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伐利亞級戰列艦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裝備的一型戰列艦
巴伐利亞級戰列艦(德文:Linienschiffeder Bayern-Klasse,英文:Bayern class battleship),是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裝備的一型戰列艦。
巴伐利亞級戰列艦裝備了8門380毫米主炮,改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海軍艦隊各級別軍艦的主炮口徑總是小於英國皇家海軍的同級艦艇的情況,同時戰艦採用蒸汽輪機動力裝置,使戰艦的航速達到21節,裝甲防護採用了傳統的穹甲式裝甲艙布局,具有良好的防護性能。
德國原計劃建造4艘巴伐利亞級戰列艦,但在開工建造后,最終只竣工2艘。首艦巴伐利亞號在德國但澤碩效船廠建造,開工日期1913年12月22日;1915年10月13日下水;1917年3月14日服役。二號艦巴登號於1913年12月20日開工;下水日期為1915年10月30日;正式服役為1917年3月14日。兩艦均在德國公海艦隊服役,並最終在德國戰敗投降后,於1919年6月21日在斯卡帕灣自沉。
巴伐利亞級戰列艦
德國人一開始走了不少彎路:德國海軍第一級無畏艦拿騷級戰列艦用的還是往複式三缸蒸汽機,6座炮塔成六邊形布置在艦體四周,最多只能有4座炮塔可以進行側舷齊射。由於情報失誤,德國人還建造了後來被證明沒有任何作用的裝甲巡洋艦“布呂歇爾”號。
1909年,英國海軍確定了新的戰列艦主炮技術指標,開始設計343毫米/45倍徑火炮,身管重達76噸,穿甲彈重635公斤初速為757米/秒。而德國計劃於1911年才能完成用於新式軍艦的305毫米/50倍徑火炮,彈重405公斤初速為855米/秒,威力比英國343毫米炮弱20%左右。英國隨即開工了大批343毫米炮軍艦,計有“獵戶座”號、“鐵公爵”號戰列艦和“獅”號戰列巡洋艦等。德國由於缺乏大口徑火炮的研製經驗,同期完工的“赫爾戈蘭”、“國王”號戰列艦和“德·弗林格爾”號戰列巡洋艦等只能安裝305毫米主炮,在火力上明顯出於下風。
巴伐利亞級戰列艦
為應對其它海軍強國大口徑艦炮的威脅,德國海軍部於1911年7月責成克虜伯公司研究350毫米艦炮的可行性。
1911年9月1日德國海軍會議上提出了兩個方案,第一採用5座350毫米雙聯裝炮塔;第二採用4座400毫米雙聯裝炮塔。德國海軍武備部長古德薩將軍強烈支持第一方案,認為10門350毫米主炮的齊射能夠最有效的打擊敵戰列艦。而且350毫米炮研製周期短,是最合適的布局。但艦艇設計部長布魯克納從造船技術角度提出了反對意見:5座炮塔布置困難,中央炮塔斜向側射時炮口距上層建築較近,炮口衝擊波容易將探照燈、艦載艇等附屬設備破壞(日本的扶桑級戰列艦證明了這點),5炮塔布局在艦體重量上難以平衡。布魯克納主張採用4炮塔方案,並稱這要比5炮塔方案節省700噸的排水量。但是時任公海艦隊總司令的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則對大型炮塔的軸承製造、火炮是否具有足夠的射界和便於裝填、主炮彈藥庫與鍋爐艙間距太近可能引起發射葯溫度過高等安全問題提出質疑,會議陷入僵局。古德薩提出4座350炮塔全水平布置的折中方案,被提爾皮茨駁回。與會者逐漸傾向於8門400毫米炮方案。
