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照片
1942年6月18日出生在英格蘭默西賽德郡利物浦的華爾頓綜合醫院。
1947年開始在斯托克頓伍德路小學讀書。
1949年轉到約瑟威廉斯學校。
1953年他與另外3位同學在校內90人應試的適齡普考(11-plus exam)中取得及格,進入利物浦男子高中書院就讀並且在學校的成績非常好。
1955年隨家人搬到市內阿勒頓區大眾林路20號的英式小排屋生活,先後學習了鋼琴課程、參加過各種唱詩班。
保羅·麥卡特尼家中有一架
立式鋼琴,他在父親的鼓勵下學習了鋼琴課程。保羅·麥卡特尼還在父親的鼓勵下報名參加過各種唱詩班,比如利物浦座堂唱詩班(未被錄取)、聖·巴納巴斯教堂唱詩班。1956年,父親給麥卡特尼送了一個小號,作為14歲生日禮物。後來,搖滾樂開始在電台里流行起來,於是麥卡特尼將小號賣掉,買了一把價值15英鎊的原聲吉他,一邊彈奏一邊唱歌。1957年7月6日,在好友伊萬·沃漢的邀請下觀看了
約翰·列儂及其樂隊“採礦人”的演出;演出結束之後,保羅·麥卡特尼用吉他隨性演唱了Eddie Cochran的歌曲《Twenty Flight Rock》,給約翰·列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幾天之後,“採礦人”向麥卡特尼發出了邀請。
1958年的保羅·麥卡特尼
披頭士時期
1957年7月6日演唱了Eddie Cochran的歌曲《Twenty Flight Rock》,后正式加入“採礦人”(The Quarrymen)樂隊。
1960年8月中旬正式把樂隊名稱改為“披頭士”(The Beatles);同年舉行第一次演出。
1961年2月9日隨樂隊首次以“披頭士”為名在馬修街的“洞穴”俱樂部舉行了演出。
1962年10月5日隨披頭士發行第一首英國單曲唱片《Love Me Do》;隨後,隨樂隊開始了全國巡迴演唱。
1963年3月22日隨樂隊發行了第一張錄音室專輯《Please Please Me》;11月22日隨樂隊推出了第二張錄音室專輯《With The Beatles》,收錄了8首原創作品以及6首翻唱。
1964年2月9日隨披頭士登上了電視節目《蘇利文劇場秀》;7月隨披頭士發行第三張錄音室專輯《A Hard Day's Night》;同年個人首部電影《一夜狂歡》上映;12月4日隨披頭士發行了第四張錄音室專輯《Beatles for Sale》。
1965年主演了個人第二部自傳電影《救命》;同年8月6月隨披頭士發行第五張錄音室專輯《Help!》;12月隨樂隊發行第六張錄音室專輯《Rubber Soul》。
1966年8月隨披頭士發行第七張錄音室專輯《Revolver》。
披頭士專輯封面
1967年1月6日聯手
喬治·馬丁發行電影《婚之惑》的原聲專輯;5月26日隨披頭士推出第八張錄音室專輯《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1月21日,隨披頭士發行EP《Magical Mystery Tour》;同年為專輯創作了回憶童年的歌曲《Penny Lane》;12月導演處女作《奇幻之旅》首映。
1968年8月26日發行創作歌曲《Hey Jude》;11月22日隨樂隊發行了第九張錄音室專輯《White Album》。
1969年1月13日隨披頭士發行第十張錄音室專輯《Yellow Submarine》 ;9月26日隨樂隊發行第十一張錄音室專輯《Abbey Road》。
1970年4月17日發行了首張個人專輯《McCartney》;5月20日參演的紀錄片《狂人之歌》上映。
保羅·麥卡特尼早年寫真 | 1961年的麥卡特尼 | 保羅·麥卡特尼早年照片 | 保羅·麥卡特尼早年個人照 |
羽翼樂隊
1971年5月17日與琳達·麥卡特尼合作發行了錄音室專輯《Ram》;12月7日隨羽翼樂隊發行首張錄音室專輯《Wild Life》。
1972年2月隨樂隊展開了首次巡迴演唱會。
1973年4月隨羽翼樂隊在美國發行了他們的第二張錄音室專輯《Red Rose Speedway》;6月與琳達·麥卡特尼共同創作並演唱了電影《007之生死關頭》的主題曲《Live and Let Die》;12月隨羽翼樂隊推出錄音室專輯《Band on the Run》,該專輯三度登頂美國專輯榜,全球累計銷量超過700萬張;該專輯的2010年再版獲得了第54屆格萊美獎最佳歷史專輯獎。
1974年6月專輯《Band on the Run》中的同名單曲成為羽翼樂隊第二首美國冠軍單曲。
1976年巡演圖
1975年與
