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台山市斗山鎮

廣東省江門市台山市轄鎮

斗山鎮位於廣東省台山市東南部,在廣東省批准設立的廣海灣工業園區內,是廣東省批准成為首批中心鎮之一,又是鰻魚專業鎮。斗山鎮有18個村委會和一個居委會,156條自然村,總面積121.25平方公里,斗山鎮旅居世界91個國家和地區的斗山籍華僑鄉親有8萬多人,素有“中國第一僑鄉”、“內外兩個斗山”及“魚米之鄉”之稱。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斗山鎮人口數為39358人。

地理環境


區位優勢
斗山鎮毗鄰港澳,距澳門48海里,離香港87海里。斗山鎮憑藉改革開放的春風和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土地資源優勢,人傑地靈,不斷加快建設步伐,基礎設施建設越來越完善,強勁的后發優勢日漸凸現。台山市高銅公路,新台高速公路,西部沿海高速公路交匯於境內,距正在興建的魚塘港1萬噸級深水碼頭20公里,距台山市區24公里,12分鐘可達市區,100分鐘可達廣州,20分鐘達魚塘港,60分鐘達珠海,120分鐘達深圳,交通十分便利。

人口數量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斗山鎮人口數為39358人。

經濟


廣東省台山市斗山鎮
廣東省台山市斗山鎮
斗山鎮又是台山市東南工業重鎮,斗山鎮創抓機遇,增創發展新優勢,以大交通,大能源,大港口為商機利用充足土地資源,配合各項投資優惠政策。2006年11月國家批准台山市成為中國南方電網第一個直購電試點地區,低廉電價和穩定電力供應,是一處不可多得的投資寶地。每年招商引資總額為外資5000萬美金,內資1億多元,斗山鎮現有企業800多家,主要有制衣、織布、陶瓷、化工、五金電器、糧食加工、工藝編織、鰻魚養殖加工出口、飲食、運輸等行業。其中主要支柱產業有服裝紡織,青鰻出口加工,陶瓷及五金電器。全鎮每年產值超過7億元。青鰻出口佔全國出口總量的60%。 斗山鎮幅員遼闊,土地肥沃,氣候宜人,山清水秀。有豐富旅遊資源,浮石村飄色被省評為非物質文化傳承基地。浮月村古碉樓,中國第一條民辦鐵路新寧鐵路創始人陳宜禧故居等旅遊景點,是省“中心鎮”,鰻魚養殖專業鎮,省衛生先進鎮和“五邑杯”江門市規劃先進鎮。
招商引資
改革開放以來,斗山鎮委、鎮政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本地區的實際出發,搶抓機遇,增創發展優勢,實施“工業立鎮、農業富鎮、科技興鎮、房產旺鎮”的戰略,吸納“兩資”興辦企業,取得了顯著成效。斗山鎮招商引資總額近5000萬美元,內資超1億元,連續二年被江門市委、市政府評為“招商引資先進鎮”。斗山鎮有鎮辦企業23家,村辦企業120家,個體工商企業878家。工業以紡織、制衣、五金、針織、陶瓷、建築、糧食加工為支柱產業。其中,大米加工廠近20家,出廠的斗山大米暢銷省內外各大城市,商貿、飲食、運輸業較為興旺發達。以智達制衣城為龍頭帶動全鎮電子、化工、輕紡業滾動式發展,形成良性循環。2001年工農業總產值達71138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62999萬元。

