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塔院寺的結果 展開

塔院寺

山西省五台縣塔院寺

塔院寺,寺廟名稱,比較著名的有山西五台山塔院寺和甘肅金塔縣塔院寺。

五台山塔院寺是以塔命名的佛教寺院。因寺院中有釋迦牟尼舍利塔、佛足跡圖碑和教主文殊菩薩的發塔,被佛教信徒視為聖地。因釋迦牟尼舍利塔即藏式,造型優美,加之處於的中心台懷鎮,四周分佈著寺廟,所以它便成了中國四大佛教聖地之首——五台山的標誌。

在歷史上,塔院寺和它旁邊的顯通寺原為一座寺廟,這裡就是原寺廟的塔院。明朝萬曆七年到十年(公元1579——1582年),對寺院的殿宇進行了改建,讓它和顯通寺分開,成為一座獨立的寺院,並取名為塔院寺,直到今天。

簡介


塔院寺位於五台山台懷鎮顯通寺南側,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禪處之一。這裡原來是顯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獨成一寺,因院內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聳入雲天的大白塔,是寺內的主要標誌。塔全稱為釋迦牟尼舍利塔,俗稱大白塔。塔身撥地而起凌空高聳,在五台山群寺簇擁之下頗為壯觀,人們把它做為五台山的標誌。此塔通高七十五點三米,環周八十三點三米。塔基為正方形,塔身狀如藻瓶,粗細相間,方圓搭配,造型優美。塔頂蓋銅板八塊成圓形,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等八卦地位安置。塔頂中裝銅頂一枚,高約五米,覆盤二十一米多,飾有垂檐三十六塊,長兩米多;每塊垂檐底端掛風鍾三個,連同塔腰風鍾在內,全塔共有二百五十二個。風歡鈴動,叮鐺作響。
傳說
很早以前,塔院寺每年春三月,都要設一個“無遮大會齋”,就是不分僧人和百姓,不分窮人和富人,也不分男女老少,凡來者都分給一樣的飲食。
有一年設無遮大會齋,齋飯的鐘聲響過,人們向塔院寺湧來,有一個叫化子模樣的女人,懷裡抱著一個孩子,身邊拖著一個孩子,身後跟著一條狗,也隨著人群湧入寺內。她擠上前,對分飯食的庫頭和尚說:“我有急事,請先分給我吃吧!”庫頭和尚給了她三份飯食,連兩個孩子的也有了。這個貧女又說:“狗有生命,也該給一份。”和尚又勉強給了一份。殊料貧女又說:“我腹內有子,尚須分食。”庫頭和尚發怒道:“肚裡的孩子還沒出生,就要分食,你真是貪得無厭!”貧女進而分辯道:“眾生平等,肚裡的孩子也是有生命的。”隨後,從袖子里 取出一把剪子來,剪下一把頭髮,放在案桌上,用偈語唱道:“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是吾越三界,卻被阿師嫌。”說罷,就躍身騰空,變成文殊菩薩,引著的狗變成了神獅,兩個孩子變成了天童。庫頭和尚慚愧不已。後來,在文殊菩薩顯聖處建了座塔,把菩薩留下的頭髮放在裡面供養起來。《清涼山志》記載:“在大塔東側,昔文殊化為貧女,遺發藏此,萬曆間,圓廣道人重修,見發若金,隨人視之不一。”

