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公巴哈爾節
肖公巴哈爾節
每年三月二十一日,新疆塔吉克族迎來他們的傳統節日肖公巴哈爾節。“肖公巴哈爾”,塔吉克語的意思是“迎春”,肖公巴哈爾節是塔吉克族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也是一個與生產勞動結合最緊密的節日,是一個獨具風情與魅力的節日。
肖公巴哈爾節
肖公巴哈爾節,在每年夏曆春分這一天,一般在公曆的3月21日。
肖公巴哈爾節
這個節日為期三天,婦女不拜節,只是留在家裡招待客人。
帕米爾高原春季化凍比較晚,為了不誤農時,必須破冰引水。而破冰引水,決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因而,祖吾爾節,是在集體破冰引水中形成的。
肖公巴哈爾節
“肖公巴哈爾”,塔吉克語意思是“迎春”。肖公巴哈爾節,就是塔吉克族的春節。這是塔吉克族一年中
肖公巴哈爾節
肖公巴哈爾節
最隆重的節日,也是一個與生產勞動結合最緊密的節日,是一個獨具風情與魅力的節日。肖公巴哈節,在每年夏曆春分這一天,一般在公曆的3月21日。肖公巴哈爾節是一個節日套節日的春節,中間套有“祖吾爾節”、“鐵合木祖瓦提斯節” 。開始的肖公巴哈爾節,相當於一些民族的諾勞孜節,以歡慶為主。所不同的是,節日這天,全村人要推舉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做“肖公”,帶領男人們挨家挨戶地去拜節。每到一戶,肖公便代表眾人向主人恭喜祝福,主人在致謝中,拿出麵粉,灑在肖公和來客的肩上,表示同喜同福。然後,主人款待大家。這時,肖公親手將主人捧出的大饢掰成塊狀,祝福后,自己先吃一塊,然後,眾人進食。這個節日為期三天,婦女不拜節,只是留在家裡招待客人。而媳婦們在節日期間要帶上節日油饢,給父母拜年,相當於漢族的正月初二回娘家。緊接著,就要過祖吾爾節。“祖吾爾”,塔吉克語意為“引水”,祖吾爾節,就是“引水節”。因為帕米爾高原春季化凍比較晚,為了不誤農時,必須破冰引水。而破冰引水,決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因而,祖吾爾節,是在集體破冰引水中形成的。節日前,全村人要去河岸兩邊,往冰層上撒土,促使冰層融化。每家還要烤制三個大饢,一個留在家裡,兩個攜往工地。放在家裡的,是為勞動回家來不及做飯所備。節日這天,全村人在水官“穆拉甫”的帶領下,騎馬到引水點,參加修渠、破冰、引水勞動。已不再是水官“穆拉甫”帶領,而是公推一位有威望的人帶領。破冰引水后,人們共食帶來的節日烤饢,祈求風調雨順,莊稼豐收。孩子們則相互撩水嬉戲。接著,男人們躍上馬背,賽馬、刁羊,一片歡騰!引水過後,立即就要過鐵合木祖瓦提斯節。“鐵合木祖瓦提斯”,塔吉克語意為“播種”。因而,這個節實際上是播種前的一種慶賀活動。
肖公巴哈爾節
塔吉克族是公元前操伊朗語的諸部落和後來從帕米爾西部、南部遷至塔什庫爾干一帶的塔吉克人融合而成。主要分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少數散居在該縣以東的莎車、澤普、葉城、皮山等塔里木盆地西部邊緣地區。“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稱。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語言,普遍使用維吾爾文,信仰伊斯蘭教。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過著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以善騎著稱。刁羊、“掛波齊”(馬球)等馬上遊戲競技,都是塔吉克人最喜愛的群眾體育、娛樂活動。
肖公巴哈爾節
