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蠻

古代南方少數民族

湖南新化,古為“梅山蠻”所居之地,漢代時屬益陽、昭陵二縣邊界的地帶。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湖南轉運副使范子奇奏請朝廷,對“梅山蠻”“宜臣屬而郡縣之”。

相關歷史


湖南新化,古為“梅山蠻”所居之地,漢代時屬益陽、昭陵二縣邊界的地帶。那時,這一帶多深山密林、幽谷深澗和山洞,幾乎與外界隔絕。相傳,這裡的居民乃盤瓠(即盤古氏,“盤古”為“盤瓠”的轉音)的後裔。歷代史籍對其稱謂不盡相同,春秋戰國時稱“荊蠻”,漢代稱“長沙蠻”,隋代稱“莫徭”,唐代稱為“梅山蠻”。
“梅山蠻”分為十峒,為首者稱為“左甲首領”、“右甲首領”,或“峒主”、“峒長”等。峒民有扶、蘇、向、蘭、青、趙、卜等姓,還有為逃避戰禍遷入梅山定居的外姓,如陳、鄒、劉、羅等。
“梅山蠻”長期居住山林,勇猛頑強。他們不害怕猛獸的兇狠,也不懼怕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北宋以前的歷代統治者都想用武力征服他們,但都沒能成功。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北宋太宗在平定南唐之後,派兵進攻梅山,俘斬峒民數千,激起峒民的反抗。次年,梅山峒民在左甲首領扶漢陽率領下,攻打北宋邊界。宋太宗令客省使翟守素調潭州兵鎮壓,俘斬峒民2萬,仍未使“梅山蠻”屈服。
宋仁宗開始改變對“梅山蠻”的政策,慶曆七年(1047年),潭州知州劉元瑜派人入梅山,招撫峒民四百餘人。公元1063年,益陽知縣張頡向朝廷建議開拓經營梅山,取消不準峒民耕種與益陽接界之地的禁約。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湖南轉運副使范子奇奏請朝廷,對“梅山蠻”“宜臣屬而郡縣之”。蔡煜繼為湖南轉運副使后,又奏請朝廷,主張對“梅山蠻”“使為士民,口授其田,略為貸助,使業其生,建邑置吏,使知有政”。宋神宗採納臣下的意見,決定對“梅山蠻“實行懷柔政策,派專使進山言和。
熙寧五年(1072年),潭州知州潘夙、湖南轉運副使蔡煜等受命和平解決梅山問題。他們又委託武岡縣尹郭祥正等,分別與梅山各峒首領磋商,終於取得大部分首領的默許。這年11月(公曆1073年1月9日),梅山正式歸附北宋中央王朝。北宋在梅山建築二邑,上梅山築一邑,命名“新化”,取“王化之新地”之意;下梅山築一邑,命名“安化”,取“人安德化”之意。
新化建縣后,在宋代隸屬邵陽郡,元代屬寶慶府,明清屬寶慶府。
《宋史·梅山蠻傳》記載:“上下梅山峒蠻,地其千里,東接潭(潭州,今長沙),南接邵(邵州,今邵陽),其西則辰(辰州,今沅陵),其北則鼎(鼎州,今常德),而梅山居其中”即以今天的新化、安化為中心的洞庭湖以南、南嶺山脈以北、湘水沅水之間成西南——東北走向的資水流域——雪峰山區。土地面積將近5萬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