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線圖
巴伐利亞級戰列艦
1911年底,提爾皮茨又向威廉二世介紹了兩個進一步設計方案,第一個採用5座SM350毫米/L45炮塔,排水量29000噸,單艦預算造價5970萬帝國馬克,第二個採用4座400毫米炮塔,排水量超過29000噸,造價不低於6000萬帝國馬克。
威廉二世認為4座380毫米炮塔的戰列艦具有最優的性價比。1912年1月6日,最終決定採用排水量28100噸,安裝8門380毫米/L45艦炮,預算造價5750萬帝國馬克的最終方案。
1912年9月30日,威廉二世正式簽署命令建造T號和“瓦爾特”號替代艦、實為建造巴伐利亞級戰列艦計劃撥款。德國海軍部按慣例招標,最終腓特烈大帝造船廠、伏爾鏘船廠和霍瓦爾德船廠競標成功。1913年6月29日,克虜伯和德國政府投資的大型造船廠克虜伯·德意志船廠在基爾竣工,並很快取得1艘巴伐利亞級艦的建造合同。巴伐利亞級戰列艦原計劃建造4艘,開工4艘,最終實際竣工交付2艘。
“巴伐利亞”號和“巴登”號的開工典禮於1913年9月20日和9月22日舉行,但是由於船體材料的供應跟不上進度,實際動工日期晚幾個月。
巴伐利亞(德文:Freistaat Bayern;英文:Free State of Bavaria)是位於德國東南部的一個大州。巴伐利亞是德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該州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作為德國海軍國王級戰列艦的後繼艦,德國將這級新的戰列艦首艦命名為“巴伐利亞”號。
巴伐利亞號戰列艦
巴伐利亞級是第一級採用了三足主桅的德國戰列艦。這是因為海上交戰距離的不斷增加,用於瞭望和修正炸點的觀察哨的位置也必需隨之上升。德國戰列艦傳統的單柱桅雖然具有結構簡單重量輕的優點,但抗振性和抗損性差,易產生搖動,無法在其上布置較多的設備。英國已經開始在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上配備中央火力控制系統,德國也要求為巴伐利亞安裝同類系統。巴伐利亞級的強力三足桅保證可以在頂部布置瞭望所,主桅鋼管直徑900毫米,斜支架鋼管直徑800毫米,水線至桅頂高達66.02米,水線至天線高66米,至瞭望所高35米,至桁架高32米。由於三足桅佔地面積大,煙囪不得已向後挪了4.2米。
巴伐利亞級雖然是國王級的後續艦,在主尺度和排水量增加有限的情況下,將火力一舉由10門305毫米炮增強到8門380毫米炮,付出的代價僅僅是艦體長了4.7米,寬了0.5米,艦體干舷高度增加了0.5米,排水量大了2750噸而已。由於艦體長度較小,巴伐利亞級保持了國王級強勁的防護,在許多部位還有所加強。380毫米炮塔是305炮塔的兩倍,因此特意加強了炮座和附加承力結構。
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線圖
