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雙塔

羅浮雙塔

甌北鎮羅浮村(東村片)南端龜蛇二山之顛。西晉無第五年(295)曾在此立浮屠,宋元豐七年(1084)重建,現塔為明代所建。雙塔形式和結構大致相間,保存尚完整。平面呈六角形,磚構樓閣式。基座用塊石鋪成塔基,面鋪條石做出平座。塔身呈錐形,逐層收縮,每層砌出券門,間或做出壁龕供奉佛像,倚柱六角形,柱頭以上施磚制斗拱。腰檐用磚作出椽子與飛子,翼角成龍狀,仔角梁起翅。羅浮雙塔隔甌江和江心雙塔相望。

景區簡介


在市區的安瀾碼頭,眺望甌北,看見雙塔矗立在兩座樣似烏龜和蛇的山頂。過去當漁船進入甌江口時,漁民們看到塔便知道已經順利到達永
嘉,羅浮雙塔因此成為永嘉的標塔。
轉甌北途經一條山路便來到龜山腰,向下看去,甌江的美景盡收眼底。此時的油菜花開得正喧鬧,流金溢彩的油菜花地渲染出一幅生機勃勃的重彩國畫。
來到山頂,迎面便是龜塔,該塔平面呈六角形,磚構樓閣式。塔身呈錐形,逐層收縮,每層砌出券門,間或做出壁龕供奉佛像。腰檐用磚作出椽子與飛子,翼角成龍狀,仔角梁起翅。
該塔建於西晉元康五年(295),宋元豐七年(1084)重建,現塔為明代所建。對面是蛇山的蛇塔。兩塔遠遠對峙,形式和結構都大致相同,保存尚完整。
說起這兩座塔,還有一段有趣的民間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這塊古老大地連年乾旱,到處是田地龜裂、禾苗焦黃、樹木枯萎,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羅浮村老人齊集求雨。神告訴世人,這是由於甌江潮起潮落,當地龜山、蛇山為獨佔鰲頭,長年爭鬥而造成乾旱。於是林氏祖先挺身而出,發動村民分別在兩妖頂上各建一座塔,塔像鐵釘一樣,將兩山牢牢地釘在原地。林氏村民用當地的青主泥打成磚塊,並在每塊磚面上刻上“羅浮林氏塔碑”字樣。他們在施工中誤將有字樣的磚顛倒砌在塔上,意外形成了塔的又一獨特之處———林字顛倒。據說兩塔如期建成后,果真鎮住了惡妖,百姓重新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現當地政府正規劃將兩山修建成公園,供人們休閒遊玩。
羅浮雙塔陪伴著甌北走過風風雨雨,承載著甌北人沉甸甸的情感。

南塔景區


漫步於甌江南岸隔江北望,一座現代化小區後面隱約可見山頂有兩座古塔。那裡是溫州永嘉甌北鎮羅浮東村南端的羅浮山。規劃中是雙塔公園。
《永嘉縣地名志》:“羅浮山,在江北岸,去城五里,一名密羅山,今名山平頭”。此山在甌江和楠溪江匯合處的西北側,有兩座小山,相距180餘公尺。北面的山稱章山,海拔51米。山呈長形,酷似一條自東向西爬行的蛇,故又名蛇山。據明萬曆《溫州府志》載,章山上原有一亭,名“襟江亭”,以唐王勃滕王閣序》中“襟三江而帶五湖”一句而取名。襟江亭踞山俯江,氣勢雄偉,因年代久遠,早已蕩然無存。南面的山稱羅山,又名合山,海拔66.4米。因山形極像一隻自西向東爬行的龜,故又稱龜山。山北側半腰有楊府廟,稍遠處有黿亭和將軍殿遺址。山北麓有一口井,清泉終年不涸。早年,兩山猶如兩艘巨艦,浮在江中,四周水波粼粼,顛簸搖曳。歲月流逝,滄海桑田,這裡形成一片沖積平原,將兩山連在一起,遂成今日狀況。
羅浮雙塔
羅浮雙塔
在龜、蛇二山之顛分別矗立兩座古塔,統稱羅浮雙塔。溫州古塔,以西晉浮雙塔為最早。西晉元康五年(公元295年)最早在此立浮屠,宋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重建。現塔為明代當地人林祥(號壺峰)重建。因年久失修,塔基傾毀,1991年,甌北鎮委、鎮府在縣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支持下,撥款將羅浮雙塔進行大規模的修葺,同年10月25日竣工。
羅浮雙塔
羅浮雙塔
雙塔形式和結構大致相同,保存尚完整。為磚構樓閣式。六面七級,塔身呈錐形,逐層收縮,每層砌出券門,間或做出壁龕供奉佛像。倚柱六角形,(木兼)柱與(外門內東)額、普柏枋為扁方形。柱頭以上施磚制斗拱,腰檐用置磚做出椽子與飛子,翼角成龍狀,仔角梁起翹。塔基用塊石鋪成,鋪面用條石做成平座。塔磚上印有“羅浮林氏塔磚”六字。羅浮雙塔與江心塔遙相輝映,分外生色。羅浮雙塔隔甌江和江心雙塔相望。
地以人著,景以人傳。歷代文人韻士為之吟詠贊誦。清永嘉教諭陳遇春《羅浮雙塔》詩云:“把麾何所往,海上有名山。潮落漁堪拾,雲低雁可攀。一城仙島外,雙塔畫圖間。當路誰知已,天應踢我閑。”
塔底
塔底
塔內佛像全貌
塔內佛像全貌
刻字塔磚
刻字塔磚
登上山頂來到古塔腳下。古塔雖然就是年代經過維修,但目前的狀況並不是很好。底層塔基須彌座西面有損壞。西面的塔門大開,爬上須彌座,通過塔門進入塔內,正對塔門的牆上鑲嵌這一塊石雕佛像。塔內牆上灰泥剝落的地方,可以看到印有“羅浮林氏塔磚”六字的塔磚。塔內中空,沒有塔梯可供登塔。塔身覆蓋硃紅色。底層的腰檐缺失。從底層依柱上的孔洞結構上看,古塔最開始應該有副階。其餘腰檐也有不同的損壞。腰檐下的斗栱就像飛鳥的雙翼一樣。第二層西南、東北,第三層東南、西北,第四層東、西,第五層西南、東北,第六層東南、西北,第七層東、西方向開有壺窗,其餘各面開有假窗。真窗兩側各有一燈龕。塔剎為一石質寶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