帕米爾春天的節日
高聳的雪峰,晶瑩的冰川,綿延不絕,互相連綴的山脈,這就是位於新疆西南部的帕米爾高原,這裡群山交錯,環境惡劣,卻因聞名世界的喜馬拉雅山脈、喀喇崑崙山脈等在此交匯而被稱為“世界屋脊”、“萬山之祖”。塔吉克族是生活在帕米爾高原慕士塔格峰下的一個古老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他們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肖公巴哈爾節”便是塔吉克人一年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3月19日—21日,我們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親身體驗了這一古老節日的豐富內容和絢麗色彩。
塔吉克族重禮節,熱情好客。對來訪的賓客或要求投宿的過路人,不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歡迎,竭誠款待。通常是要選一隻肥美的羊羔呈送到客人面前,若客人滿意,才牽出去宰殺、烹煮。用餐時,主人先敬客人一碗羊肉湯,再端上大盤的“手扒羊肉”。客人若先從盤中取一塊獻給忙碌的女主人,主人將更加高興。接著,主人要先將羊頭獻給席間最尊貴的客人,待客人割下一塊肉時,再把夾著羊尾油的羊肝分別獻給各位客人,以示敬重。之後,大家開始蘸鹽水吃肉。為增添席間的歡樂氣氛,青年人要競相比賽折羊骨,即用雙手握住油滑的羊腿骨輪流用力折。這是技巧和力氣的較量,折斷者受到大家熱烈地稱讚。
“肖公巴哈爾節”的塔吉克語意思是“迎春”,這個節日就是塔吉克族的春節,也是一個與生產勞動結合最緊密的節日。我們從當地老人口中得知,以前塔吉克人的祖先在草原上游牧時,將一年分為春、秋兩個季節,春季表示新生活的開始,在每次春季到來前都要隆重慶祝。後來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人們將春季晝夜平分的這一天(一般在公曆3月21日,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確定為“肖公巴哈爾節”。肖公巴哈爾節開始的前幾天,在塔什庫爾干縣的鄉村隨時都能感受到節日的氛圍。這裡的家家戶戶都在做著過節準備,牆頭和柴堆上曬著花花綠綠的被褥;走進哪家院子,都能聞到烤饢的清香;在清掃乾淨的房屋裡,老人們向牆上拋灑麵粉祈福。
肖公巴哈爾節是一個節日套節日的春節,中間套有“祖吾爾節”(引水節)、“鐵合木祖瓦提斯節”(播種節)。2006年,引水節和播種節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引水節和播種節都屬於農事節日,也是塔吉克人所獨有的傳統節日。因為帕米爾高原春季化凍比較晚,為了不誤農時,必須破冰引水。而破冰引水絕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引水節便是在集體破冰引水中形成的。引水節時,我們與提孜納甫鄉蘭桿村的人們一起到河岸觀看修渠、破冰、引水勞動。人們先往冰層上撒土,促使冰層融化。開渠引水前,還在渠邊宰了一隻羊做祭奠,讓羊的血順著渠水流下。
按照習慣,每家每戶都要烤制三個大饢,一個留在家裡,兩個攜往引水工地。在引水現場,我們看到了堆積在一起像小山一樣的大饢。在破冰引水后,那隻用來祭奠的羊被煮在一口特大的鍋里,人們在鷹笛、手鼓、來布甫等樂器的伴奏下,載歌載舞歡慶引水順利。等到羊肉煮熟后,大家圍坐在一起共食饢和肉,祈求風調雨順,莊稼豐收。
引水過後,立即就要過播種節,實際上也是塔吉克人在春天播種前的一種慶賀活動。在蘭桿村的播種儀式上,人們將飼料捏成“耕牛”和“犁具”狀,給牛角綁著紅布條的牛餵食,再將麵粉撒在牛的頭上。隨後趕牛翻地,由有經驗的老農象徵性地撒種,而人們則圍在跟前,將衣襟撩起,讓種子落進自己的懷裡。據說誰的衣襟落的種子最多,誰家的莊稼最豐收。