巴伐利亞級主炮塔長13.8米,寬8.9米,高2.8米,炮塔基座直徑達10米,迴轉滾珠軸承直徑8.9米。炮塔底部旋轉座直徑3.7米,從上至下共分7層,全重達1020噸。各主炮獨立俯仰,每管均備有1台60馬力電動機驅動高低機,炮塔的迴轉動力是2台150馬力水壓機,它還是迴轉揚彈機和移彈器的能源。鏈式推彈機由2台8.4馬力電機驅動。彈丸和裝葯通過兩個提彈升井筒提入炮塔尾艙的待發彈艙內。巴伐利亞級的主炮塔尾艙內備有8發待發彈,對提高火炮的戰鬥射速很有幫助,但不可避免的增大了炮塔的體積和重量,炮塔被擊穿后殉爆的風險也上升了。
和同時代的主力艦一樣,巴伐利亞級也裝有水下魚雷發射管,艦首1具,側舷各2具。魚雷口徑600毫米,全長7.9米。艏部發射管位於水線下方5.8米的艏艉中心線上,水平布置,側舷發射管位於水下4米,管口向下傾斜2度,向艦艏方向傾斜20度。配備G型蒸汽動力魚雷,魚雷長7米,重2194公斤,裝葯250公斤,28節航速時的射程為13000米。每個魚雷室備雷4條。魚雷採用氣壓4公斤的壓縮空氣發射方式,每個魚雷室均有1台80馬力電動空氣壓縮機為其提供動力。
巴伐利亞級在前桅樓瞭望所頂部、前部艦橋司令塔頂部和后司令塔頂部各設1個2x2米見方的射擊指揮所,其頂部有1具可全向迴旋的2.8米體視式主炮射擊測距儀,備有電熱除霜除濕系統,提高了觀測系統的使用壽命和環境適應性,在兩舷裝有3米副炮射擊測距儀,全艦一共有12具光學測距機。
由於德國的金屬加工和火炮製造水平更高,380毫米/L45炮要比英國的381毫米/L42炮輕25噸,炮口處身管壁厚僅有90毫米。巴伐利亞級主炮炮口動能較英國381毫米炮略大,由於採用了輕彈高初速組合,15000米以內的彈道性能較好。
巴伐利亞級戰列艦裝甲厚度示意圖
甲式裝甲艙布局。該級艦的裝甲分部非常複雜,其側舷彈道防護由舯部的主防禦區與艏艉的次級防禦區組成。
A炮塔至D炮塔間的主防禦區間全長達到了艦體的58%。各主炮塔正面裝甲厚350毫米,側面厚250毫米,頂部厚100毫米,炮塔正面與頂部之間的傾斜裝甲厚200毫米,後部裝甲厚290毫米。巴伐利亞級的主炮塔防禦嫌不足,特別是正面和兩側的頂部側裝甲在敵戰列艦打著角遠程射彈的打擊下特別脆弱。但是德國二戰前開工的兩型戰列艦仍然沿用了這種存在明顯缺陷的設計。
由於一戰期間炮戰距離較近,炮彈著角較小,不容易擊穿水平艦體,當時又不存在飛機的威脅,巴伐利亞級的水平裝甲很薄,主防禦區內上甲板裝甲厚30毫米。巴伐利亞級的煙囪採取了額外的保護,煙道通過40毫米厚的帶孔裝甲穿透甲板,傾斜煙道的上方甲板也加厚的40毫米。作為主水平裝甲的裝甲甲板厚度也僅有30毫米,兩側與宆甲的連接部以50毫米裝甲板予以加強,宆甲厚30毫米。
主防禦區外的次級防禦也布置了相當強的裝甲,艦首主裝甲帶向前至第131號肋骨間側裝甲厚達200毫米,第二平台甲板厚達60毫米,131至137肋骨間側裝甲厚150毫米,再向前14米至艦首間的水線側裝甲厚30毫米。尾部側裝甲厚度也達到了200毫米,宆甲厚20毫米,舵機艙設置了170-120毫米的裝甲予以保護,其他部分的隔壁與甲板厚度為6毫米。巴伐利亞級的水下防禦系統以防魚雷隔艙為基礎,防魚雷裝甲隔板厚50毫米。
巴伐利亞號戰列艦
巴伐利亞級具有完善的消防系統。主消防水管直徑140毫米,分支水管直徑為120和70毫米。全艦分劃為4個防護區域,有3台蒸汽噴射泵為消防系統提供動力,艏舯艉部各1台,每台泵流量為75立方米/小時,系統水壓6個大氣壓。艦員可以利用戰位附近的消防報警盤向艦橋發出警報和啟動消防系統。其中后兩台泵還為洗衣房烘乾機提供能源。另外尾部舵機艙附近還有1台輔助消防泵,流量為36立方米/小時。
