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呼舒鎮

巴彥呼舒鎮

巴彥呼舒鎮,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位於科爾沁右翼中旗中部,東與代欽塔拉蘇木接壤,南與高力板鎮和義和塔拉林場相連,西與通遼市扎魯特旗前進蘇木、烏努格其牧場毗鄰,北與代欽塔拉蘇木接壤。巴彥呼舒鎮區域面積1039.62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有75262人。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巴彥呼舒鎮一帶屬代欽塔拉努圖克之巴彥查干嘎查;1958年,建立巴彥查干大隊;1962年,科爾沁右翼中旗人民委員會遷到巴彥呼舒建鎮;2001年3月,布敦化蘇木劃歸巴彥呼舒鎮;2004年,西日嘎蘇木劃歸巴彥呼舒鎮。截至2020年6月,巴彥呼舒鎮下轄13個居委會、22個嘎查、5個生活區。

2017年,巴彥呼舒鎮企業個數共355個,企業從業人數1895人,其中工業企業64個,規模以上29個;2018年,巴彥呼舒鎮工業企業個數共47個,規模以上11個,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0個。

歷史沿革


巴彥呼舒歷史悠久,俗稱大廟、黑大廟。從清崇德元年(1636年)建旗到光緒十六年(1890年),這裡一直是札薩克和碩圖什業圖親王駐地。四世班禪羅桑卻吉堅贊的親傳弟子乃濟陀音,赴東蒙古地區傳播喇嘛教時,最先到達的就是圖什業圖汗駐地巴彥呼舒。後來,哲里木盟十旗王公尊奉乃濟陀音為科爾沁部十旗“博克達葛根”,並在巴彥呼舒修建了供其坐床誦經的遐福寺(蒙古語稱“黑帝蘇莫”,又作“黑帝廟”,意為佛寺)。在清朝統治的近300年間,巴彥呼舒一直是科爾沁右翼中旗(原圖什業圖旗)的政治、文化、宗教中心。
1962年這裡開始建鎮,巴彥呼舒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特別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沐浴著黨的民族政策的春風,這個歷經風雨滄桑的草原小鎮煥發出勃勃生機,日益發展成為全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近些年來,全鎮大力實施生態立鎮、農業穩鎮、工業富鎮、開放強鎮、科教興鎮五大戰略,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屬代欽塔拉努圖克之巴彥查干嘎查。
1958年,建立巴彥查干大隊。
1962年,科爾沁右翼中旗人民委員會遷到巴彥呼舒建鎮。
2001年3月,布敦化蘇木劃歸巴彥呼舒鎮。
2004年,西日嘎蘇木劃歸巴彥呼舒鎮。

經濟發展


綜述

2011年,巴彥呼舒鎮農牧民人均純收入3580元。
2017年,巴彥呼舒鎮企業個數共355個,企業從業人數1895人,其中工業企業64個,規模以上29個;2018年,巴彥呼舒鎮工業企業個數共47個,規模以上11個,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0個。

農業

巴彥呼舒鎮耕地面積27萬畝;可利用草地面積51.17萬畝,林地面積23.63萬畝;糧食作物以玉米、高粱為主;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
2011年,巴彥呼舒鎮生產糧食9.98萬噸;生豬飼養量5.31萬頭,牛飼養量2.54萬頭,羊飼養量20.81萬隻;畜牧業總產值3.2億元。截至2011年末,巴彥呼舒鎮累計造林6300畝。

基礎設施

如今的巴彥呼舒鎮基礎設施完備,交通便利。通霍(通遼—霍林河)鐵路省際通道橫貫東西,111國道縱穿南北,形成了以巴彥呼舒鎮城區為中心的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鐵路公路交通運輸網,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這裡郵電通訊設施先進,以光纜數字微波和衛星通訊系統為主要手段的立體化通訊網路已經形成,程式控制電話、移動通信覆蓋全鎮。這裡電力能源充足,有東北電力公司在鎮內建設的變電站一座,220千伏輸電線路穿鎮而過。居民小區、商業區全部實現集中供熱,自來水實現街街通。文化廣播電視設施齊全,全鎮現有專業文藝團體、文化館、圖書館、文化站各1個,文化室18個,中波發射台和調頻轉播台各1處,村村可收看有線電視。科技和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全鎮現有普通中小學12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鎮區內學校校舍基本實現樓房化,啟動了遠程多媒體教學。作為在全盟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鄉鎮,巴彥呼舒鎮始終堅持民族教育優先重點發展的方針,在經費投入、師資培訓、辦學條件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使民族教育得到迅猛發展。三語(蒙語、漢語、英語)加電腦的教學模式已經普遍應用,素質教育進一步實施,民族文化、民族藝術得到大力弘揚。全鎮現有衛生保健機構10個,醫療保險定點機構2處。醫療單位設備先進、完備,可以診治一些疑難雜症和進行大型手術。