文化


土特名產
斗山茭筍
廣東省台山市斗山鎮
廣東省台山市斗山鎮
茭筍,屬禾本科,外貌與禾苗相似,故又名禾筍。茭筍和禾苗的分別是:茭筍的葉比稻葉長寬而肥厚,而且長勢蔥茂。台山南部地區有大量出產,以斗山為最多,而以六村所產為最佳。茭筍適宜在塘涌澤沿生長。每年仲春時節,將去年留下的枯稿分成小棵,植於有水的窪地,即可生長,終年不需施肥。夏末時茭筍就茂綠如茵,再用稀泥在干枝間潑下,使其留有空隙,便可大量發芽。中秋時節便似雨後春筍般叢生了,這時即可收穫。茭筍有煎、炒、滾湯三種吃法。煎時先將茭筍縱剖為二,再用刀在剖面上劃一深痕,略分開,在裡面填入鯖漿(魚肉與豬肉混合搗成的漿狀物),用油煎香,打個糊獻(普通話叫“勾芡”)即成。也可用豬肉或蝦肉伴炒、滾湯。
西洋菜
味美可口,煲炒俱佳,人多喜愛。每當朔風初起,氣候乾燥,則以煲湯更宜。有錢人家投以鴨腎、蚝豉蝦米或豬骨,清淡人家只落一些番薯或清煲,各俱風味,均奏清熱潤肺之效。西洋菜在我市已比比皆是,唯是斗山西柵的為最佳。究其原因,除土肥水美外,應數培植技術最為重要。十九世紀末,一小販往來各地。一次,在都斛見一位歸僑栽有野菜兩盆,問之,說由外洋帶回,叫西洋菜,可食用,並得一捆帶回,植於菜園,早晚淋水,生勢不錯。一日,他偶把此菜老莖棄於水溝,幾天後,發現老莖均發出新芽。為好奇心驅使,他試將老莖植於壟溝水中,結果,發現水育比旱育的生長快,菜質好,自此,西洋菜便在西柵落戶,由旱育改水育。后又經當地農民多方探索,栽培技術不斷創新。西柵西洋菜,便為我市遠近皆知的土特產,尤以石巷村生產的為最佳。
魚米之鄉
斗山鎮是僑鄉有名的“魚米之鄉”,農業基礎穩固。斗山鎮耕地面積49985畝(其中水稻田45273畝,旱地4712畝),山林48696畝,處在被譽為“廣東第一田”的水稻豐產示範片,盛產優質稻米。水利設施齊全,水源充足。斗山鎮建有中、小型山塘水庫6處,可蓄水360萬立方米。另市屬的大隆洞水庫、豬乸潭水庫、岐山水庫亦供水灌溉全鎮大部分農田,為斗山鎮的農業創造了有利條件。經過多年的努力,斗山鎮的“三高”農業已初具規模,建有豆類、蔬菜、鰻魚、水果和蓮藕生產基地,現向一村一品、基地化、集約化、規模化的農業現代化格局發展。

社會


衛生事業
廣東省台山市斗山鎮
廣東省台山市斗山鎮
衛生方面,斗山鎮現有設備齊全的醫院二間,其中斗山醫院和太和醫院被江門市衛生系統評為一級甲等醫院。全鎮新建、改建了100多座廁所,全面達到衛生標準。太和醫院1993年順利通過醫院分級管理評審,被評為國家“一級甲等”醫院。為發展醫療業務需要,1995年創辦了台山市第一家精神病防治中心,填補了台山市一項空白,有精神病防治專業醫生4人,護士4人,護工1人。內設專科病床30張,還設有精神病患者生活區。1996年該院作為全市第一批被衛生部授予“愛嬰醫院”的稱號。有婦科專業醫生6名,設有空調候產房,受到社會各界好評。
城鎮建設
斗山鎮委、鎮政府加大僑務工作力度,發揮僑胞們在家鄉基礎設施的作用,內外合力攜手共建新橋。斗山策文大橋已於2007年通車,是著名實業家、慈善家、族港鄉親陳策文先生捐資1200多萬元人民幣,共投入1800多萬元人民幣興建的。斗山愛鄉橋由旅澳鄉親曾玩棠先生捐資興建,為勵志後輩發揚愛國愛鄉精神而命名為“愛鄉橋”。斗山陳炳新大橋由旅港鄉親陳偉中、陳中賢家族捐資港幣100萬元興建,預計總投入220多萬元人民幣。這3座大橋均位於斗山、廣海端芬等鎮的交通要道,3橋竣工通車后將徹底改變斗山與廣海多年靠擺渡來往的歷史,不但解決10多萬群眾的行路難問題,而且將進一步改善斗山、廣海、端芬等鎮的交通條件,暢通交通和經濟發展瓶頸。

代表人物


當地名人
廣東省台山市斗山鎮
廣東省台山市斗山鎮
陳國平,字孟博,是廣東省台山市斗山鎮六村大美村人,旅港殷商,華英昌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歷任香港台山商會理事長、監事長和永遠名譽會長、香港台山陳氏家族聯合會會長。陳國平一向縈懷桑梓,熱心家鄉建設。自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他獨捐巨款並團結髮動內外鄉親集資,在興辦台山六村提嶺中學和重修擴建太和醫院等大型社會公益事業過程中作出了卓著的貢獻。陳國平為造福桑梓、造福社會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991年12月8日,台山市人民政府給他頒發了“振興台山貢獻獎”金牌。1993年,江門市人大常委會給他授予“江門市榮譽市民”稱號。 陳金堅:紐約華僑衣館聯合會顧問、紐約華人社團聯合總會創會人之一、紐約《僑報》副董事長陳金堅先生,1911年4月7日生於中國廣東台山斗山鎮六村鄉中禮村,少年時期在辛亥革命后的僑鄉成長,千絲萬縷地經過了華夏傳統的禮儀道德熏陶;30年代前後的青年時期,陳金堅先生就讀台山任遠中學和縣城的台山一中,隨後肄業廣州國民大學,深受因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而轉移到教育陣線的中共黨員的影響。其中終生難忘的師長,有日後著名的中共黨史專家,中國人民大學的何干之教授。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陳金堅先生返回家鄉,從事文化宣傳和教育工作,曾任台山縣城《民氣日報》記者和本村中禮的陪傑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