巴伐利亞級備有冷庫和以液氨為冷媒的冰機設施。冷庫用來保存肉類和新鮮蔬菜,共有艏艉各一台冰機裝置,每台冰機可以在水溫不超過30度,氣溫不超過35度的情況下,將彈藥庫溫度保持在30度以下,將冷庫溫度保持在4度左右,並具有7公斤/小時的製冰能力。
巴伐利亞號戰列艦
位。巴伐利亞級安裝了14台桑尼克羅夫特/舒爾茨式細管徑三鍋筒水管鍋爐,每台鍋爐均布置在獨立的水密鍋爐艙內,前部燃油鍋爐艙與後部混燒艙間布置輛鍋爐控制室。除最前部一排3台鍋爐為燃油爐外,其餘11台均為油-煤混燃爐。德國人出於本國煤資源較豐富,而石油大部依賴進口的實際情況考慮,在鍋爐的搭配上做出了這樣的處理。每台燃油鍋爐有3台燃油輸送泵,混燃鍋爐則只有1台。巴伐利亞級艦鍋爐系統性能如下:工作壓力16個大氣壓,爐篦總面積116.6平方米,油-煤混燃爐受熱總面積5830平方米,燃油爐受熱總面積1833平方米,鍋筒高液位和低液位給水總容量分別為126和56立方米。為向鍋爐提供足夠的空氣,巴伐利亞級總共布置了14台引風機,每台均由2台透平機驅動。其中3檯布置在裝甲甲板下的艙室內。
為了增加煙氣排氣自然吸力和將煙氣送到更高的地方,減輕對甲板和上層建築的污染,“巴伐利亞”號布置了2根高達24米的煙囪。巴伐利亞級戰列艦還安裝了2套海水制淡設備。該設備為鍋爐蒸髮式,每套均有2台蒸發器、水泵和1台冷凝器組成,另有2台飲用水過濾器。1套布置在艦體舯部的艙室里,周圍是鍋爐艙,另1套安裝在尾部輪機後部。單台設備額定製淡量為每天150噸,足夠艦上鍋爐給水和人員飲用水之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艦員的生活舒適性。
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的續航力為5000海里/12節,4485海里/15節,3740海里/17節和2390海里/21節。
巴伐利亞級戰列艦安裝了3台帕森斯衝動式齒輪減速蒸汽輪機,每台機組包括高壓、中壓和兼做倒伡機組的低壓汽輪機個一台,單台機組均備有獨自的冷凝器(換熱面積1050平方米)、壓力循環潤滑系、滑油風冷散熱器及其他附屬裝置。為了提高汽輪機在中壓工況下的效率,還在高-低壓機組間增加了蒸汽膨脹器。軍艦巡航時旁路掉膨脹器,蒸汽乏汽從高壓機組派出后直接引入低壓機組以充分利用蒸汽能量。
該艦動力裝置總功率56000軸馬力,倒伡最大功率15600軸馬力,主軸轉速205轉/分。輪機艙進行了仔細的分划,每台汽輪機均布置在獨立的水密縱隔艙內,高低壓汽輪機間又用隔壁分割開。
巴伐利亞級採用了三軸三槳並列雙舵的推進方式,右舷螺旋槳右旋,中央和左舷螺旋槳左旋。推進器為青銅製三葉螺旋槳,直徑3.88米,應特別說明的是採用了高效率的徑向不等螺距設計,槳稍螺距3.65米,葉中螺距3.5米,螺旋槳投影面積7平方米。螺旋槳葉梢厚度11毫米,葉根厚度133毫米。巴伐利亞級在主軸轉速260轉/分時的航速為21節。
巴伐利亞級採用了雙主舵操縱系統,兩面舵的面積各為38.36平方米,舵軸與艦體夾角6度,與水平面夾角12度。各舵均以蒸汽機為動力,通過蝸桿-蝸輪傳動機構由舵機艙前部的操舵室進行控制。緊急情況下也可人力操舵,但實際操作非常困難。最大舵角35度,舵從正舵位置打到滿舵位置僅需15秒。當巴伐利亞級戰列艦以21節航速進行滿舵轉向時,戰術迴轉半徑較小,僅為320米,有利於在海戰中儘快佔位。
