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阯之亂
交阯之亂
交阯之亂[注 3],又稱作“晉吳交阯之爭”[參 6],是三國末期在交州發生的一次事件。該事件因吳交阯郡吏呂興[注 4]在永安六年(263年,魏景元四年)起事反抗吳國統治而起,適逢蜀漢為曹魏所滅,於是其向曹魏投誠,而引起魏國以及其後的晉朝介入。該事件持續了近十年之久,波及吳國交、廣兩州多地(今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大部及越南北部),直至建衡三年(271年,晉泰始七年)才被吳國集結重兵平定。交、廣分置也因這一事件成為定製並被後世沿用,今越南北部地區開始成為獨立的行政區域。
交州原為西漢設置的交趾刺史部,自設立起即包括今中國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大部及越南北部地區,至東漢建安年間(196年-219年)由刺史部改為州,正式稱為“交州”。交州地處南疆,懸遠於中土,遠離戰亂。據研究,交州至東漢時已有275萬左右的人口,其中交阯一郡即佔全州人口的一半。交州物產豐富,出產銀、銅,並有香料、絹物、明珠、大貝、琉璃、翡翠、玳瑁、犀角、鸚鵡、大象、孔雀等奇珍異寶。交州南海郡的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蒼梧郡的高要(今廣東省肇慶市)還是當時重要的產鹽區。由於交州西北、正北、東北三面分別與益、荊、揚三州相接壤,在漢末三國時期具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東漢末年由於軍閥割據,中原地區動亂不已,僻處南疆的交阯太守士燮佔有交州南部四郡(交阯、合浦、九真、日南),相比於交州北部“郡界未綏,依作寇盜,專為亡叛逋逃之藪”的局面,交阯等郡在士燮的治理下“四十餘年,疆場無事,民皆樂業”,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文化繁榮的景象。為此,越南史書多尊稱士燮為“士王”,稱“我國通詩書習禮樂,為文獻之邦,自士王始”。黃武五年(226年),士燮去世,孫權析交州北部四郡置廣州,仍治番禺;南四郡為交州,以交阯郡治龍編(今越南北寧市東南)為州治。不久后,呂岱成功剷除士氏勢力,孫權隨即取消廣州的建制,交州自此接受孫吳的直接統治。赤烏十一年(248年),交阯曾一度發生叛亂,被陸胤平定。越南史書稱此後還發生了趙嫗起義,很快也為陸胤所平定,但趙嫗此人的存在與否尚存有爭議。在交阯之亂髮生前,交州共設有九郡:即南海、蒼梧、高涼、朱崖、郁林、交阯、合浦、九真、日南。
吳永安五年(262年,魏景元三年),吳主孫休派察戰鄧荀到交阯(郡治今越南北寧市東南)徵調孔雀和野豬。交阯太守孫諝此前曾科派郡中上千個手工業者到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服勞役,當地民眾看到鄧荀前來都以為是又要增加役作人手。郡吏呂興趁機煽動士兵和百姓,並招攬附近的夷族,於吳永安六年(263年,魏景元四年)五月起兵,殺死太守孫諝和察戰鄧荀。另有一說是交阯太守孫諝為人貪婪暴虐,當地民眾早已怨聲載道,鄧荀到交阯后又擅自徵調三十隻孔雀,並要求當地人將孔雀護送至建業,大家不願意服遠役,心中都有反抗的念頭,郡吏呂興便帶頭起事,殺掉了孫諝和鄧荀。
264年,孫休析交州北部置廣州
