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赤水鎮的結果 展開
- 四川省敘永縣轄鎮
- 廣東省開平市轄鎮
- 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轄鎮
- 福建省德化縣轄鎮
- 福建省漳平市赤水鎮
- 廣昌縣下轄鎮
赤水鎮
福建省漳平市赤水鎮
明分屬龍岩縣集賢里、大田縣聚賢里;明隆慶元年(1567年),寧洋建縣划屬之,改稱集寧里和聚寧里。
清及民國初期屬之。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分屬寧洋縣第一區赤員鄉聯保(后稱赤員香鄉、赤水鄉)、第三區羅溪聯保(後為羅溪鄉、羅山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沿用舊稱,分屬第一區赤水鄉、田兜鄉、香寮鄉和第三區安坑鄉。
1955年,由第三區(羅山)安坑鄉劃出安坑、石寮二村與第一區赤水片合併成立第四區(駐赤水)。
1957年,撤區並鄉,屬雙洋督導片稱安坑鄉(駐赤水)。
1958年,屬東風公社。
1961年,由東風公社析出成立赤水公社(轄原第四區轄地)。
1984年,改為赤水鄉。
1995年3月,鄉改鎮。
赤水鎮
2011年末,赤水鎮轄樟東1個居民委員會,赤水、田頭、香寮、嶺兜、大坑、安坑、黃山、羅坑、石寮9個行政村村;下設1個居民小組、74個村民小組。
2020年6月,赤水鎮共下轄9個行政村。
統計用區劃代碼 | 城鄉分類代碼 | 名稱 |
350881107201 | 121 | 赤水村 |
350881107202 | 220 | 田頭村 |
350881107203 | 220 | 香寮村 |
350881107204 | 220 | 嶺兜村 |
350881107205 | 220 | 大坑村 |
350881107206 | 220 | 安坑村 |
350881107207 | 220 | 羅坑村 |
350881107208 | 220 | 黃山村 |
350881107209 | 220 | 石寮村 |
赤水鎮地處漳平市西北部,中心位置約在北緯25°36′,東經117°17′,東與雙洋鎮毗連,南、西與新羅區白沙鎮交界,北和三明永安市小陶鎮接壤。距漳平市區37.5千米。轄區南北長,東西狹,總面積187.0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186.5平方千米,佔99.7%;水域0.5平方千米,佔0.3%。
赤水鎮地貌複雜,含中山、低山、丘陵等多種地貌類型。地勢大體是南高北低,平均海拔520~530米最高點天台山,海拔1473米;最低嶺兜穿雲洞,海拔445米。
赤水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溫和,雨量充沛。秋寒早,春暖遲,夏天涼爽,晝夜溫差大,日照充足。流域內多年平均降雨量1810毫米,降水年內分配不均,3月至9月份濕潤多雨,10月至次年2月份乾燥少雨,年平均氣溫20℃左右。極端最低氣溫-8℃,極端最高氣溫37℃。生長期年平均275天,無霜期年平均256天。
赤水鎮轄區屬於小河水系。主要河道有4條,其中3條屬九鵬溪上游支流,1條屬白沙河支流受地形、氣候的影響較大,源短流急,水量豐富。
赤水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暴雨、颱風、雷電、大風、冰雹、低溫、霜凍等。最嚴重的是暴雨災害,受災面積大,農作物損失嚴重。
赤水鎮境內礦產已探明的有鐵、煤、鉛鋅、石灰石等。鐵礦儲量1300萬噸,年產精礦粉9萬多噸,產值5000萬元;煤儲量1600萬噸,主要分佈在赤水、香寮、石寮等村,年產煤5萬噸,產值1200萬元;石灰石2.3億噸,主要分佈在嶺兜、香寮;鉛鋅礦分佈在香寮村;石英石分佈在羅坑村。
赤水鎮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林用地27萬畝,木材蓄積量110萬立方米,毛竹面積3.2萬畝。
赤水鎮已建成的有嶺兜、西溪、天台山、蓋竹溪、黃山等水電站,在建的有風溪、石寮水電站,全鎮水電裝機容量已超過超過1萬千瓦,年發電3000萬度。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為1384.4萬立方米。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 |
總人口 | 8352 |
男 | 4609 |
女 | 3743 |
家庭戶戶數 | 2259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7832 |
家庭戶男 | 4169 |
家庭戶女 | 3663 |
0-14歲(總) | 1704 |
0-14歲男 | 903 |
0-14歲女 | 801 |
15-64歲(總) | 6112 |
15-64歲男 | 3450 |
15-64歲女 | 2662 |
65歲及以上(總) | 536 |
65歲及以上男 | 256 |
65歲及以上女 | 280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7417 |
2011年末,赤水鎮轄區戶籍總人口8327人,城鎮常住人口3062人,城鎮化率36%,其中流動人口371人。總人口中,男性4366人,佔52.43%;女性3961人,佔47.57%;18歲以下1351人,佔16.22%;18~35歲2477人,佔29.7%;35~60歲3370人,佔40.5%;60歲以上1129人,佔13.56%。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8191人,佔98.4%,有少數民族畲族136人,佔1.6%。2011年,人口出生率12.69‰,人口死亡率6.29‰,人口自然增長率6.4‰。
2018年,赤水鎮戶籍人口8509人。
2020年,赤水鎮總人口9081人。
2021年8月,龍岩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發布,常住人口數為5794人。
2005年,赤水鎮社會總產值4.08億元;工農業總產值2.06億元;財政預算內收入767.1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06元。
2018年,赤水鎮有工業企業14個,其中規模以上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個。