架構


塔院寺,寺以塔名,頗為得體。寺原為大華嚴寺塔院。明成祖永樂五年(1407年)擴充建寺,是五台山“五大禪林”之一、全山“青廟十大寺”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中國重點寺院。其傳承法系既有顯密,亦有藏 密。塔院寺藏密。塔院寺坐北朝南,由橫列的殿院和禪堂僧舍組成。中軸線上的建築有影壁、牌坊、石階、周門、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慈廷壽寶殿、塔殿藏經閣,以及山海樓、文殊發塔等建築,氣魄雄偉,有殿堂樓房一百三十餘間,佔地面積15000平方米。在五台山眾多佛塔中,塔院寺大白塔最著名,其他諸塔猶如眾星捧月一樣簇擁著它。大白塔始建於何時,目前已難以稽考。 《清涼山志》載,此塔在漢明帝以前就有了。佛教有一傳言,公元前486年釋迦牟尼佛滅度,其屍骨煉就成八萬四千個舍利子,古印度阿育王用黃金七寶鑄成了八萬四千座佛舍利塔,分佈於大千世界中。中國有十九座,五台山獨得其一,稱之為“慈壽塔”。據說東漢明帝時,西域僧人摩騰就是看到五台山台懷之地似佛祖說之靈鷺山,且此地已有一佛塔才奏明漢明帝在五台山修築寺院的。由此可知,佛舍利塔,建造於五台山興建佛寺之初。北魏時顯通寺稱“大浮圖寺”,意即大塔寺,可見大白塔至遲在北魏時期已聳立於五台山了。現在的大白塔,據專家研究,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爾匠師阿權尼哥設計建造,俗稱“大白塔”,將以前的慈壽塔置於大塔腹中。該塔工程之大,建造之難,為五台山之冠。建成後,最初作為顯通寺的塔院,明永樂五年(1407年),朱棣命太監楊升重修此塔並獨立起寺。明神宗萬曆(579年),皇太后李娘娘又令太監范江和李友重建。1952年由人民政府撥款將塔院寺修舊一新。

建築


塔院寺,原為顯通寺的塔院,明代重建舍利塔時,獨立為寺。寺內主要建築以舍利塔為中心,排列著大雄寶殿、藏經閣等建築。藏經閣內木製轉輪藏共33層,各層放滿經書,現存經書兩萬多冊,是名副其實的藏經殿。院內的舍利塔,又稱大白塔,全身雪白,高約56.4米,比北京北海的白塔還要高出20.5米。大白塔聳人云天,在紅牆、琉璃瓦殿頂的陪襯下,顯得巍峨壯觀,早已成為五台山的標誌。
大白塔的下層是殿宇,俗稱塔殿,內有文殊、觀世音、普賢、地藏四菩薩和釋迎佛像,還有色調鮮艷的濟公和尚瓷像和雕工細膩、小巧玲瓏的劉海戲金蟾木雕。五台山寺廟分為兩類,一類是漢僧寺院,俗稱“青廟”,一類是喇嘛寺廟,俗稱“黃廟”。清代曾將部分青廟改為黃廟,青衣僧隨之改為黃衣僧,因此,這裡又有了漢族的喇嘛。青廟的首寺是前面已經講過的顯通寺,黃廟的首寺則是菩薩頂。
在五台山台懷鎮顯通寺南側。五台山五大禪處一。原是顯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時獨立為寺,改用今名。寺前有木牌坊三間,玲瓏雅緻,為明萬曆年間所築。寺內主要建 築,大雄寶殿在前,藏經閣在後,舍利塔位居其中,周設廊屋,東列禪院,布局完整。各殿塑像保存完好,藏經閣內木製轉輪藏二十層,各層滿放藏經。供信士禮拜與僧侶頌誦。寺內以舍利塔為主,塔基座正方形,藏式,總高約60米,全部用米漿攔和石灰砌築而成,在青山綠叢之中,高聳的白塔格外醒目。塔剎,露盤,寶珠皆為銅鑄,塔腰及露盤四周各懸風鐸,風來叮噹作響,極富古剎風趣。台懷諸寺,群山環峙,塔院寺位居在前,高大的白引人神往,人們把它看作五台山的標誌。
塔院寺坐北朝南,由橫列的殿院和禪堂僧舍組成。塔院寺的建築,以雄偉壯闊為特點,比起布局勻稱嚴謹的顯通寺來,要開朗得多。中軸線上有影壁、牌坊、石階、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慈延壽寶殿、塔殿藏經閣以及山海樓、文殊發塔等建築,氣勢雄偉。
其中大慈延壽寶殿面寬27.4米,進深11.5米,單檐歇山頂。此殿為祈願萬曆皇帝的母親慈聖皇太后李氏延年永壽而建,故名:“大慈延壽寶殿”。殿內正中佛龕供奉釋迦摩尼佛,左邊供奉文殊菩薩,右邊供奉普賢菩薩,合稱“華嚴三聖”。
藏經樓面寬25.3米,進深13米,兩層三檐硬山頂。底層檐下懸乾隆御書匾,二層檐下懸康熙御書匾。內供十佛八菩薩,正中安置“華藏世界轉輪藏”。這座轉輪藏是明萬曆九年(1526年)由憨山大師親自設計並籌資建成的。華藏世界轉輪藏八角33層,高11.3米,上大下小,每層上面有若干小格,底裝圓盤,曾推之可轉。這座轉輪藏以珍藏漢、蒙、藏多種文字經書及元、明善本經卷而聞名遐邇。