巴伐利亞級艦有3個主錨,各重8380公斤,艏部左舷2個右舷1個,其中左舷2號錨為應急錨,用一條短錨鏈固定在甲板上,緊急情況下如主錨走錨時可將固定繩砍斷將錨拋下,只不過想重新起回應急錨就得費一番功夫了。主錨鏈連鎖直徑750毫米,長達525米,全重66740公斤,艉部兩舷各有1個輔錨,重4000公斤。錨機均為電動蝸桿-蝸輪式,直接在甲板工作面上操作。
巴伐利亞號戰列艦
巴伐利亞級戰列艦參考數據:
全艦各部重量(排水量分配%) | 艦體結構 | 8436噸(29.5%) |
裝甲 | 11610噸(40.5%) | |
武器設備 | 3773噸(13.5%) | |
動力設備 | 2029噸(7.1%) | |
艦上設備 | 1000噸(3.5%) | |
給養攜帶 | 629噸(2.5%) | |
鍋爐給水 | 1029噸(3.6%) | |
標準排水量 | 28506噸(100.0%) | |
滿載排水量 | 32850噸 | |
全艦幾何參數 | 艦全長/水線長 | 180.3米/179.4米 |
最大艦寬 | 30米 | |
正常吃水 | 8.43米 | |
型深(到主甲板) | 12.53米 | |
底艙至上甲板高 | 11.58米 | |
肋骨內艦體容積 | 27990立方米 | |
雙層底容積 | 2800立方米 | |
最大中橫剖面積 | 248.745平方米 | |
水線面積 | 3859.62平方米 | |
傾覆力矩 | 3650噸·米 | |
0.1米吃水變化量 | 391.75噸 | |
設計排水量 | 28530噸 | |
最大排水量 | 32200噸 | |
主尺寸 | 長180米/寬30米/吃水9.39米。 | |
動力裝置 | 11台桑尼克羅夫特燃煤鍋爐,3台蒸汽輪機,主機功率48000馬力。 | |
最大航速 | 22節 | |
續航能力 | 5000海里/12節 | |
武器裝備 | 四座雙聯裝380毫米/45倍徑主炮,四座雙聯裝炮塔;16門單裝150毫米副炮,10門單裝88毫米炮,五座600毫米水下魚雷發射管。 | |
裝甲厚度 | 側舷裝甲帶(最大)350毫米;炮塔(正面)350毫米;指揮塔350毫米;三層裝甲甲板,每層厚30-40毫米。 | |
全艦艦員 | 1171人 |
巴伐利亞號戰列艦
德皇威廉二世於1917年9月17日批准決在波羅的海里加灣進行一次海陸空聯合進攻行動,計劃佔領里加灣的以北的赫塔格拉灣沿岸及外海的波羅的海諸島,消滅或驅逐在這一帶頻繁活動的俄海軍輕兵力,進而威逼俄國首都彼得格勒或將其一舉攻克,戰役計劃代號阿爾比翁行動。德軍為實施這次戰役調集了近300艘艦艇,其中有10艘戰列艦、1艘戰列巡洋艦和9艘輕巡洋艦,另有56艘驅逐艦,約100艘掃雷艇和許多輕型艦艇,總兵力佔德海軍兵力70%左右。
巴伐利亞號戰列艦
10月11日夜,德國艦隊主力和運輸船隊秘密從利耶帕亞出港,在第6和第8驅逐艦隊的護航下,小心翼翼的繞過自己布設的水雷,駛往登陸地域。12日凌晨2點,德國艦隊旗艦“毛奇”號駛抵塔加拉赫灣以北9海里預定的“德爾塔”點后,德國主力艦隊停航。“巴伐利亞”號的任務是轟擊塔加拉赫灣的第34號俄軍120毫米岸炮連(4門),該連的火力掩護著德國預計登陸地點薩爾瑪島的海岸。12日天還未明,“巴伐利亞”號正向預定海域的射擊陣位全速前進,突然一次猛烈的爆炸震撼了全艦。很快有報告稱水面上發現不明潛艇潛望鏡,150毫米副炮開始向四面八方狂射,試圖擊退偷襲的俄國潛艇。