產業發展

依託資源求發展,開放開發促提高。如今的一個以城鎮工業、鄉鎮企業、個體工商業、城郊農牧業為重點產業的中心城鎮正在逐漸崛起。鄂爾多斯東興制酒廠、興華服裝集團、金科水泥廠、科興產業化有限責任公司等骨幹企業,發展勢頭強勁;地毯、塑鋼、鋁合金、鑄造、食品加工等百餘家規模較大的鄉鎮企業,生機勃勃;依託優惠的政策、優質的服務,個體私營經濟異軍突起,如雨後春筍般發展壯大,已遍及餐飲、娛樂、加工、修理、運輸等諸多領域;充分發揮地緣優勢,大力調整種植業結構,積極推進產業化進程,“菜籃子工程”不斷發展壯大,使巴彥呼舒鎮的肉乳禽蛋和蔬菜的自給率大大提高,老百姓的餐桌上較之從前大為豐富了。

生態建設

近些年來,巴彥呼舒鎮大打生態建設戰役,積極實施退耕還林還草、“三北”四期防護林建設和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大工程,在巴彥呼舒鎮四周築起了一道道綠色的屏障。
巴彥呼舒鎮
巴彥呼舒鎮

小城鎮建設

隨著生態環境的大為改觀,巴彥呼舒鎮的小城鎮建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河北區“三街六路”的建設與開發,布局合理,分工明確,功能完善。位於鎮東郊的圖什業圖賽馬場,總佔地面積50萬平方米,集餐飲、住宿、旅遊、購物、娛樂為一體,是當地的標誌性建築群落。它的建築風格充分體現了民族傳統與現代時尚的完美統一,成為東北地區最為豪華的賽馬場。賽馬場東側的蒙古風情旅遊村,由52個浩特蒙古包組成。居中是號稱“興安第一包”的圖什業圖浩特,仿造哲里木盟十旗會盟時的樣式,設有圖什業圖、杜爾伯特扎賚特、郭爾羅斯等10個貴賓廳,遊人在品嘗風味獨特的民族佳肴的同時,還可感受悠遠神奇的科爾沁歷史文化氣息。

旅遊資源

巴彥呼舒鎮周圍的旅遊景區環境優美,獨特而神奇。西有蒙格罕山,東鄰科爾沁國家級濕地珍禽自然保護區,鎮北郊是翰嘎利水庫生態旅遊區。寬敞的街路、簇簇的鮮花、成片的綠蔭,還有那極具人氣的圖什業圖廣場和獨具特色的科爾沁文化一條街,讓巴彥呼舒鎮這個曾經遭受洪水“重創”的小城呈現出了勃勃生機!

財政收入

2007年,全鎮財政收入實現466萬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7687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483元。同年,巴彥呼舒鎮由6星級文明城鎮晉陞為7星級文明城鎮。如今的巴彥呼舒鎮正向著“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大踏步地邁進。

參與活動

2007年巴彥呼舒鎮還參加了“內蒙古十大魅力名鎮”的評選活動。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巴彥呼舒鎮轄圖什業圖、伊和蘇莫、罕烏拉、霍林郭勒、滿都拉、呼格吉勒、呼和、前德門、鐵路、布敦化、賽罕11個居民委員會,草高吐、王魯、莫力哈達、浩特化、西日道木、義和塔拉、海龍屯、哈日道卜、窯艾里、敖尼斯台、查順化、西布敦化、東布頓化、十三馬架子、西日嘎、巴彥溫都熱、查干敖瑞、烏松、杜錫恩格熱、嘎旦扎拉嘎、杜日本格熱、罕烏拉22個嘎查村民委員會。
截至2020年6月,巴彥呼舒鎮下轄13個居委會、22個嘎查、5個生活區,鎮人民政府駐巴彥呼舒巴彥呼舒大街。
2020年6月,巴彥呼舒鎮區劃詳情
圖什業圖居民委員會伊和蘇莫居民委員會罕烏拉居民委員會巴彥居民委員會霍林郭勒居民委員會
滿都拉居民委員會呼格吉勒居民委員會呼和居民委員會前德門居民委員會鐵路居民委員會
布敦化居民委員會賽罕居民委員會都蘭居民委員會莫勒黑哈達嘎查窯艾勒嘎查
王魯嘎查敖尼斯台嘎查浩特化嘎查察爾森化嘎查西日道卜嘎查
伊和塔拉嘎查十三馬架子嘎查哈日道卜嘎查草高圖嘎查海龍嘎查
准布敦化嘎查巴仁布敦化嘎查西日嘎嘎查杜錫恩格熱嘎查烏遜嘎查
杜日本格熱嘎查嘎旦扎拉嘎嘎查巴彥溫都熱嘎查查干敖瑞嘎查罕烏拉嘎查
紅星林場生活區義和塔拉林場生活區草籽繁殖場生活區良種繁殖場生活區翰嘎利水庫生活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巴彥呼舒鎮位於科爾沁右翼中旗中部,東與代欽塔拉蘇木接壤,南與高力板鎮和義和塔拉林場相連,西與通遼市扎魯特旗前進蘇木、烏努格其牧場毗鄰,北與代欽塔拉蘇木接壤。巴彥呼舒鎮轄區東西最大距離50千米,南北最大距離40千米,區域面積1039.6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巴彥呼舒鎮地處大興安嶺南麓邊緣科爾沁草原腹地,霍林河中下游,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西部、北部多山,東部為丘陵,中部和南部是沖積平原,海拔250—300米。