吳主孫休並未立即派兵平定交阯發生的動亂。就在呂興起事的同月,曹魏下詔宣布伐蜀,掌握魏國大權的司馬昭調集十八萬大軍,於八月自洛陽出師。孫休於十月時得到蜀漢的求援訊息,下令派軍攻擊魏國以救援蜀國。但就在十一月,蜀主劉禪宣布降魏。孫休聞訊後撤回了攻擊魏國的軍隊,派兵平息與蜀漢接壤地區發生的騷亂。此後,孫休又於吳永安七年(264年,魏景元五年)二月起接連調集四路大軍攻打原屬蜀國的永安(今重慶市奉節縣),試圖趁曹魏在蜀地立足未穩時搶奪巴蜀要地,但遭到守將羅憲的頑強抵抗,用了半年時間都未能攻克。直到這一年七月,魏國派遣荊州刺史胡烈率大軍進逼吳國軍事要地西陵(今湖北省宜昌市)以救援羅憲,吳軍只好撤退。同月,吳主孫休去世。由於始終無暇顧忌交阯發生的動亂,孫休在去世前分交州北部的南海(郡治今廣東省廣州市)、蒼梧(郡治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高涼(郡治今廣東省恩平市北)、郁林(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平市西南)四郡置廣州,以避免事態的擴大。
交州方面在呂興於交阯起事後,九真(郡治今越南清化市西北)、日南(郡治今越南洞海市南)兩郡也分別有人發動叛亂進行響應,呂興又率軍進逼合浦(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東北),希望合浦也能加入。蜀亡之後,呂興派遣都尉唐譜前往南中的進乘(今雲南省屏邊苗族自治縣),向魏南中都督霍弋要求歸附曹魏以尋求庇護,希望魏國能出兵援助,並請求魏國任命他為督交阯諸軍事、上大將軍、安定縣侯以便於安穩交阯的局勢。霍弋向洛陽上表奏明此事,並轉達交阯諸將的請求,於吳元興元年(264年,魏咸熙元年)九月得到魏國朝廷的回復。魏國詔令呂興為使持節、都督交州諸軍事、南中大將軍,封安定縣侯,允許呂興“便宜從事,先從後上”。同時還任命霍弋遙命交州刺史,將交州之事委託於他,允許其自行決定交州地區的官吏任命。霍弋奏請任命建寧人爨谷為交阯太守,派牙門將董元、毛炅、孟干、孟通、爨能、李松、王素等率軍援助呂興。但在爨谷等人到達交阯之前,呂興便被其功曹李統所殺。
吳甘露元年(265年,魏咸熙二年),爨谷等人率軍從南中抵達龍編,安撫新歸附的交阯等地。該年十二月,司馬炎代魏,建立晉朝,霍弋、爨谷等人宣布向晉效忠。不久后,爨谷去世,霍弋又上表請求以巴西人馬融(馬忠之子)繼為交阯太守。後來馬融也病逝,霍弋再以犍為人楊稷繼任太守之位。經過楊稷等人兩年的經營,至吳寶鼎二年(268年,晉泰始三年)晉國已佔據了吳國交阯、九真兩郡,日南也已唾手可得,吳國“合浦以北,民皆搖動”。晉廷加封楊稷為綏遠將軍,董元、毛炅等牙門將為雜號將軍,均封為侯,遙領交州的霍弋也功封列侯。
寶鼎三年(268年,晉泰始四年),吳主孫皓向晉國展開大規模反擊。孫皓任命劉俊為交州刺史、前交州刺史修則為前部督,與將軍顧容(顧雍族弟)一起負責討伐屯駐交阯的晉軍。吳軍連續多次攻打交阯都被晉將楊稷所擊敗,連郁林、九真兩郡也都轉而依附楊稷,戰局對吳軍漸漸不利。楊稷趁勢派遣毛炅、董元等人率軍攻打吳軍的駐地合浦。兩軍在古城(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東北)交戰,晉軍大獲全勝,吳將修則被毛炅斬殺,劉俊也在戰鬥中陣亡。吳軍殘部退保合浦。之後楊稷奏請任命董元為九真太守、毛炅為郁林太守,繼續進攻吳國交州各郡。吳晉交州戰事爆發的同時,中國與南海的國際關係亦有所變化。在此之前,交州以南的林邑國(即占婆國)曾在孫權時期進攻交阯、九真,一度攻入城邑,最終吳人喻以恩信,戰事平息,但林邑仍保有區粟之地。至此年晉朝兵取交州后,林邑國與扶南國遣使到晉朝貢,以示友好。
建衡元年(269年,晉泰始五年),孫皓再次調遣兩路大軍南征交阯,一路由監軍虞汜(虞翻四子)、威南將軍薛珝(薛綜長子)率領從荊州陸道出發,一路由監軍李勖、督軍徐存率領從建安(郡治今福建省建甌市南)海路出發,預期兩軍在合浦會合后共同剿滅交阯的晉軍。但吳軍的進展並不順利,李勖部因為建安海路難以通行,無法前往指定地點,最後李勖殺死嚮導馮斐,率軍於次年原路返回建業。李勖此前曾得罪過的何定趁機以錯殺導軍且擅自撤軍為罪名,向孫皓狀告李勖。孫皓下令將李勖、徐存全部處死並夷三族。