德國主力艦隊實際上是在沒有清掃的危險海域活動。“巴伐利亞”號被俄軍布設的水雷炸傷。左舷前部魚雷管口外側壁觸發了1枚裝葯115公斤TNT的1908式錨雷。命中了該艦左舷A炮塔附近水線下方3.5米處側舷的前部魚雷艙。這裡恰巧是側舷水下防禦系統的前端,防禦薄弱。更加倒霉的是,爆炸導致魚雷艙內的12個壓縮氣瓶也跟著爆破了,每個氣瓶都充裝有為發射魚雷準備的30公斤壓力的壓縮空氣,大大增加了破壞威力。萬幸的是魚雷沒有被引發殉爆,不然就造成“巴伐利亞”號沉沒。即便如此,猛烈的爆炸在“巴伐利亞”號的側舷上撕開了一個10米長2.5米高16.5平方米的大口子,A炮塔彈藥庫水密隔壁被炸開,彈藥庫被淹沒,艦內進水1000噸,艦體開始向左側傾斜。
巴伐利亞號戰列艦
隨後“巴伐利亞”號在第4艇隊的一圈魚雷艇的保護下在登陸地點附近海域低速游弋,隨時準備射擊復活的俄軍岸炮連,不過由於德軍地面部隊很快佔領並摧毀了俄炮兵陣地,“巴伐利亞”號於17時下錨,德國一戰期間最強的戰列艦的第一次實戰結束。
10月12日下午,施密特中將接到情報通告,稱破譯的俄海軍電報表面,4條俄國潛艇於13時從漢科基地出港了。鑒於登陸已經完成,繼續把戰列艦隊留在狹窄的赫塔格拉灣海域是危險的,施密特決定除“邊境總督”號開往普希格維克外,其餘各主力艦向基爾港返航。
巴伐利亞號戰列艦
巴伐利亞級戰列艦兩視線圖
由於赫塔格拉灣沒有適合的碼頭,受傷的德國戰列艦不得不錨泊在海上進行搶修。
艱難的工作持續了2個星期,直至專家判斷“巴伐利亞”能夠適應返航的海情,修補工作才告結束。10月27日“巴伐利亞”號在“腓特烈大帝”號戰列艦和“科尼斯堡”號輕巡洋艦的護衛下,在S-92、S-64、S-61、S-63、S-74號驅逐艦組成的環形反潛屏衛中向基爾返航。10月31號上午9時45分,“巴伐利亞”號終於完成了這一段艱難的航程返回基爾港,於11月3日開進干船塢維修。12月27日,“巴伐利亞”號修復后重新入役。
1916年10月13日,巴登號戰列艦開始進行交接后的第一次試航。1917年3月14日,“巴登”號編入公海艦隊擔任艦隊的總旗艦。
巴登號戰列艦
巴登號戰列艦
11月3日,公海艦隊的水兵走上基爾街頭遊行示威,抗議海軍當局,要求釋放被捕者。遊行示威隨後發展為武裝起義,水兵們解除了軍官的武裝,迅速佔領了戰略要地,控制了全城。工人也舉行武裝起義響應,並建立了工兵代表蘇維埃。到了11月4日晚,基爾及附近郊區均為起義者佔領。5日,基爾全城總罷工支持水兵起義。基爾港水兵起義成為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的信號,革命在全國迅速蔓延。到11月8日止,幾乎所有的德國大城市中都發生了武裝起義,建立了工兵代表蘇維埃。此次起義是德國十一月革命的起點,同時也導致德國被迫宣布停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
巴伐利亞號戰列艦
