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海街道

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城區東部街道

潮海街道位於山東省即墨經濟開發區城區東部,成立於1992年5月,東臨龍山街道辦事處,南與環秀街道相接,西與通濟街道相臨,北與龍泉街道北安街道接壤。

2017年10月30日,即墨正式掛牌撤市設區。

歷史沿革


建制沿革

2017年7月18日,即墨撤市設區。
2017年10月30日,即墨正式掛牌撤市設區。

基本概況

潮海街道共轄30個行政村、14個城市社區,面積26.5平方公里,人口15.8萬。街道位於主城區東部,與省級經濟開發區、即墨古城等重點功能區有機融合,是推動老城區品質提升和新城區功能完善的重要區域,也是主城區東部的重要門戶,在現代產業發展、新型城市建設、社會治理水平提升等方面承擔著重要任務。

地理環境


街景
街景
此地秦漢時屬不其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在這裡重建即墨縣,為縣署所在地。兼有原壯武、不其、皋虞三縣故地,此後歷唐、宋、金各代。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即墨縣再次被廢,析地入掖縣、膠水(今平度市),約在元至正九年(1349年)恢復建制,此後至今一直為即墨縣(市)治所。街道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海岸線長達183公里,有大小島嶼24個,可供養殖灘塗海水面積達20餘萬畝。開發區近鄰全國北方最大的服裝批發市場和遠近聞名的田橫島省級旅遊度假區、雙星旅遊度假村、山東省最大的36洞國際水準高爾夫球場、療效獨特的溫泉療養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馬山石林,實乃觀光旅遊之勝地。即墨經濟開發區建有完備的管理機構和服務體系。開發區工委、管委履行市政府授予的規劃建設、土地管理、項目審批、工商稅收、財政管理、勞動人事、環境保護、社會各項事業等管理職能,對行政區域內的所有單位、經濟實體實行封閉式管理,各有關部門到開發區內企業收取各種稅費,進行各種檢查,要由開發區管委派人陪同,實行“一個窗口對外、一條龍服務”。

自然資源


潮海街道享舞旗埠、盟旺二山,龍泉、墨水二河,依山傍水,山靈水秀。盟旺山山體茂密,植被叢生,立起東部生態屏障,盟旺山公園成為市民休閑觀光首選綠色長廊。舞旗埠山周圍蘊藏大量優質麥飯石,礦床淺露,易於開採。墨水河最大支流龍泉河如玉帶穿城而過,儀態萬方,成就了一條充滿活力的城市濱水風景線。

行政區劃


潮海街道下轄14個城市社區,30個行政村。
14個居委會金華社區、銀華社區、大華社區、古城社區、勝利社區、和祥社區、和順社區、名都苑社區、和欣社區、騰馬社區、嶗山社區、泰山社區、和興社區、和仁社區;
30個行政村東關村、新生村、新建村、后庵村、考院村、南關村、北閣村、北關村、解家營村、石河頭村、關東村、西障村、中障村、車家溝村、賈家莊村、江家西流村、黃家西流村、劉家西流村、前鋪下村、后鋪下村、辛戈庄村、十畝地村、宅子頭村、河南楊頭村、蘭家溝村、泉頭村、東障村、張家煙霞村、舞旗埠村、南庄村共30個行政村。

經濟


潮海街道歷來為即墨產業聚集區,傳統工業基礎雄厚,經濟水平持續居於全區上游。街道牢牢把握住轉方式,調結構這一主線,通過產業准入制度和積極的產業引導政策,逐步形成了以紡織服裝、機械製造、包裝塑膠、電子電器為四大支柱的產業結構,產業集群逐步形成。街道現有工業企業823家,其中紡織服裝企業271家,機械製造類企業222家,包裝塑膠類企業115家,電子電器類企業215家。近年來,街道還加大了生物醫藥、3D列印、海洋高端裝備、創新創業等高新技術產業的引進力度,先後引進了北京行圓汽車、圓海汽車、京東汽車商城、聯東U谷、宇東科技等24個藍高新項目,優化了潮海的產業結構布局,產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明顯提升,經濟面貌煥然一新。同時抓好即墨首批兩個新型產業園區聯東U谷和信旭產業園招商運營,快速集聚落戶優質產業項目,提升園區“畝產效益”,發揮專業團隊“外腦智慧”,推動園區創新發展。

旅遊


名勝古迹

名勝古迹
名勝古迹
即墨故城位於今平度市古峴鎮大朱毛村一帶。今即墨縣城始建於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縣城初建時的規模和結構,已無跡可考。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進行了擴建,築土城牆高約9米,厚約3.7米,周長約2公里,城牆外側有深約2.1米,寬約6.2米的護城河。城有三門,門上均有題額,東為“望海”,南為“景岱”,西為“臨川”。此後,至清咸豐九年(1859年)先後修整10次。明萬曆六年(1578年)磚砌三門。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城牆改用磚砌。三門題額改為東“潮海”,南“環秀”,西“通濟”。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三門皆增修城樓,城牆高約9米,厚6.6米。城內建築群有縣署、孔廟、考院、參將署、城隍廟等13處。主要街道上自明至清先後建石牌坊36座,這些牌坊多系明清兩代名宦周如砥、黃嘉善、藍田、郭等的功德坊,跨街聳立,甚為壯觀。解放戰爭時期,部分城牆毀於戰火。1949年後,城牆及其他建築陸續拆除或改建。明清即墨縣衙署為元末知縣董守中始建,位於原南門大街(今南關街)和城裡大街(今中山街)交叉的十字街北側。明清兩代先後10餘次修葺和擴建,逐步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建築群。原縣署南面有大門,上為譙樓,大門外左右有兩亭,左名“申明亭”,右為“旌善亭”,門前有照壁和石坊各一座。大門內東為土地祠,再東為寅賓館,西為糧房。大門正北為儀門,左右有角門。儀門內西為獄神廟和監獄,北為箴石亭,再北為大堂。大堂兩翼為幕廳和庫房。大堂後為印堂(俗稱二堂),再後為內宅、倉房、書房和客廳。衙署四周築有高大的磚砌圍牆。民國以來,縣署內建築被陸續拆除和改建,現存有大堂、二堂、三堂及大堂後面的古柏,大堂於1999年重修,二堂及兩廂於2003年翻建。明清即墨縣衙建築群為青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