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功

道教典籍《道藏》記述的功法

道家功以道教典籍《道藏》所記述的功法為主,是道家學者和道教門徒習練的主要功法。在我國氣功各個流派當中,道家功是最有民族特色的一種,是我國氣功的優秀代表,也是唯一能和佛家功法相媲美的流派。

理論體系


道家功把長生不老作為追求的主要目的,一般分為正一和全真兩大派別。兩大派別又分成許多小的宗派。兩大派之外還有很多的小派別,各派在功理、功法方面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不管怎樣,各派在修練功法時都是以煉養陰陽、性命雙修作為第一要義,以返樸歸真,天人合一作為最高境界,以延年益壽和長生不老作為追求的最終目的。
道家功以老子、莊子為祖師,《道德經》中明確提出:"虛其心,實其腹","專氣致柔,能歸嬰兒乎"。於是後來道教創立后,便遵照這些理論創造了胎息法。到了唐朝,司馬承幀提出了"存想",就是上存我之神、想我之身,以達到入靜的境界。同時還要用意念導氣運行進行修鍊,這是以後"金液還丹"、"大小周天"等功法的創始階段。
道家功的理論體系,沒有佛教那麼嚴謹,也不像佛教那樣對氣功名詞、概念進行全面解釋。還有,道家功理方面用隱語較多,致使許多名詞的概念、含義混淆不清。從晉代之後,一些道教學家在進行理論改革時大量借鑒了佛教的功法理論,從而使道家功逐漸形成了一整套比較完善的理論體系。
道家功初期的功法比較簡單,除可始祖老子創立並提倡的守一法之外,就是莊子創立的心齋、坐忘、踵息、吹噓呼吸和熊經鳥伸之類的仿生導引功。
東漢末年道教成立后,出於宗教目的吸收了許多古老的養生術和"仙術",在總結各派氣功的基礎上創立了一些具有道教特色的功法后,道家功成熟起來,成為我國古代氣功史上的一條主要流派。
在功法方面,道家功有守一、吐納、導引、行氣、存神、坐忘、心齋、還精、辟穀、踵息、胎息、內丹、太極拳八卦掌等等,其中的守一、導引、胎息、存神、內丹最有代表性。

守一法


所謂守一,即指意守一處,是一種通過反觀內省,達到調和形神的內修功夫。守一法始於先秦,〈〈道德經〉中有的"抱元守一"、〈〈莊子〉的"我守其一,以處其和","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這都是道家守一法的開始。
老子提出,守一可以有效地入靜,入靜又可以保養人體的真氣,不但能使人長生,還能"體內達外",獲取道的真諦,所以應該"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道教將老、庄奉為本教的始祖爺,同時也繼承了道家守一法。在《太平經》中有明確的思想:"守一之法,為萬神根本"。"人有一身,與精神常合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故聖人教其守一,言當守一身也。"《太平經》還指出,守一之法百日為小靜,二百日為中靜,三百日為大靜,大靜成功后"此神可睹"。
守一法雖然簡單,卻是道家意守功最基本的方法,後世一切以意守為主的功法,或多或少都包含了"守一"的基本內容。

內丹


在唐代以前,道教主要是以外丹來實現肉體的不死和飛升。唐代之後,外丹衰落而內丹逐漸興起,鍊氣結丹成了道教教士主要修練功法以及追求的最高目標。
道教的內丹功把鍊氣結丹分為四個修鍊階段:A、築基。即練好身體,達到精足、氣滿、神旺的"三全"境界,為煉丹創造基本的條件。B、煉精化氣。即將精與氣合煉而成氣,達到"三歸二"。C、鍊氣化神,即將氣與神合煉,使氣歸神,達到"二歸一"。D、煉神還虛,即"練一還無"達到與道合真的最高境界。道教傳說內丹術練到這種境界,就能在體內產生形狀大如雞蛋、光輝燦爛的金丹。內丹功是道家功中最高級、最嚴謹的功法。

胎息


道家功中有很多注意呼吸鍛煉的動靜相兼的功法,其中胎息法就是道教教士們最喜歡習練的功法之一,從史料記載來看,許多著名道士都練過這種功。
胎息即閉息。相傳道家的胎息功源於仿生龜息氣功,到漢代才演變為胎息。《後漢書·王真傳》中說:"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李賢的注說:"習閉氣而吞之,名曰胎息,習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胎息屬於道家的密宗,是一種極緩慢而深沉的呼吸,所以也稱為潛呼吸。因為這種功法的技術性非常強,所以沒有師父傳授是不能獨自修鍊的。據說胎息功練成之後"謂之大定",可以達到食氣和辟穀的神奇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