此時德國雖然已經宣布停戰,但尚未與協約國簽訂最終和約。雙方在凡爾賽的談判十分艱難,德國人認為並沒有輸掉戰爭,把和談看作是爭取權利的最後機會,而英國卻不這樣認為。最後,英國政府向德國政府下達最後通牒:要麼6月21日晚上7點之前全盤接受和約條款,要麼再次面臨戰爭。此時的德國人決定屈服,但需要兩天時間“體面的準備”。英方遂將最後期限推遲到6月23日晚7時。但沒有人把談判最新進展及時告訴在斯卡帕灣的艦隊指揮官路德維希·馮·魯特少將。看到當地英國報紙關於“停戰談判瀕臨破裂”和“可能恢復軍事敵對”的報道使德國軍官們以為雙方的談判已經破裂,敵對狀態已經恢復,為防止艦隊落入敵人手中,只有在敵人行動之前自行將其鑿沉。不甘讓這些重型水面艦艇落入敵人手中的德國艦隊官兵,事前就做好了沉船準備。有人拆掉了水密門,還有人在水密隔板上鑽孔使各艙室連在一起以便加速進水。
英國海軍對德國艦隊打算自沉的情況有所了解。6月13日,第一戰列艦中隊司令官費曼特將軍就制定了萬一談判到期無法達成協議的情況下,於6月21日夜間強行奪取德國軍艦的計劃,並得到了大西洋艦隊司令麥登上將的批准。後來兩位將軍獲知談判協議終止期限挪到了23日晚上9點,但是這個重要的時刻卻沒有人正式通知魯特少將
巴伐利亞級戰列艦在斯卡帕灣自沉沉沒
德艦“巴伐利亞”號和“巴登”號也迅速開始行動。兩艦艦員不僅打開了通海閥,還打開了魚雷管前後蓋、鍋爐冷凝器海水進水閥和消防水管等,加快進水速度。“巴伐利亞”號於14點半向左舷傾斜沉沒,側躺在海床上。而“巴登”號則被英國驅逐艦拖到淺水海域,坐灘擱淺。
英國隨後幾次試圖打撈“巴伐利亞”號,最後於1933年9月1日打撈成功,艦體被解體拆毀。英海軍將“巴登”號打撈浮起後作為靶艦,此前由英國海軍炮術學校的專家對全艦進行了詳細研究。1921年8月16日的最後打靶中,為了提高命中率,英國“恐怖”號和“艾瑞巴斯”號淺水重炮艦用伊麗莎白女王級的381毫米炮在5鏈(920米)的距離上向其發射了31發381毫米穿甲彈、半穿甲彈和被帽榴彈。
巴登號戰列艦
英軍試驗表明,381毫米穿甲彈能夠擊穿巴伐利亞級炮塔和主裝甲帶,但是引信在侵徹在過程中經常提前起爆,導致炮彈失效,因此要求改善引信的可靠性和靈敏度。
除了彈道防禦試驗外,英軍還在艦內各處布置了炸彈以考核“巴登”號對飛機的防禦效果。艦體內布置了1個816公斤裝葯和1個240公斤裝葯,以及3個236公斤裝葯,在甲板裝甲上布置了1個240公斤裝葯,在D炮塔頂部安放了1個236公斤裝葯。炸藥起爆后,已經被381毫米炮彈打的千瘡百孔的“巴登”號再次遭受重創,但艦體結構仍然保持完整,沒有立即沉沒。最後英軍試驗人員打開通海閥,“巴登”號終於於朴茨茅斯港東南方北緯49度20分20秒,西經2度21分20秒處沉沒。此次試驗英軍的另一個重要結論是,全面防護已經不能抵禦重炮彈的射擊,必須開發新式防禦體系,即重點防禦(Allornothing),並首先應用在納爾遜級戰列艦上。
巴伐利亞級戰列艦側視線圖
巴登號戰列艦
未完工的薩克森號戰列艦
巴伐利亞號戰列艦
巴登號戰列艦
符騰堡號線圖
符騰堡號戰列艦未完工的艦體(右側)
巴登號戰列艦在戰鬥中
1916年3月-1916年12月,馬克斯·哈恩上校
1916年12月-1918年8月,戈尼克斯·隆哈特上校
1918年8月-1918年12月,胡戈·多曼尼克上校
1918年12月-1919年6月21日,阿爾貝里哈特·梅斯尼爾中校
“巴登”號
1916年10月-1918年8月,維克托·哈德爾上校
1918年8月-1918年11月,戈尼克斯·朗格曼上校
1918年11月-1919年6月21日,奧托·齊索夫中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