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瓠洞
盤瓠洞
盤瓠洞是古時五溪南蠻始祖久居的洞穴,洞中有洞,洞內有景,現在是我國寶貴的文化地質遺產。
盤瓠為五溪南蠻始祖,曾因久居古洞而得名。此洞地處沅陵縣丑溪口鄉荔溪口峽谷,洞分三層,上層洞長30米,寬15米,高5米;中層洞長80米,寬25米,高10米。洞內有造形各異的鐘乳石和石床、石器、石臼與宋代瓷器以及下頜骨等。據考古學家初步判斷,早在數千年前就有人群居過。下洞尚未探明。盤瓠洞的特點是洞中有洞,洞內有景,有陰河流淌,有早期人類群居遺跡,歷史悠久。洞外峽谷達5公里,有3塊景區,28大景點。谷內三個民族混居,為一天然居住群落,民風古樸。溪流清澈,風景秀麗。境內有飛狐、猴面鷹、娃娃魚、蘭花、杜鵑花、櫻桃花等多種珍稀動植物,有閣、廟、塔、亭遺址;有翠竹、怪石、奇峰、懸棺等,具有很大的開發價值。此洞與黔中郡相鄰,距“319”國道6公里,沅陵縣城15公里。
盤瓠洞,盤瓠文化的像征,從縣城白沙向浦市方向驅車三四公里就到了盤瓠洞口處,不過你還要爬一下山。洞里主要的景觀有辛女床、辛女梳妝鏡等。
盤瓠是南方多民族(“南蠻”)信奉的先祖。有關盤瓠的記載早見於東漢應劭《風俗通義》一書中。應劭在書中寫道:“高辛之犬盤瓠。……高辛以少女委之,封盤瓠氏。”這只是對盤瓠事迹的簡要記載。至於盤瓠的產生在史書中很難尋見,僅在元代周致中的《異域志》中寫道:“帝嚳高辛氏宮中,老婦耳內有聹耳,掏出如繭,以瓠盛之,以盤復之,有傾化為五色之犬,故名瓠犬。”可見盤瓠有神犬之尊。其實,盤瓠是一種民族潛意識產物,是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共同崇拜的先祖。瑤族的《盤王大歌》,苗族的《古老話》等都涉及到盤瓠;苗、瑤、畲、仡佬等族都信奉盤瓠。盤瓠在民族間表現在文化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個性,成為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湘西南部的廣大苗區至今仍信奉盤瓠,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盤瓠文化並以豐厚的文化積澱存於苗族民間,形成豐富的苗族文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