百代唱片全球性簽約,在北美地區則與Capitol唱片簽約;5月27日隨羽翼樂隊推出錄音室專輯《Venus and Mars》;專輯中的
慢搖單曲《Listen to What the Man Said》取得了美國公告牌百強單曲榜冠軍;8月隨羽翼樂隊開始了為期4個月的世界巡迴演唱會。
1976年3月25日隨樂隊發行錄音室專輯《Wings at the Speed of Sound》;專輯中,麥卡特尼創作的迪斯科風格放克曲《Silly Love Songs》成為美國公告牌百強單曲榜冠軍;12月10日推出現場專輯《Wings over America》,包含三張CD。
1977年4月,化名Percy “Thrills” Thrillington,推出個人專輯《Thrillington》;11月11日發行蘇格蘭民謠風格的單曲《Mull of Kintyre》,該曲是英國銷量最高的單曲之一,亦是第一首英國本土銷量超過200萬份的單曲。
領取吉尼斯證書
1978年3月31日隨羽翼樂隊發行慢搖風格錄音室專輯《London Town》;專輯中,融入了電子音樂的單曲《With a Little Luck》成為公告牌百強單曲榜冠軍;11月22日推出羽翼樂隊的精選專輯《Wings Greatest》。
1979年與在北美轉投
哥倫比亞唱片公司,而
百代仍然擁有全球的分銷權;6月8日,羽翼樂隊發行了最後一張錄音室專輯《Back to the Egg》;專輯內,保羅·麥卡特尼與Pete Townshend等樂手組成了超級樂團“Rockestra”,合作了融入硬搖滾、搖滾樂、器樂搖滾的單曲《Rockestra Theme》,該曲讓保羅·麥卡特尼獲得第22屆格萊美獎最佳搖滾樂器演奏獎;10月24日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為“最成功的作曲家”。
1980年發行了第二張個人錄音室專輯《McCartney II》,專輯中有了更多的電子音樂元素;專輯的開場曲《Coming Up》取得了公告牌百強單曲榜冠軍。
1981年羽翼樂隊因經濟糾紛而解散。
個人發展
保羅·麥卡特尼與邁克爾·傑克遜
1982年4月26日推出了第三張個人錄音室專輯《Tug of War》;專輯中,與
史提夫·汪達合作的單曲《Ebony and Ivory》成為美國冠軍單曲;同年
邁克爾·傑克遜發行了第六張個人錄音室專輯《Thriller》,參與了專輯曲目《The Girl Is Mine》的演唱。1983年2月8日,第3屆
全英音樂獎揭曉,保羅·麥卡特尼獲得最佳英國男歌手獎和索尼技術特別獎;10月推出第四張個人錄音室專輯《Pipes of Peace》,風格以流行、電子搖滾為主;其中,與邁克爾·傑克遜共同演唱的單曲《Say Say Say》在美國公告牌百強單曲榜取得了連續六周冠軍。
1984年,主演音樂電影《向百老匯致敬》,並推出原聲帶專輯《Give My Regards to Broad Street》;該片收穫了許多負面評價,影評人羅傑·埃伯特只給了一星(滿分五星)評分。
1985年應邀創作並演唱了電影《光棍出差》的主題曲《Spies Like Us》,但該曲沒有被電影原聲帶收錄;同年參加“Live Aid”巨星義助非洲慈善演唱會;此外在北美地區回歸了Capitol唱片。
1986年1月27日獲得第13屆全美音樂獎特殊貢獻獎;8月25日與埃里克·斯圖爾特合作的第六張個人錄音室專輯《Press to Play》發行,埃里克·斯圖爾特貢獻了過半數的歌曲。
1987年1月24日入駐第18屆創作人名人堂;11月2日發行個人精選集《All the Best!》。
1988年7月被薩塞克斯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10月推出僅在蘇聯發行的翻唱專輯《Снова в СССР》。
1989年6月發行個人錄音室專輯《Flowers in the Dirt》;9月展開羽翼樂隊解散后的個人首次世界巡迴演唱會;演唱會跨越四個大洲,分為9個階段,共103場。
1990年獲得第32屆格萊美獎終身成就獎;4月10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小行星4148”命名為“麥卡特尼”;4月21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的馬拉卡納球場的演唱會一共有18萬4千名觀眾到場,創造了參與人數最多的演唱會紀錄(2017年7月1日被Vasco Rossi的22萬人打破);11月發行演唱會專輯《Tripping the Live Fantastic》。