最有意思的是播種儀式之後的潑水活動。為了不被水潑到攝影器材,又能夠更直觀地拍攝到活動的過程,我們前來採風的一行人紛紛爬上牆頭,齊刷刷舉著相機對著一戶人家的門前。等村裡的人來這家拜節,共享一種將大麥碾碎與乾酪粒一起煮熟的“代力亞”飯時,主人已經安排了房頂和門前的好幾撥人做好洒水準備。客人出門時,水便從四面八方潑過來,有的人反應快躲閃及時被潑到的水少些,有的人卻被當頭幾瓢水潑得渾身濕淋淋,據說這樣的人只能退出拜節活動回家去了。
塔什庫爾干縣文體廣電局書記艾不力向我們介紹說,潑水活動的意思是表示“為你澆田,願你豐收”,這與一些民族潑水絕交之意截然不同。可以說,塔吉克族的春節,沒有傳說,沒有神話,更無宗教色彩,有的只是農業生產與相互激勵,這在各個民族的節日中,確實是獨具特色的。
塔吉克族有著“世界屋脊的居民”、“鷹的民族”、“太陽部族”之稱,民俗風情獨特,在高原春天的節日里,豐富、生動充滿民族特色的體育活動異彩奪目。有人說,這真像是一場高原上的“奧運會”。
因為特殊的生存環境,塔吉克族有許多和自己生活習慣密切相關的傳統體育競技活動。我們先後在塔什庫爾干鄉村陽光明媚的草灘、塵土飛揚的山谷和寬闊平坦的台地觀看了許多體育項目的競技。塔吉克人的體育賽事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與特色,與他們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比如騎馬叼羊、打馬球、騎馬拾物、搶羊骨頭、比腳力、以石擊靶、折羊骨等項目,都是屬於充滿樂趣的運動。
每一項活動開始,圍觀的群眾有用鷹笛、手鼓伴奏激勵的,有凝神觀看的,有不停評論的,更多的人則是隨著比賽的激烈起伏而喝彩或起鬨。人群中不時會傳來興高采烈的叫喊和沮喪失望的嘆息,好像每個人都是參賽者,每個人都在力爭著勝利。
在這些體育項目中,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在古絲綢之路瓦罕走廊的入口處,海拔4200多米的麻扎種羊場舉行的氂牛叼羊比賽。多年來,塔吉克族人與習慣生活在高寒空氣稀薄地區的氂牛在帕米爾高原上一起生存勞作。用這種最適應高原地帶生活的氂牛來進行叼羊比賽,不能不說是高原生活的必然選擇,自然也是最具塔吉克族特色的民俗活動。在我們的想像中,氂牛脾氣倔強,性情暴烈,但看到20多名塔吉克族騎士在氂牛背上進行叼羊較量,不得不佩服他們的膽量。
在激烈的比賽中,騎士們有的將鞭子銜在嘴裡左衝右突,有人咬緊牙關用力撕扯搶奪,有的在搶到羊后騎著氂牛狂奔,有的則緊追不捨。隨著騎手們的爭奪,賽場時時發生變化,有時遠得令圍觀者眺望,有時近得又讓人慌亂躲閃,有時甚至會差一點就被氂牛撞倒。
如此扣人心弦的騎氂牛比賽,在這樣近距離的觀望中,我們都看清了這些脾氣犟烈難馴的氂牛是怎樣在爭鬥中毫不示弱,或者說當它們拼盡全力,氣喘吁吁、大汗淋漓地相互衝撞,其實已經與主人融為了一體,它們的信念中一定也有勝利的願望。這種高原上的樂趣與默契著實令人難忘。
清代以前,塔吉克族社會經濟的發展較綬慢。17世紀末,統治色勒庫爾的嵌族、頭人強迫塔吉克族人民繳納賦稅,服無償勞役,宗教勢力與封建勢力合為一體,剝削甚重。由於缺乏鐵器,長期使用帕米爾特有的野羊犄角犁地,生產水平低下。直至清初色勒庫爾地區與u符什、葉爾羌等的商品交換逐漸展開后,糧食、棉布、鐵器才輸入塔吉克地區。在漢族、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人民的幫助下,塔吉克族在耕作方法,興修水利,畜產品加工,繁殖氂牛、大尾羊等技術方面,才有了比較快的提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聚居在蒲犁的塔吉克族,畜牧業佔主要地位,過著半游牧半定居生活,春播以後上山放牧,秋季回村收穫過冬。當時的塔吉克牧區基本上處於封建社會發展階段,牲畜大量集中在少數牧主和富裕戶手中,牧主雇傭牧工進行剝削,一部分牧主和富裕牧戶把牲畜交給貧苦牧民代牧,進行封建的分成制剝削。分佈在莎車等縣農村的塔吉克族居民定居務農。土地集中在少數地主手中,澤普縣一戶塔吉克族地主佔地多達4500畝。在這一地區“伙種”是主要剝削形式,地主將土地撥給“鄰居農民”耕種,收穫時先由地主扣除種子和耕牛等費用,然後雙方對分。田賦歸農民負擔,同時農民還必須以60%左右的勞動日到地主直接經營的土地上服勞役,他們的家屬也要為地主無償從事各種家務勞動。
