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介麟

浦介麟

浦介麟,自1999年起擔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離子通道綜合研究室教研組成員,研究離子通道基因與疾病的關係。2003年4月通過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搏士導師資格答辯,同時被聘為阜外醫院心律失常診療中心副主任。

人物簡介


浦介麟,男,1957年5月生聯邦德國醫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律失常診治中心副主任。蘇州醫學院畢業后,進入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內科碩士畢業,專攻臨床電生理專業。所選研究方向為“室上性心動過速的電生理機制”和“抗心律失常藥物作用機理研究”,研究論文刊登在《中華心血管病雜誌》。

工作成績

1987年畢業后留院,繼續從事心電生理和冠心病介入治療方面的臨床和科研工作,在參與開展了國內最早期的室上速心內標測和冠心病PTCA。在國內有影響的期刊上發表了多篇論文。1990年受國家教委選派,赴攻讀心臟電生理學博士學位,深入研究心律失常發生機制和(、及心臟起搏治療),研究成果多次在歐、美學術大會發表。以德文撰寫的<室上速射頻消融成功指標>被評為優秀博士論文。與此同時努力深入基礎研究領域,採用膜片鉗技術完成了急性缺氧對人體心房肌鈉通道及人體血管內皮細胞鈣激活性鉀通道功能的影響兩個課題,闡明了急性缺氧引起心律失常和血管收縮的離子通道學機制。在美國和德國心臟病年會作了報告。
人物貢獻
1994-1998年前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做博士後期間,獨立承擔並完成了美國NIH系列研究題<鈉通道、鈣激活性氯通道在梗塞后心律失常發生中的作用及藥物治療>,<鈣通道、鈣運作(Ca2+handling)及鈉/鈣交換泵(Na/Caexchanger)在梗塞后心力衰竭時地再改建>,<心梗細胞鈣通道、鈣運作的藥物學調節>,以及<心房起搏引發持續性房顫時鈉、鈣通道的功能狀態>等重要課題,獲得了量有重要價的資料,有些部份尚屬首次發現,歷年在AHA大會報告成果並發表論文,其中兩篇以第一作者發表在CirculationResearch(影響因子9.2)。與Makielski教授合作,初步完成了<小鼠ATP敏感性鉀通道SUR2基因敲除(Knockout)及表型研究>課題,獲重要發現。比如變異型心絞痛(Printzmeta-likevasospasm)的發病機制可能與KATP通道的缺失有關。與此同時,參加對SCN5A基因型心律失常的離子通道結構與功能的研究。2002年1月回國工作后,在從事臨床心臟起搏與電生?工作的同時,籌建了基礎研究實驗室,在兩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已經開展骨髓幹細胞誘導分化治療心臟疾病模型和心臟離子通道基因異常與臨床心律失常的關係研究。2003年4月通過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博士導師資格答辯,同時被聘為阜外醫院心律失常診療中心副主任。

學術兼職

目前擔任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起搏與心電生理分會委員、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心電學技術分會委員、中西醫結合分會心血管病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絡病分會常務委員、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與起搏分會“無創電生理及基礎研究”專業學組副組長;《中華心血管病雜誌》、《中華心律失常學雜誌》、《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誌》等六個專業雜誌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