1991年進軍古典樂;同年利物浦皇家愛樂樂團創立150周年之際,與卡爾·戴維斯爵士合作,出品了交響樂項目“利物浦唱劇”,並邀請奇里·特·卡娜娃、莎莉·博格斯、傑里·哈德利、威拉德·懷特和利物浦皇家愛樂樂團在利物浦座堂演出;倫敦首演后,在世界各地開展演出;5月在MTV的電視節目《MTV Unplugged》上進行不插電錶演,並推出現場專輯《Unplugged (The Official Bootleg)》。
The Fireman
1993年2月2日發行第九張個人錄音室專輯《Off the Ground》;隨後展開了宣傳專輯的世界巡迴演唱會“The New World Tour”;11月8日推出現場專輯《Paul Is Live》,該專輯回應了“保羅已死”(Paul Is Live)的謠言,封面致敬了披頭士的專輯《Abbey Road》;11月15日與致命玩笑樂隊成員Youth組成樂隊“The Fireman”,並推出實驗電子音樂專輯《Strawberries Oceans Ships Forest》,該專輯沒有一句歌詞。
1994年與喬治·哈里森、
林戈·斯塔爾、喬治·馬丁開始了APPLE唱片公司“披頭士選集”整理計劃;整理過程中,披頭士的的電視紀錄片《The Beatles Anthology》在獨立電視台播出,該片獲得了第39屆格萊美獎最佳長篇音樂錄影帶獎。
1995年主創的電台節目《Oobu Joobu》通過美國廣播電台Westwood One放送;10月參與動畫劇集《辛普森一家第七季》第十五集《素食者麗薩》的配音;11月被查爾斯王子授予皇家音樂學院名譽院士稱號;12月披頭士於1977年錄製的單曲《Free as a Bird》發行在第39屆格萊美獎中獲得了最佳短篇音樂錄影帶獎,隨披頭士獲得最佳流行樂隊獎。
封爵
1997年被伊麗莎白二世封為下級勛位爵士;5月5日推出第10張個人錄音室專輯《Flaming Pie》,兒子詹姆斯參與了專輯的吉他彈奏;9月與
倫敦交響樂團聯手發行了
古典音樂專輯《Standing Stone》。
1998年作為“The Fireman”成員發行了實驗電子音樂專輯《Rushes》;10月琳達·麥卡特尼的遺作專輯《Wide Prairie》發行,負責了專輯大部分的製作。
1999年入駐搖滾名人堂;10月4日發行個人錄音室專輯《Run Devil Run》;11月再次與倫敦交響樂團合作,發行了古典專輯《Working Classical》。
2000年發行了電子音樂混音帶《Liverpool Sound Collage》,與Super Furry Animals、Youth進行了合作;4月與林戈·斯塔爾、喬治·哈里森共同撰寫的回憶錄《披頭士文集》正式出版。
2001年5月7日推出個人精選專輯《Wingspan: Hits and History》,總共40首曲目代表了1970年至1984年麥卡特尼的音樂生涯;10月20日為了祈禱“911襲擊事件”,組織舉辦了“群星為紐約高歌音樂會”;同年發行錄音室專輯《Driving Rain》;此外還為電影《香草天空》獻唱了主題曲《Vanilla Sky》。
麥卡特尼爵士的紋章
2002年2月在第三十六屆超級碗賽前演出中演唱歌曲《Freedom》;4月展開了世界巡迴演唱會,創造了超過1億美元的總票房;11月推出現場專輯《Back in the U.S.》,對他和列儂合作的曲目進行了改編;隨後在英國倫敦皇家艾伯特禮堂參加了喬治·哈里森逝世一周年的紀念音樂會;年底被英國紋章院授予了個人紋章。
2003年3月17日推出現場專輯《Back in the World Live》;3月25日在法國巴黎的巴黎貝爾西體育館開啟了歐洲巡迴演唱會。
2004年5月至6月在歐洲舉辦了歐洲夏日巡演;6月22日在俄羅斯聖彼得舉辦了第3000場音樂會,俄羅斯總統普京還特地發了賀電。
2005年2月6日擔任第三十九屆超級碗中場秀的主角,演唱了《Get Back》《Live and Let Die》等歌曲;7月3日參加由搖滾音樂人鮑勃·吉爾道夫發起的慈善義演“現場八方演唱會”,並與U2共同演唱了歌曲《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9月13日發行個人錄音室專輯《Chaos and Creation in the Backyard》,麥卡特尼包辦了歌曲創作以及專輯里絕大多數的樂器彈奏工作;9月16日開啟了宣傳專輯的北美巡迴演唱會;11月12日成為第一個演出實況被轉播到太空的音樂人;美國航空航天局對保羅·麥卡特尼在美國加州阿納海姆舉辦的演唱會進行了實況轉播,經過時空連線,演唱會盛況被傳到了國際空間站,在遠離地球220英里 的高空,宇航員比爾和瓦列里同步欣賞了該演出。
