩地表畝,刺草殖穀,多糞肥田,是農夫眾庶之事也。”
韓文侯時期,通過施肥改良土壤,是提高農業產量的重要因素。隨著農具的改進和耕作技術的進步,糧食的單位面積產量大大提高,有的地方還推廣了一歲兩熟制,《荀子富國》說:“今是土之生五穀也,人善治之,則畝數盆,一歲而再獲之。”總之,戰國時期的農業生產發展十分迅速,生產水平有了根本性的提高。
司馬遷《史記》
司馬光《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