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維松
潘維松
潘維松,北京市懷柔區喇叭溝門滿族中學教師。
“我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我就要把我的青春、我的熱情、我的全部精力都獻給它,這樣,我才會問心無愧。”這是懷柔區最北部深山區學校——喇叭溝門中學潘維松老師一貫的工作信念。為了將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熱情都根植於喇叭溝門這片土地上,他認真鑽研教材、了解學生、踏實執教、熱心科研、辛勤耕耘、默默奉獻。出色的工作使他贏得了學生的尊敬,同事的讚揚,領導的肯定,在懷柔山區學校塑造了一個優秀教師的良好形象。
潘維松
潘維松老師勤勉教學,成績突出。作為一名教師,他始終把“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作為己任,把成為“學者型”的教師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孜孜追求。在實際工作中,他時刻要求自己不斷增強業務素養,深入鑽研教材,認真進行教學研究,科學設計數學課件,堅持系統性、啟發性、研究性的教學方法,變死板、生硬的數學教學為生動、活潑、開放的學生探究實踐課,一提起潘老師的數學課,每個學生總有說不完的話。教學中,他堅決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始終把學生“學”與“個性體驗”放在教學的核心位置上。儘管他所教的學生大多來自山區,知識儲備不豐富,接觸外界信息少,但他堅信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興趣、特長。在教學內容和目標的實施上,不強求“齊頭並進”,而是正視事實,追求學生“差異發展”。在教學方法的設計上,他突出落實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每一節課都會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出學生都能參與的問題,來引導和訓練學生學習。開展“課前熱點回顧”、 “課上分層教學”、“課後每節一測”的數學三步教學法,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求知慾,在輕鬆之中培養了學生的數學創新思維,起到了很好的導向作用。
北京市懷柔區喇叭溝門滿族中學教師潘維松
潘老師不僅是學校教學工作的帶頭人也是科研骨幹。在工作中,他深入鑽研,大膽創新,積極探索教研改革,不斷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把成為“科研型教師”作為自己的不懈追求。針對數學社會化需求不斷提高的現狀,他先後承擔了《初中優質數學資源的開發與整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學生主動互動式學習》、《改革數學課堂教學結構,提高45分鐘數學課堂教學效益的研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民族優質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等市、區級重點課題的實踐。在研究的基礎上,將課題研究與學生實際緊密結合,探索出了適合于山區學生特點的“數學三步教學法”的新型教學模式,服務於日常的課堂教學。他的課堂真正做到了寓教於樂,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使教與學成為一種互動關係,教師和學生成為合作的夥伴,從而提高課堂效率。04年他帶領教師實踐的科研課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學生主動互動式學習模式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被載入於《初中科研實踐與探索》一書中,撰寫的論文20多篇獲獎。多年來,他帶領初三年級教師教出的畢業生有55%考入市、區級重點高中,指導的教師有10多人次在區級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中獲獎。
潘老師常年擔任班主任,對班級關愛如“家”,對孩子細心呵護。他秉承“身教重於言教”,在教育工作中,要求學生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平等的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由於是深山區,90%的學生住校,過著集體生活。為了給予學生家庭般的溫暖,每天晚上,潘老師都要進入學生的住宿區了解學生所需,噓寒問暖,看一看學生是否安靜的入睡,是否蓋好了被子。對生病的孩子更是照顧有佳,經常帶生病的學生到醫院診治,他自己也記不清,為學生墊付過多少藥費。十幾年如一日,他都是這樣默默的溫暖著孩子,以情感人、以情動人,使他贏得了學生的信任與尊重,彼此交融。記得有這樣一個學生:侯某,父親因工作發生意外,失去親人之痛的孩子從此沒有初三升學的任何理想,本想輟學。作為班主任的潘老師,在第一時間找到她,從思想上入手,每天工作之餘不斷地找她談心,告訴她所有的困難由潘老師與她一起來扛,並經常給她家裡打電話表示慰問,加強師、生、家長間的密切聯繫,使學生及其家長深受感動。在生活上也給予她一定的資金支持,主動地為她購買輔導書及各種學慣用品,減少她心理顧慮。在學習上,潘老師每天中午利用休息時間給她補課,快速提高她的學習成績,幫助她確立學習信心。老師精心的呵護讓學生又感受到家的溫暖,將悲痛化為學習的動力,學習上具有了明顯的起色,並以優異的成績升入了高一級學校。
潘老師一直認為,作為一名成功的班主任,就要用“家”的感覺創造溫馨集體,讓孩子們感受到“班級就像一個家一樣,他們是一家人,就應該相親相愛。”於是,他利用業餘時間精心設計教室,充分利用中國傳統節日等各種契機,開展各種有趣的教育活動,給學生創設濃厚的班級文化氛圍,把師生的心融在一起,把生生的心連在一起。如中秋節,他在班中開展“分享月餅話中秋”的活動,元旦前夕,又在班中開展“交換禮物迎新年”活動,端午節開展“粽葉飄香,快樂端午”活動。一系列班級主題教育活動,使學生認識到團團圓圓的集體生活是快樂的、溫馨的。在班級管理中,潘老師實行“一人一崗制”,每個學生都有一份為班級服務的工作,班級管理小幹部輪流擔當,人人都是班級的主人。班級里的每一位同學都是平等的,誰有困難,大家都會挽起手助其一臂之力。潘老師所帶的班級就像是一個幸福的大家庭,同學們親如兄弟,密如姊妹。作為家長的他,總是把學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及時為學生排憂解難,用自己的真誠和無私的愛去感染學生,真正關愛學生,將“德育滲透”與創建優秀班集體有機地結合起來,打造出一個個溫馨集體。
特別的愛給特別的學生。潘老師認為,教師肩負著育人的使命,更擔負著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託。一個好老師,往往會改變一個學生的人生,重新塑造一個健康的人格。有這樣一個學生彭某,穿奇裝異服,染黃髮,經常打架滋事,稍不順心,便破口大罵……說到他,哪個老師都頭痛。這時潘老師向他伸出了雙手,找他談心,了解他的情況:母親早逝、父親再婚,繼母對他放任自流,父親很少關心他,他感受不到家庭關愛,對自己缺乏自信,就破罐破摔。針對這種情況,潘老師給予他無微不至的關愛:生活上,讓他搬到自己的宿舍,同吃同住,給他買衣服、買書、買學習資料,病了,立即帶他去醫院,為他買葯、買營養品……思想上,潘老師積極感化並時刻提醒他:“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是因為他比普通人承受了更多的苦難。經歷困苦並不一定是壞事,至少它可以鍛煉你堅強的意志,不覺得你自立的能力比同齡的孩子強嗎?”通過與他真心的交流,確定了該生階段發展目標,充分挖掘他的特長,讓他擔任軍體委員,幫助他樹立起信心。慢慢的,這個學生從穿著到舉止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全校的老師都說:“也就是潘老師能讓這個孩子變好!”他總是呵呵的笑……暑假過後,彭某的家長來到學校,握著潘老師的手,淚流滿面地說:“潘老師,是您讓我們這個家又有了笑聲,是您讓我們這個家像個家,都是您呀,您是我們的恩人呀!……”
十幾年來,潘維松老師為山區教育事業發展、興旺做出了巨大貢獻,先後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全國中小學優秀班主任、北京市優秀教師。大家不僅為他對教育事業所做出的突出業績所感動,更為他全心全意獻身教育事業的精神、為人師表的品格、淡泊名利的情操所折服。潘維松老師不愧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