2011年,赤水鎮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1.93億元,占社會總產值23.4%。耕地面積13313畝,人均1.6畝,其中水田佔耕地面積的96.8%。以種植烤煙、水稻為主,2011年,糧食產量6281.0噸,人均754公斤;烤煙938.0噸,占漳平市三分之一。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出欄1.2萬頭,年末存欄1.1萬頭;家禽飼養量5.7萬羽,上市家禽4.6萬羽。轄區有鰻魚、中華鱘養殖場各1家。林地面積16533.3公頃,森林覆蓋率96%,年產毛竹164.0萬根,原木2.3萬立方米。
赤水鎮工業以石灰石礦、鐵礦、煤礦等礦業生產為主。
2011年,赤水鎮工業總產值49314萬元。擁有9家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1543萬元。其中盛發礦業有限公司為億元企業;嶺兜石灰石礦儲量2.3億噸,是漳平年產400萬噸水泥廠的原料基地。
2011年,赤水鎮社會商品零售總額5200萬元。農貿市場1個;限額以上商業企業1家。商業個體780戶,從業人員1265人。
2011年,赤水鎮財政總收入2836萬元,比上年增長13%。其中一般預算收入770萬元,比上年增長23%人均財政收入3405元。2011年末,境內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6045萬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4911萬元;各項貸款餘額3409萬元,其中農業貸款3449萬元。
2011年末,赤水鎮有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193人,專任教師5人,小學4所,在校生385人,專任教師4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79人,專任教師27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均達100%。2011年,鎮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9.6萬元,比上年增長260%。
2011年末,赤水鎮有衛生院1個,門診部(所)12個;有床位20張,固定資產總值17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21名,其中執業醫師4人,執業助理醫師4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5人、執業(助理)醫師1.0人、註冊護士1.6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萬人次。10個村(居)村民均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8%以上。
2011年末,赤水鎮有學校體育場4個。每年定期舉辦的體育活動有中學生運動會。100%的村建設了籃球場,45%個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5%。
2011年末,赤水鎮有鎮綜合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9個,各類文化專業戶24戶。各類圖書室、農家書屋12個,藏書5.5萬餘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125人,有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文化行業從業人員10人,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舞龍、舞獅、迎燈。2011年末,數字電視用戶490戶,有線電視用戶180戶。實現數字廣播“村村響”。
2011年,赤水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戶,人數6人,支出12960元,與上年持平,月人均180元,跟上年持平;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54戶,人數341人,支出21.2萬元,比上年增長3.6%,月人均52元,比上年增長4.6%。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4人,撫恤事業費支出4.6萬元,跟上年持平。社會福利費88萬元;敬老院1家,床位4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41人。社區服務設施1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個。有慈善分會1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0.3萬元,有5人(次)困難群眾受益。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5100人,參保率98%。
給排水
2011年末,赤水鎮有自來水廠1座,年供水16萬立方米,鋪設D200排水管道1.8千米,鋪設分支管道4千米。所有行政村建成自來水管道。
供電
2011年末,赤水鎮有供電所、變電站各1個。
園林綠化
2011年末,赤水鎮有花壇28個,綠化面積1.1萬平方米。
赤水鎮境內有604縣道17千米,鄉道36千米,村道40千米,距漳平城區59千米。2011年末,鎮區客運站1個,日發客運汽車18班次,日均容量200餘人次。
赤水鎮
赤水鎮因鎮人民政府駐赤水村得名。
天台山國家森林公園
天台山森林公園總面積3950公頃,中心景區天台山風景區位於香寮村。景區自然植被和人文景觀保存完好,具有開發生態旅遊景區價值。景區內保存著大片原始森林,有珍稀植物1000多種。核心景區天台山是歷史文化名山,保存著大量名勝古迹。主要景點還有:大涵溪峽谷、嶺兜古樟樹林、穿雲洞摩崖石刻等瀏覽區。
王景弘,明代著名航海家、外交家。出生於赤水鎮香寮村,是一個百姓村、少數民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