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塔院寺的結果 展開

塔院寺

甘肅省金塔縣塔院寺

位於金塔縣城東南2.5公里處,明清時期列為肅州八景之一,被稱為金塔凌虛,明朝詩人戴弁曾為此塔題詩,詩云“不省何年締構功,一峰突兀白雲中。高臨北極天光迥,低壓南山城勢雄。風送鈴聲來碧落,雨收虹影入晴空。何當平地丹梯上,盡日徘徊興莫窮”。詩中對塔院寺的高大、雄偉、秀麗、神秘做了準確生動的描述。根據此詩推算塔的始建年代應在元明之間,但由於考證不實,至今尚無定論。

徠塔院寺的修建,還要從清朝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元)說起,相傳當時駐紮金塔的游擊將軍孫一貴,多次夢到一座寺廟,氣勢恢宏,經聲不絕於耳,於是他召集僧人募化十方,依照夢中所見繪圖成冊,於康熙42年(公元1703年)修建完成了塔院寺。從雍正至光緒年間,寺廟弟子和地方善士又多次進行了擴建維修,規模不斷擴大,有大殿、中殿、前殿各三楹,廊房、山門、樂台等建築物齊全,寺內殿宇層疊,松柏參天,暮鼓晨鐘,香火日盛,吸引著各方信徒,成為當時河西地區著名的佛事活動盛地。

清雍正至光緒年間,寺廟弟子和地方善士對塔院寺進行了多次擴建維修,使其規模不斷擴大,有大殿、中殿、前殿各三楹,廊房、山門、樂台等建築齊全,寺內殿宇層疊,松柏參天,暮鼓晨鐘,香火日盛,寺外田園阡陌,林海以濤,吸引多方信徒,成為了當時河西地區著名的佛事活動集散地。塔院寺於1986年加固修繕,寶塔上銳下圓,金墨銅頂,塔身以土製成,高5丈,外表用紙筋、白灰等物粉飾,高5尺,圍1丈2尺,塔內供奉有金面銅佛一尊。

簡介


甘肅金塔縣塔院寺
甘肅金塔縣塔院寺
位於金塔縣城東南2.5公里處,明清時期列為肅州八景之一,被稱為金塔凌虛,明朝詩人戴弁曾為此塔題詩,詩云“不省何年締構功,一峰突兀白雲中。高臨北極天光迥,低壓南山城勢雄。風送鈴聲來碧落,雨收虹影入晴空。何當平地丹梯上,盡日徘徊興莫窮”。詩中對塔院寺的高大、雄偉、秀麗、神秘做了準確生動的描述。根據此詩推算塔的始建年代應在元明之間,但由於考證不實,至今尚無定論。
塔院寺的修建,還要從清朝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元)說起,相傳當時駐紮金塔的游擊將軍孫一貴,多次夢到一座寺廟,氣勢恢宏,經聲不絕於耳,於是他召集僧人募化十方,依照夢中所見繪圖成冊,於康熙42年(公元1703年)修建完成了塔院寺。從雍正至光緒年間,寺廟弟子和地方善士又多次進行了擴建維修,規模不斷擴大,有大殿、中殿、前殿各三楹,廊房、山門、樂台等建築物齊全,寺內殿宇層疊,松柏參天,暮鼓晨鐘,香火日盛,吸引著各方信徒,成為當時河西地區著名的佛事活動盛地。
清雍正至光緒年間,寺廟弟子和地方善士對塔院寺進行了多次擴建維修,使其規模不斷擴大,有大殿、中殿、前殿各三楹,廊房、山門、樂台等建築齊全,寺內殿宇層疊,松柏參天,暮鼓晨鐘,香火日盛,寺外田園阡陌,林海以濤,吸引多方信徒,成為了當時河西地區著名的佛事活動集散地。塔院寺於1986年加固修繕,寶塔上銳下圓,金墨銅頂,塔身以土製成,高5丈,外表用紙筋、白灰等物粉飾,塔頂用銅鑄成,高5尺,圍1丈2尺,塔內供奉有金面銅佛一尊。寶塔東邊是文昌閣,裡面供奉著孔聖人神像。塔南是大雄寶殿,大殿幔簾高懸,香火燎繞,東西兩側各有齋堂,僧宅15間。塔北有用於遊客休息、食住的塔院寺別院,周圍是高科技農業范區,為清修、觀光之佳地。
現存的這座塔,是在原有基礎上於1986年加固修繕的,上銳下圓,金墨銅頂,就象古銅膽瓶狀。塔身以土製成,高5丈,圍7丈,外表用紙筋、白灰等物粉飾,塔頂用銅鑄成,高5尺,圍1丈2尺,塔內供奉有金面銅佛一尊。相傳塔圍7丈,意示每年7個大月份,高5丈意示每年5個小月份。另外還有12生肖中盤龍意示5個,卧虎意示7個,塔頂高5尺,圍1丈2尺意示"我"占"十二生肖"。寶塔東邊是文昌閣,裡面供奉著孔聖人神像。塔南是大雄寶殿,總面積695平方米,建築面積495平方米,座底高1.8米,廟宇高11米,四面帶迴廊,殿內正面盤坐的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像,神態安詳,形象逼真,兩邊是他的弟子阿南、迦葉,背面是觀士音菩薩,手托凈瓶,普度四海。兩角是文殊和普賢兩菩薩。特別值得一看的還有十八羅漢。羅漢是梵文"阿羅漢"的簡稱,為小乘佛教的最高地位。我國宋代有人於十六羅漢外另加兩羅漢,成為十八羅漢。這裡的十八羅漢,十四尊坐像,四尊立像,身高大小與真人一般,分列大殿兩側,左方似在講經,右方頗象論道,氣氛熱鬧非常,整體構思絕妙,坐立樸實自然,高矮胖瘦各異,性格鮮明,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大殿幔簾高懸,香火繚繞,東西兩側各有齋堂,僧宅15間。正南可以看到的是高大雄偉,建築特色別拘一格的山門。門外正對的是白雪如練的祁連山。塔北還有用於遊客休息、食宿的塔院寺別院,周圍是高科技農業示範區。秋實季節,在這裡憑弔歷史,觀賞景緻之餘,田間地頭也可給您帶來意外的驚喜。