虞汜、薛珝率軍到達交、廣后,蒼梧太守陶璜“自表討賊”,率軍與楊稷軍在分水交戰,因將帥意見不一,軍隊不聽號令而敗北,吳軍兩位將領在戰鬥中陣亡。薛珝因此大怒,與陶璜發生爭執,甚至打算率軍轍回。當天夜裡,陶璜率領數百人襲擊董元部,取得大捷,奪得數千匹錦物等大量寶物,滿載而歸。薛珝知道后,為之前的態度向陶璜致謙,並上表奏請以陶璜為交州刺史、前部督。建衡三年(271年,晉泰始七年)四月,虞汜率軍攻打董元部,取得勝利,董元死去,楊稷派王素繼任九真太守。陶璜用此前截獲董元的寶物收買了扶嚴夷首領蔣奇,蔣奇率領一萬多人馬加入吳軍。薛珝用陶璜之計,從海路奇襲交阯,楊稷派遣毛炅、孟岳前往迎擊,兩軍在封溪交戰,晉軍大敗,毛炅“僅以身還”。晉軍在交戰中曾偽退試圖偷襲吳軍,但被陶璜識破,以長戟隊擊破晉軍埋伏。
楊稷、毛炅等人率殘軍退回交阯,固城自守。陶璜率軍包圍交阯,截斷供給。到七月時,交阯城中糧盡,因飢餓或疾病死亡的人超過半數。不久后,陶璜約降城中守將王約,在裡應外合之下攻陷交阯,斬殺張登、孟通、邵暉及兩千餘守軍,擒晉將楊稷、毛炅、孟干、爨能、李松等人。陶璜因功被吳國正式任命為交州刺史。九真守將王素聽說交阯兵敗的消息之後,與牙門王承等人計劃逃回南中(南中都督治今雲南省曲靖縣),結果中途被陶璜部將衛濮俘獲。功曹李祚與都尉邵胤率軍堅守九真,陶璜遣部將前去攻打,李祚的舅舅黎晃也有隨軍,便勸李祚降吳,被李祚拒絕,後來花了較多時間才將九真平定。不久,日南等郡也向吳軍投降,孫吳成功收復交州。
交州的成功收復,是吳國在對抗晉國的過程中少有的重大勝利。但這場勝利並不能改變吳國與晉國間的實力差距,而且吳軍也同樣在交阯之戰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戰後又不得不在交阯駐留兵力以穩定戰後的局面。晉國的主力在這次事件中則未受到任何損失,所動用的僅為原駐守蜀國南中地區的降軍。吳天紀四年(280年,晉咸寧六年)晉滅吳時,吳國駐守交州及廣州的軍隊均未能參戰。
孫皓在平定交阯之亂后,在交州析置三郡及九真屬國,又開拓新土,新置三十餘縣,以維持了交州地區的穩定。孫皓所任用的交州牧陶璜也被晉朝予以了極大的信任,前後治理交州三十餘年,對外保土衛邊,對內維護民利,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在他去世的時候,“舉州啼哭,如喪慈親”。另一方面,持續近十年的交阯之亂使以交阯為中心的交州地區蒙受了極為重大的損失。以人口為例,交阯郡在西漢時即有人口92440戶、746237口,東漢時交州人口普遍增長一倍,三國時期交州除交阯之亂外並未受到太多戰爭的波及。但到晉代時,交阯加上由交阯分出的武平、新昌兩郡一共僅有20000戶,尚不足西漢時的四分之一。
交阯之亂爆發時,孫休為便於控制局勢,遵孫權消滅士氏勢力時的先例,析當時還未被事件波及的交州北部四郡分置廣州。但在交阯之亂被平定后,孫皓保留了廣州的建制。自此,始置於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的交州(交趾刺史部)在設立了近四百年後被劃分為交州(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廣東省雷州半島)和廣州(包括今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大部)兩部,今越南北部與兩廣地區從此分屬不同的行政區劃。后歷經兩晉,至南朝宋泰始七年(471年)又析交州合浦置越州,交州北部邊界越來越接近今中越邊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