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馥蘭馨

成語

桂馥蘭馨,漢語成語,意思是形容氣味芬芳。出自郭沫若《<孔雀膽>的故事》。該成語最早出現在民國時期的結婚證裡面。

成語出處


郭沫若《<孔雀膽>的故事》:“還作了兩首詩留別。其一云:……鳥飛兔走頻來往,桂馥蘭馨豈暫移?”

詳細介紹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桂花終年枝葉繁茂,而蘭花更是幽香而不露,秀麗而不嬌,清雅高潔,香氣濃郁,以其獨有的花香受到人們的青睞,深受歷代聞人墨客的喜愛,古人評桂花為“濃、清、久、遠”俱全,清可滌塵,濃能透遠,推之為上品,因而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大批詠桂佳作。特別是他們對事物的細微觀察和獨到見解,給人一種詩畫相映、美麗高潔的享受。比如李賀的“聯翩桂花墜秋月”,虞儔的“桂子飄香月中聞”,李嶠的“枝生無限月香”,宋之問的“桂子月中落”,白居易的“山寺月中尋桂子”,李商隱的“昨夜西池涼露滿,桂花吹斷月中香”,楊萬里的“不是人間種,移從月里來”等等,詩人把月和桂的形態、神態、儀態和情緒刻畫得活靈活現,默頌著這樣的詩句,好像身臨其境,忘卻外面嘈雜的世界。在眾多的香花中,桂花的香氣為人們喜愛。因為一般香花,其香或清或濃,而桂花香氣則清、濃兼具,濃郁超凡,香氣中還帶有一絲甜意,令人久聞不厭。歷代詠桂詩中,以宋代洪适的詩對桂花的評價最高:“誰定花王定等差,清芬端合佩金犀……只道幽香聞數里,絕知芳譽豆千鄉。”
蘭花是一種以香著稱的花卉,具高潔、清雅的特點。古今名人對它品價極高,被喻為花中君子。在古代文人中常把詩文之美喻為“蘭章”,把友誼之真喻為“蘭交”,把良友喻為“蘭客”。孔子十分喜歡蘭花,由於他特別重視個人思想品質的修養,在蘭花身上寄託了深切的感情,在三國魏人王肅所收集編纂的《孔子家語》一書中,記載了孔子頌蘭的一段佳話。孔子曰:‘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曰:‘何謂也?’子曰:‘商也好與賢己者處,賜也好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其父;得出結倫“君子必慎其所處”。從此“芝蘭之室”就成為良好環境的代名詞,成為一個頌蘭美蘭的成語。
屈原對蘭寄以無限的希望:“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整吾將刈。”他以蘭為友,將蘭作為知音:“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他將蘭作為佩物,表示自已潔身自好的情操:“扈江離與薜芷佇,紉秋蘭以為佩。”他又擔心蘭在秋風寒露中枯萎而從俗,變節而不芳:“時繽紛以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莆化而為茅。”以上僅是《離騷》中所舉到的幾個蘭的例子,可見屈原是何等愛蘭、頌蘭,寄情於蘭,托蘭以諷,蘭在這裡不是簡單的比喻或觸物起興,而是一種象徵,一種寄寓,一種精神與品格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