1949年塔吉克族地區獲得和平解放。1954年成立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同年,在南疆成立了莎車縣札熱甫夏提塔吉克民族鄉。農牧區在1958年春基本上完成合作化。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塔吉克族地區的經濟文化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援,獲得迅速發展。畜牧業生產成倍增長。農業生產由於擴大播種面積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總產量大幅度增加。工業從無到有,創建了許多小型工廠企業。新建的水力發電站,照亮了山城塔什庫爾干。帕米爾高原千山萬壑,過去交通非常不便,1957年國家投資興修自喀什一塔什庫爾乾的公路。已實現鄉鄉通郵路。過去,古老的塔什庫爾干城堡僅有很少一些小土屋,現在帕米爾高原上興建了機關、學校、醫院、商店、銀行、郵局、俱樂部等,以及成片的宿舍區。1949年以前·塔吉克族89%是文盲,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已基本上普及了小學教育,並建立了中學多所,不少塔吉克族青年到喀什、烏魯木齊和北京等地升入高等院校和中等專業學校深造。過去塔吉克族中沒有任何醫藥設施和醫生,疾病蔓延,人口銳減;縣有醫院,各鄉有常駐醫生,各村有保健站,並經常有巡迴醫療隊深入牧場、山村為牧民防治疾病。塔吉克族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改善。
塔吉克族的文學藝術豐富多彩,源遠流長。過去,沒有文字,靠口頭傳送。著名的詩歌《雄鷹》、《白鷹》、《聰明的寶石》、《各式各樣的》和《利可司爾水鳥》,總稱“瑪卡木”,是詩歌的代表作。傳說《慕土塔格山》和《大同人的祖先》生動感人。塔吉克族能歌善舞,音樂有彈唱曲、歌舞曲、叼羊曲、哀悼曲、情歌和宗教歌曲等。特有的樂器為納依(鷹翅骨制的短笛)、巴朗孜闊木(彈撥的七弦琴)和熱瓦甫(彈撥的六弦琴)。舞蹈大都為雙人舞,以模擬雄鷹翱翔為特色。塔吉克族還有獨特的戲劇藝術,分歌舞劇和話劇兩種。語言生動幽默,動作滑稽,寓意深刻。歌舞劇《老少夫妻》一劇很有名。其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高。塔吉克的工藝美術有刺繡、編織和補花等。
新疆少數民族節慶文化是新疆各民族先民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為適應生產和生活需要而集體創造、傳承和享用的社會生活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民族文化的載體。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新疆本土民間的傳統節慶文化受到一定的衝擊,如不儘快對其加以保護,新疆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民間節慶文化將會面臨破壞、失真、失傳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