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寺
福鼎靈峰寺
靈峰寺位於福建省福鼎市境內的太姥山,毗鄰東海,壤接江浙,雄鎮東南,府控吳越。始建於唐太宗三年(約公元629年),素有“東天佛國,海上仙都”之美譽的六朝古剎靈峰寺坐落於松柏翠竹之中,四周古木障天,樹影娑婆,仿古建築群恢宏壯觀、幽深清逸,令人心馳神往。
目錄
簡介
位於福建省福鼎市秦嶼鎮冷城村。建於唐太宗貞觀三年(約公元629年),宋淳熙十六年(1189)遭火焚,明天啟七年(1627)重建,清光緒十年(1884)重建,佔地1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大雄寶殿面闊3間,進深3間,重檐歇山頂。左右各有一漁池和廂房,內有清重建靈峰寺碑記一塊,唐宋石柱18根,宋石斛一隻,宋塔銘文2塊,唐、宋香爐座各1隻,宋須彌座台基1座,殿前台階左右有唐宋石浮雕(花、人物、獅子)24隻,保存較好。1989年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靈峰寺建於唐太宗三年(629年),素有“東天佛國,海上仙都”之美譽的六朝古剎坐落於松柏翠竹之中,四周古木障天,樹影婆娑,仿古建築群恢宏壯觀、幽深清逸,令人心馳神往。
靈峰寺始建於唐太宗三年(大約公元629年),宋朝火焚后重建,明天啟七年(1627年)重修。寺內現存唐宋年間石刻六十多塊,原為佛像的須彌座,圖案有人物、獸獅、花草三類,造形質樸。人物為力士,頭頂仰蓮佛座,個個面相渾圓,目光炯炯,神態不一,有力大無雙之氣概。獅子形態各異,造形質樸渾厚,氣魄宏大,是古代無名藝術家的傑作。還有熙寧石斛、宣和塔座、紹興石香爐和宋提刑楊楫撰寫的《重修靈峰寺記》等文物。相傳宋朝史學家鄭樵曾在此授徒講學,並就寺前蒙井題詩曰:“靜涵寒碧色,瀉目翠微巔。品題當第一。不讓惠山泉。”這裡曾有朱熹講學的石湖書院(今廢)。朱子曾為石湖書院題詞:“溪流石作柱,湖影月為潭。”該寺於1989年1月公布為縣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由世行法師主持重修。現有山門、大雄寶殿、鐘樓、鼓樓、佛堂、齊堂、放生池等建築。大殿寬敞雄偉,以石柱承托;山門垂柳依依,道路盤曲,環境優美。寺旁樹木林立,曲徑通幽,泉水甘冽。冷溪流經寺前,儼然如畫。
靈峰寺[福鼎靈峰寺]
靈峰寺地理位置重要,水陸交通發達,古今名流,多會於此。“西天佛國”巨匾相傳為大唐聖僧玄奘手跡;五代氣功大師、理學家陳摶,據說曾於此隱居;北宋梓州狀元蘇易簡,曾在其地飲酒賦詩。南宋至明、清,靈峰寺高僧輩出,僅見諸著述和碑刻者,就有鐵琴、寶勝、智悟、可辰和萬星等人。鐵琴為靈峰寺南宋鼻祖,因得婆叟仙臂功,其寺由此聲名大著。寶勝為鐵琴後繼,於紹興丁已“創建鐘樓於院之山頂”。其樓高七仞,合五丈六尺,高大雄偉,巍峨壯麗,舉首仰望,動人心目。“元季寺廢”后,智悟於明永樂間“勵志復興古剎,不數年而底於成”。靈峰寺於是再度輝煌。沙門可辰,為“本州(潼川)本壩(白岩壩)人”乃於明萬曆間,“游南海、登普陀,延訪至人,勇猛精勁,十年而歸。出所藏古名筆佛”——閻立本《釋迦文佛立像》,吳道子《觀音大士立像》,重摹刊刻維摩天大士像碑、彌勒古佛像碑於左右。明末,靈峰寺復毀於兵火。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潼川知府令本境紳士“接南路夢龍屆(在今景福鎮)僧萬星,來山修葺。苦心募化,新修觀音、七佛、天王並雷神諸殿。”可辰“坐化”之後,其徒眾遵照遺囑,“竭力蓄樹,寒暑不辭。每栽一樹,即頌經一卷。”前後十年,累計植柏凡“五千四百八十根”。從此,靈峰寺林木森郁,鳥語花香,山水之秀,風光之美,甲於潼川。清嘉慶年間三台知縣將“靈峰仙跡”收入“三台六景”,並繪圖存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