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奭

孫奭

孫奭(shì,962年—1033年),字宗古。博州博平(今山東茌平博平鎮) ,后徙居須城(今山東東平)。北宋經學家、教育家。他自幼讀經書,篤學成才,九經及第,宋太宗時入國子監為直講。真宗時,為諸王侍讀,累官至龍圖閣待制。仁宗即位,他以名儒被召為翰林侍講學士,判國子監,后遷兵部侍郎、龍圖閣學士、禮部尚書。晚年以太子少傅致仕,卒於家。他以經學成名,一生堅守儒家之道。著有《經典徽言》及《五經節解》、《樂記圖》、《五服制度》等,他同時也是十三經註疏中《孟子註疏》中“疏”的完成者。

人物生平


孫奭是博州博平(今山東茌平博平鎮)人,后徙居須城(今山東東平)。
孫奭從小就和家鄉的少年朋友拜同郡學者王徹為老師,學習鑽研五經。他聰明好學,學業成績特別好。老師王徹故去后,原來跟隨王徹求學的數百名學生也都拜他為師,求教他解答疑難。他對同學們提出的各種問題都給予詳細滿意的回答。由於社會的信任和支持,在他年紀長成后,便在家鄉開辦起私學,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他參加了朝廷舉行的科舉考試,以“九經”及第,獲授莒縣主簿。后又升為大理評事、國子監直講。當時,宋太宗還親自到國子監聽他講《書經》,並對孫奭的講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和嘉獎。
真宗時,升任太常禮院,國子監司農寺。后又升工部郎中、龍圖閣待制。孫奭為人正直,不阿諛奉承,取悅於人。大中祥符初,有人稱:在左丞天門得天書。真宗想親自去迎天書,問宰相王旦,王旦說:“天貺符命,實盛德之應。”問孫奭,孫奭說:“臣愚所聞天何言哉,豈有書也!”帝不聽,迎天書,布告天下。這年,天書又降泰山,真宗要親受符命,去泰山封禪。左諫議大夫參加政事王欽若、樞密直學士丁謂,右諫議大夫龍圖閣直學士杜鎬等人左右符合。
大中祥符四年,真宗輕信人言,發起“祀汾陰”活動。這時天大旱,京師附近郡縣糧食昂貴,孫奭上書進諫,指出:現在國家土木工程累年不息,水旱災害使民日不聊生。皇帝不顧社稷安危,勞民傷財,執意要遠離京師,祭禮汾陰,只不過是效漢武帝、唐明皇巡幸名地,刻石頌功,揚名後世,圖個虛名而已。真宗不聽,孫奭以父親年老為由請求歸田,以示抗爭。真宗不準,使知密州,兩年後,任左諫大夫。
天禧中,朱能獻乾佑天書,孫奭不顧個人安危,再次上書進諫:朱能是一個奸險小人,陛下竟崇信他的話,“屈至尊以迎拜”,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無不為此而痛心疾首。漢代有個文成將軍,他先將書讓牛吞進腹中。然後就說牛腹中有奇書,殺牛果然有書,大家信以為真,獨天子不信,他認出書是文成將軍的手跡。於是殺文成將軍,以正流言。今朱能的所作所為和文成將軍一模一樣。後來,真宗讓吏部尚書向敏中向大臣徵求對時政的看法,奭以納諫、恕直、輕徭、薄斂四事上疏。帝多採納。施行之。
仁宗即位,召為翰林侍讀學士。每講到歷史上亂政亡國之君臣時,孫奭都反覆諷喻規勸。仁宗有時心不在書上,孫奭就停止講讀,恭敬地等候著,皇帝回過神兒來就表示歉意。孫奭書《無逸圖》獻給皇帝,皇帝放在講讀閣,牢記臣的規勸。仁宗朝,先後任兵部侍郎、龍圖閣學士、工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職,最後,以太子太傅致仕。
明道二年(1033年),孫奭去世,享年七十二歲。仁宗聞訊后,感傷許久,為其輟朝一日,追贈左僕射,謚號“宣”。

主要成就


孫奭在世70多年,在朝廷和地方中作官達40年左右,先後經歷了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但他一生所從事的主要事業是教育工作。在還沒有走入仕途前,即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當他以《九經》及第,被任命為莒縣主簿后,還沒有上任,他就向宋太宗遞上報告,要求到國子監作教師。於是他被委任為國子監直講。宋真宗時,他又被派任皇族中各王府的教師,同時兼任國子監的工作。宋仁宗時,孫奭又被委任為宮廷教師,直到他臨去世的前一年,還在宮廷里孜孜不倦地講學。
孫奭在講述經義時,總是把經典歷史同當時治國安民的實際結合起來。諫喻各級統治者,以前代的“亂君亡國”為鑒戒,體恤人民的疾苦,以鞏固宋王朝的統治。大中祥符初年(1008年),真宗將迎“天書”,孫奭直言上諫,“我只聽孔子說過‘天何言哉’,豈有書也!”明確反對天有意志之說。對真宗的到處拜山祀神,他也是每每切諫。孫奭給仁宗講課時,“每講論至前世亂君亡國”時,總是“反覆規諷”。因為他長期擔任教學工作,朝廷中央和地方政府中的不少官員都是他的學生,所以孫奭成為當時很有影響的教育家。

個人著作


孫奭一生著作眾多,為儒林所敬慕。他選錄了《五經》蒐集中的“切於治道”的治政之言,輯成《經典徽言》50卷,另撰《崇祀錄》、《樂記圖》、《五經節解》、《五服制度》等。參與校定《莊子》、《爾雅》釋文,考正《尚書》、《論語》、《孝經》、《爾雅》謬誤及律音義,編修《真宗實錄》。同時也是十三經註疏之《孟子註疏》(趙岐注、孫奭疏)中“疏”的完成者。

人物評價


宋祁:①時惟樂安孫公奭,皤顛魁壘,授道帷幄。辰告日躋,淵靜揚休。出入十年,厥猷茂焉。②孫宣公奭,當世大儒,亦從曰數(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