氣候

巴彥呼舒鎮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冬季乾燥寒冷,夏季酷熱少雨,太陽輻射強,日照豐富;多年平均氣溫5.8℃,極端最高氣溫40.5℃,極端最低氣溫-30.9℃;無霜期年平均151天,太陽年總輻射125.85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7—8月。

自然資源


巴彥呼舒鎮境內已探明的地下礦藏有土鹼、石灰石、制磚土、青石、銅等;境內有桔梗、黃芩、赤芍、防風等10餘種野生藥材;有狐狸、山兔、野雞、鵪鶉等20餘種野生動物;有榆樹、山杏等天然林木和松樹、楊樹、果樹等人工樹種。

人口


2011年末,巴彥呼舒鎮轄區人口7.46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8萬人,城鎮化率77.7%,另有流動人口2719人。總人口中,男性37352人,佔50.07%;女性37247人,佔49.93%。總人口中,以蒙古族為主,達6.49萬人,佔87%;有漢、滿、回、朝鮮、達斡爾等10餘個民族,共9700人,佔13%。2011年,人口出生率5.47‰,人口死亡率2.04‰,人口自然增長率3.43‰。
截至2017年末,巴彥呼舒鎮常住人口有96587人。
截至2018年末,巴彥呼舒鎮戶籍人口有75262人。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2011年末,巴彥呼舒鎮有文化站1個,公共圖書室23個,建築面積420平方米,藏書2.42萬冊;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烏力格爾、好來寶、秧歌等。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巴彥呼舒鎮有幼兒園4所,在園幼兒560人,專任教師129人;小學8所,在校生6490人,專任教師573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5所,在校生5302人,專任教師479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4177人,專任教師304人;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生351人。
2011年,巴彥呼舒鎮教育經費達25237萬元,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25237萬元,預算內教育事業費16769萬元。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巴彥呼舒鎮有衛生院2個;病床18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0.24張,固定資產總值136.9萬元;專業衛生人員24人,其中執業醫師7人,執業助理醫師10人,註冊護士2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0.31人、執業(助理)醫師0.22人、註冊護士0.03人。
2011年,巴彥呼舒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0.95萬人次,住院手術26台次,出院病人148人次;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5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4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88萬人,參合率96%;孕產婦死亡率23/1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2.3‰、1.84‰、1.55‰。

體育事業

2011年末,巴彥呼舒鎮有體育場地8處,體育社團4個,社會體育指導員15人;每年定期舉辦的體育活動有中青年乒乓球賽、老年門球賽。

廣播電視

1995年9月,巴彥呼舒鎮開通有線電視;2011年末,巴彥呼舒鎮嘎查級安裝新型電視地面接收器1256台,有線電視用戶1.69萬戶,其中數字電視用戶0.2萬戶,電視綜合覆蓋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巴彥呼舒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762戶,人數4180人,支出1429.6萬元,比上年增長6.1%,月人均285元,比上年增長12%;城市醫療救助336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4080人次,共支出24萬元,比上年增長3.2%。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846戶,人數1678人,支出261.8萬元,比上年增長2.1%,月人均130元,比上年增長3%;農村五保集中供養43人,支出34.84萬元,比上年增長3.5%;農村五保分散供養49人,支出10.76萬元,比上年增長6.5%;農村醫療救助108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200人次,共支出7.2萬元,比上年增長5%;農村臨時救濟233人次,支出27萬元,比上年增長170%。自然災害受災人口14067人,緊急轉移安置52人,農作物受災面積9萬畝,倒塌房屋30間,直接經濟損失3450萬元,救災支出43.3萬元,比上年增長9.8%。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65人,撫恤事業費支出77.98萬元。新增就業人員126人,有1833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1%,全年共幫助173戶零就業家庭實現每戶至少一人就業,組織41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從事“三支一扶”的工作。

基礎設施

2011年末,巴彥呼舒鎮有郵政網點3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604米,投遞點34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中國國內函件2.7萬件,中國國內匯票業務完成1.2萬筆,中國國內異地特快專遞信件完成1.31萬件,征訂報紙1.11萬份、期刊500冊,業務收入27萬元。

交通運輸


巴彥呼舒鎮境內有通遼至霍林郭勒鐵路線、阿榮旗至巴彥查干省際大通道、111國道通過;通遼至霍林郭勒鐵路線境內長39.5千米,設巴彥呼舒車站;省際大通道境內長52千米,雙向4車道;111國道境內長26.88千米;日均發送20輛客車,年客運量141.6萬人次,年貨運量297.6萬噸。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巴彥呼舒鎮因佛教聖地巴彥呼舒黑帝廟(俗稱大廟)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