聖跡


大白塔位於殿閣之間,旌偉挺拔,直指藍天,有氣蓋山河、一覽五台之慨。古人稱譽此塔:“厥高入雲,神燈夜燭,清涼第一勝境也。”塔基為正方形,環周83.3米,通高75.3米。寶塔通體潔白,塔身狀如藻瓶,從底到頂,精細相間,方圓搭配,造型優美。塔頂之上,蓋銅板八塊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卦地位安置,拼成圓盤形狀,其上為風磨銅寶瓶。圓盤周長23米多,銅頂高5米多,從銅頂到銅盤邊緣有銅鈕固定,望去似北方草帽,南方斗笠。圓盤邊緣,還吊裝36瑰銅質垂檐,每塊長2米餘,寬近1米。各垂檐下端,又掛風鈴三個,連同塔腰風鈴在內,共有252個。每逢風和日麗,鳥雀圍翔,風吹鈴響,悠然成韻。明朝鎮澄法師,曾有詩先贊曰:“浮圖何漂緲,卓出梵王宮。遠帶青山色,孤標紫界雄。金瓶涵海月,寶鐸振天風。自是藏靈久,神邦萬古崇”。大白塔是中國建塔史上的一項偉大成就,是中國塔式建築中少見的珍品和孤例,是研究高層建築如何經歷地震和風雨雷電侵襲而不衰的實物資料。大白塔也是朝聖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偶像。香客多繞行白塔還願,一邊走一邊念經或叩頭,一邊撫轉法輪。蒙藏族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要朝拜“塔院寺五聖跡”的第一聖跡,就是大白塔。
在大白搭東側,還有一座高兩丈余磚構文殊發塔,外抹白灰,通體白凈,狀如寶葫蘆。相傳文殊菩薩顯聖遺留的金髮,就藏其中。大白塔底坐碹洞里有佛足碑。石碑上所刻佛足足印長1.6尺,寬6寸,足心有千幅輪相和寶瓶魚劍圖,十個足趾有華紋字。據下部碑文解釋,釋迦去世前站在一塊大石上,對弟子阿難說:“我最後留此足跡,以示眾生。誰見到此足印,瞻禮供養,就能免罪消災。”唐玄奘取經時,把這佛足印也拓下帶回,唐太宗敕令將佛足刻在石上,立於祖廟。明萬曆王午年秋,寺僧又按圖刻石,供養在大白塔下。寺內現存其它蒙、藏、漢文各類碑記數十通。
五台山塔院寺還與中國革命的領袖們結下不解之緣。寺內方丈院中,至今還設有毛澤東故居陳列館。室內按原樣陳設,炕上鋪一床軍被,地上擺一張木桌,桌上放有一方硯台,桌子前面有一把木椅,木桌和炕沿中間方台上放有大盒,上架一隻銅茶壺。後院東跨三間,左右兩間分別是周恩來、任弼時當年路居住室。1948年春天,毛澤東率黨中央機關離開延安,路經晉西北,開赴河北省西柏坡。4月9日傍晚時分,來至台懷鎮塔院寺。第二天早晨,毛澤東、周恩來分別由地方幹部陪同,觀看了寺院文物。毛澤東視察了塔院寺、十方堂寺和蒙藏合作社等處,一路上他親切地與僧人交談,關心他們的生活和佛事活動,並勉勵地方幹部一定要保護好文物,要忠實地執行黨的宗教政策,團結愛國僧人,把五台山建設好。周恩來視察了菩薩頂、顯通寺、羅喉寺、萬佛閣,觀看了量墨殿、銅殿、銅塔、“開花獻佛”等文物古迹。毛澤東在五台山路居,雖僅有一宿,但在五台山的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春到五台”的美好回憶。