地理


在金塔縣城東南2.5公里處有一座古塔,“不省何年締構功,一峰突兀白雲中。南臨北極天光迥,低壓南山地勢雄。”婷婷玉立在田園村舍環繞之中,它以“風送鈴聲來碧落,雨收虹影入晴空。何當平地丹梯上,盡日徘徊興莫窮”的風姿和造型,吸引著無數遊人,這座塔叫金塔。此塔已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塔縣由這座“金塔”而得名。舉目仰望寶金塔,璀燦奪目,高聳入雲。金墨銅頂,上銳下圓,“塔勢巍然若建瓴,晴雲一抹接遙青,夕陽映作擎天柱,碧落高撐注月瓶”。粉白的塔壁,潔凈壯嚴,塔頂犄角做鐸鈴,迎風而鳴,好象一闕彈唱不盡的《邊塞曲》 。“蕭間古寺映蒼穹,細聽松風響鐸鈴”。塔的周圍,山水相依,流水潺潺,麥浪滾滾,瓜果飄香,林海無際,景色十分宜人。

沿革


塔院寺原名金塔寺。據民國《金塔縣誌》記載,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金塔營游擊將軍孫一貴(甘州人,今張掖)駐守其地。每當夜深人靜,時常聽到一種魚鼓、誦經之音,此起彼落。說也巧,一天孫一貴正好夢見了一座寺院,眾和尚正在誦經,發出的聲音和他每天聽到的一模一樣。當他從夢中驚醒后,那聲音仍在耳旁迴響,寺院的夢境仍浮現在眼前。孫一貴在民間查訪中,男女老少皆要求重修金塔寺。據說,自金塔寺被毀后,邊塞不安,天時不順,十年九旱,民不聊生。於是孫一貴決心復修金塔寺。在施工中,他親自督修,並選派專人到西域學習建築技術,鑄造銅佛、塔頂。就這樣整三年,一座嶄新的金塔寺修復起來了。“金塔”塔圍7丈,高5丈,塔頂高5尺,圍1丈2尺。相傳塔圍7丈,意示每年7個大月份,高5丈意示每年5個小月份,剛好占卜了一年;另則12生肖中盤龍意示5個,卧虎意示7個,塔頂高5尺,圍1丈2尺意示“我”占“十二生肖”,是塔基的補釋。
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有貢生陳豫納督修,募化石料等,建築大殿三楹,上供釋迦佛。其後又有商民蘆德、貢生劉懷基曾先後兩次修葺之。民國5年(公元1916年),有英國博士哈佛遊歷來金,將塔頂金佛竊去,縣長永格轉請省長批示“稟悉該地方古佛安危攸關,理應歸還”等語。哈佛由甘州西上,路經酒泉,省長令鎮守使吳某,追還古佛。民國21年(1932年)秋的一個夜晚,竊而復歸的古佛,又被賊人盜去。次日凌晨,住廟的道人拜過佛,到後面的觀音殿,看到塔上搭著兩架梯子,才發現塔中的金佛被盜。有一位姓鐘的先生在塔上留言道:“金塔現在無有金,故因賊人盜它身,奉勸鄉人莫後悔,金塔遍地都是金”。
甘肅金塔縣塔院寺之塔
甘肅金塔縣塔院寺之塔