遊覽


餐飲
塔院寺
塔院寺
莜面窩窩莜面,是由莜麥加工磨製而成的,是忻州地區主要糧食作物之一。莜面的營養價值很高,含的鈣、磷、鐵、核黃素都相當多。莜面窩窩的做法是,將莜面加一倍開水 或冷水和制,用手掌在光滑的板面上推一個,食指卷一個,做成如‘貓耳朵’似的筒狀形,長寸許、薄如葉、色淡黃。做好后,挨個站立並排在籠內酷似蜂窩。熟時即香味撲鼻,吃時再配以羊肉或蘑菇湯調和,使人聞之垂涎,胃口頓開,食之香醇異常,回味無窮。
住宿
鑫隆貴賓樓:於二零零六年四月重新裝潢開業,二零零七年加入佛教五台山網路,總經理藍居士攜全體員工熱忱歡迎八方賓客,整體配置具備三星級標準,擁有高素質的管理人才和一支較強的服務隊伍。位於五台山風景區明清街上段2號,左鄰匯賓樓,右毗紫府貴賓樓,前視五爺廟。環境優雅地理位置無與倫比,距離五台山標誌性建築大白塔只需五分鐘路程。備有套間、標間、單人間,可接待80餘人住宿,配備有可容納100餘人的生態園餐廳,並提供優質的導遊服務,歡迎您的光臨。
交通
塔院寺文化活動
塔院寺文化活動
火車::北京有直達五台山的空調專線,硬座價格是70元,一夜即到,南方的朋友可 先到太原,再乘從太原到五台山的車,大概兩個小時,票價在25左右。車很多,交通方便。
公路::由於到五台山的交通不是很方便,所以公路就成為通往五台山的唯一交通設施。從外地來五台的遊客可以先到太原,從太原汽車站有車可直達五台山風景區,在台懷鎮和太原之間每日有班車往返。五台山六月大會期間(農曆六月初至七月初十),是遊人最多的時候,此間五台山周邊縣鎮都加開到五台山風景區的旅遊車。
小貼士
山西省五台山的塔院寺,是以塔命名的佛教寺院,五台山整個地區氣候特殊,屬高寒地區,冬季寒冷,夏季涼爽,是盛夏避暑的好地方,夏季旅遊,也要多著些單衣,春秋需帶毛衣塔院
山西省五台山的塔院寺,是以塔命名的佛教寺院,五台山整個地區氣候特殊,屬高寒地區,冬季寒冷,夏季涼爽,是盛夏避暑的好地方,夏季旅遊,也要多著些單衣,春秋需帶毛衣,尤其上台頂觀日出,更需要穿棉大衣。五台山最適宜旅遊的季節是六月至九月,但七八月雨天較多,尤其上台頂觀日出,更需要穿棉大衣。五台山最適宜旅遊的季節是六月至九月,但七八月雨天較多。
塔院寺購物
金蓮花::屬旱金蓮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高寒高海拔的五台山向陽山坡上。一般六月開花,七月榭落,花呈金黃色,有香味。其花、莖、葉均可入葯,有清熱、涼血、清肺、降壓、防癌、消炎之功效。泡茶飲用,口感滑潤,具有清熱敗火之功效,杯中但見金花綻放,使人神思怡然。
修建
塔院寺是金塔的名勝古迹之一。1986年金塔縣十屆二次人代會做出維修古塔的議案,縣人民政府撥專款對古塔進行加固維修,立碑保護,並搬遷修復文昌閣廟宇一座。近年來,縣政協多方調查,精心勘察論證和有關方面取得聯繫,制定方案,經縣政府同意后付諸實施。社會各界及一些有識之仕、遷客騷人、僧師道徒亦紛紛傾囊捐助,大雄寶殿等宇室廟閣陸續新建,來此觀光旅遊的人們絡繹不絕。一次趕廟會時,一年輕婦女喜感於寶塔之壯嚴,在塔前留影,待取到照片時,發現塔中儼然有一中年婦女,臉圓身腴,手托一瓶,與佛教中的觀音菩薩無二。此照片沖洗后,曾滿城風雨,傳為佳話。遠鄉近鄰,聞此消息,廣為傳說。而今來金塔者總帶著一種好奇和神秘,願意在這裡留下人生美麗的一刻,把菩薩顯靈與靚亮的景觀亦當作一種美好企盼。
附屬景區
黛螺頂;代州文廟;代縣邊靖樓;翠岩峰;碧山寺;般若泉;白求恩模範病室;五台山;白雲寺;平遙文廟;秀容書院;公孫杵臼墓;雁門關;元好問墓;北城門樓;閻錫山舊居;忻口戰役遺址;楊家祠堂;真武廟(亦即玄武廟);千佛寺摩崖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