塔南建造寺院一座,院內有大殿三楹,中殿三楹,前殿三楹,左右廊房、山門、樂台俱備。山門前,有兩個石獅子,進了山門,步入前殿,兩側供四大天王,有手拿寶傘的多聞天王、懷抱琵琶持國天王、手持寶劍的軍長天王和手掌寶塔的托塔天王,四位神像腳下都踩小妖魔。出了前殿,東側為東嶽天齊殿,內塑地藏菩薩、東嶽天子兩位神像,左右兩側上牆畫有窮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卞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轉輪王,通稱十大閻羅王,並畫有18層地獄壁畫;兩側為三霄娘娘殿,塑有雲霄、碧霄、瓊霄三位神像。中殿上頂有子牙樓,殿內正面上方塑有彌勒佛、韋陀菩薩神像,左右兩邊塑有18羅漢坐像。走出中殿,兩旁有約兩米多高的大理石石碑,前後都滿刻著碑文。跨過院內松柏、花園,就是大殿,大殿為塔院寺的主殿,大殿二樑上,懸掛著清朝光緒年間及民國初年的八塊大匾。牆壁兩旁最上面畫有風神、雨伯、雷公、電母神像。大殿內塑有釋迦牟尼像,頭頂大鵬,陪站兩善兩惡4位菩薩,右麵塑有騎象的普賢菩薩,左麵塑有騎獅子的文殊菩薩,最後一個神像叫觀音菩薩,面向金塔倒坐著。雖然寺院從人物雕塑、壁畫藝術、碑文、匾文記敘看,帶有封建迷信色彩,但它反映了歷史,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精神,有很高的文物研究價值。
“金塔"坐落在塔院寺大殿後院中間,是塔院寺的主建築,順著麻子石(花崗石)石條台階上去,是用方磚和麻子石條鑲成的塔座,四周有一人多高的圍牆。塔的造型優美,工藝精細,套轉圖案設計巧妙,並有獨特風格。從酒泉乘車穿過了金塔夾山,翻上了大坡梁,就可看到塔的形體,在青翠的松柏簇擁下,聳入藍天,引人注目。塔頂有木質的8個角,每個角上吊著一個風鈴,一刮大風塔角風鈴聲和寺院廟角風鈴聲匯合在一齊,聲音清脆悅耳,彷彿是一首節奏勻稱、美妙動聽的樂曲。塔上的銅頂有5尺高,據民間傳說,1946年秋的一天,塔頂上落著一群鴿子,“啪”地隨著一聲槍響,掉下一隻鴿子,塔頂隨之而落,銅頂和內裝的表黃色紙印的經文,都被4個頭戴青天白日帽子的軍人背走了。
塔院寺內,有生長百年的榆樹、楊樹,還有數棵挺拔翠綠的松柏和兩架水葡萄。木蘭花池裡栽有紅、黃玫瑰、芍藥、蘭草等花。特別是玫瑰花開放季節,香味撲鼻,使人覺得格外清爽愉快。巍巍寶塔在花、樹、草的映襯下四季各有它不同的神采。塔後有農田和花果園,每到春夏這裡景色迷人,五彩繽紛,使塔院寺顯得更加莊嚴肅穆。
塔院寺中,還有分別吊在娘娘殿和上殿鍾架上,鑄著正、草、隸、篆體字的兩口大鐘,鐘的兩個耳子各有不同的音響,鐘聲清脆悅耳,后音長,只要僧人敲鐘,方園一公里左右的莊戶人家均可聽到。1944年,金塔縣縣長閻重義,為了引起眾人保護古迹的意識,在寺院山門正中,以個人署名懸了“金塔寺”紅堂金字大匾一塊。山門前百米遠還有一個戲台,在清朝和民國初年農曆三月十八、四月八,過廟會、唱大戲,這裡熱鬧非凡。每年正月村裡辦的社火、“地蹦子”、“旱船、龍燈”也在這裡排練,爾後串莊子,進城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