2006年9月22日推出了古典樂合唱專輯《Ecce Cor Meum》。
2007年離開了百代唱片,與星巴克旗下的Hear Music簽下合約;6月5日發行簽約Hear Music后的首張個人錄音室專輯《Memory Almost Full》,該專輯發行首周以約16萬張的銷量取得美國專輯榜亞軍,創造了麥卡特尼十年來在美國專輯榜上的最好成績;10月8日獲得英國Q雜誌音樂獎樂壇代表人物獎。
老年的保羅·麥卡特尼
2008年2月20日獲得第28屆全英音樂獎傑出貢獻獎;5月27日被耶魯大學授予榮譽音樂博士學位;11月6日獲得
MTV歐洲音樂獎終極傳奇獎;11月24日與Youth再度組成The Fireman,發行實驗電子專輯《Electric Arguments》。
2009年4月擔任美國科切拉音樂藝術節的壓軸嘉賓;7月在紐約皇後區的花旗球場連續舉辦了三次演唱會;11月該三場演出被錄製成現場專輯《Good Evening New York City》發行;12月2日在德國漢堡展開“晚安歐洲”巡迴演唱會;12月22日歐洲巡演在倫敦落下帷幕;同年為電影《天倫之旅》創作並演唱了主題曲《(I Want to)Come Home》,該曲入圍了第76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原創歌曲獎、第10屆世界電影音樂獎最佳年度電影專屬歌曲獎。
2010年1月2日林戈·斯塔爾發行個人專輯《Y Not》,參與專輯曲目《Walk with You》的演唱;3月28日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格蘭岱爾開啟了“Up and Coming”世界巡迴演唱會;5月16日美國國會圖書館為其頒發第3屆格什溫流行音樂獎;12月被美國第44任總統奧巴馬授予肯尼迪中心榮譽獎。
2011年7月15日在美國紐約的揚基體育場展開了“On the Run”世界巡迴演唱會;同年與約翰·威爾森、倫敦交響樂團合作編排了芭蕾舞劇《海洋王國》(Ocean's Kingdom),該劇講述了海洋國王的女兒愛上了地上國王的哥哥,兩人歷盡曲折最終能走到一起的浪漫愛情故事;10月推出該劇的相關專輯《Ocean's Kingdom》。
2012年2月7日發行了個人錄音室專輯《Kisses on the Bottom》,收錄了12首翻唱歌曲和2首原創歌曲;該專輯獲得了第55屆格萊美獎最佳傳統流行演唱專輯獎;2月9日在好萊塢星光大道留星;與此同時,還被該屆格萊美獎授予了年度關懷人物大獎;6月4日為慶祝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在白金漢宮參加由英國廣播公司舉辦的鑽禧慶典;7月28日擔任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的壓軸嘉賓,以歌曲《The End》《Hey Jude》結束了開幕式,並引起全場大合唱;9月8日被法國時任總統弗朗索瓦·奧朗德授予法國榮譽軍團勳章;12月12日與涅槃樂隊的殘餘成員合作參加了“12-12-12美國桑迪颶風賑災演唱會”。
倫敦奧運會開幕式
2013年5月4日在巴西貝洛哈里桑塔拉開了“Out There”世界巡迴演唱會的序幕;10月14日推出第16張個人錄音室專輯《New》,馬克·容森負責了專輯同名單曲的製作。
2014年1月27日披頭士獲得第56屆格萊美獎終身成就獎,作為樂隊成員出席頒獎典禮,並與林戈·斯塔爾合作演繹了歌曲《Queenie Eye》;與此同時與涅槃樂隊殘餘成員合作的歌曲《Cut Me Some Slack》獲得了最佳搖滾歌曲獎;3月獲得新音樂快遞雜誌音樂獎年度作曲家大獎;隨後為第一人稱在線射擊遊戲《命運》創作演出了片尾曲《對未來的希望》(Hope for the Future);年底推出與坎耶·維斯特合作的靈魂樂單曲《Only One》,負責鍵盤演奏。
保羅·麥卡特尼寫真
2015年1月14日與
蕾哈娜、
坎耶·維斯特合作的單曲《FourFiveSeconds》正式上線;該曲取得了公告牌百強單曲榜的第四名,創造了保羅·麥卡特尼自1984年以來在美國單曲榜上的最好成績;2月15日參加NBC夜間綜藝節目《周六夜現場》40周年慶,與
泰勒·斯威夫特、吉米·法倫聯袂演出。
2016年4月13日在美國弗雷斯諾開啟“One on One”世界巡迴演唱會;6月10日,推出個人精選集《Pure McCartney》。
2017年客串出演奇幻冒險電影《加勒比海盜5:死無對證》,飾演傑克船長的叔叔;同年被英國皇室授予名譽勛位。
2018年9月7日發行第18張個人錄音室專輯《Egypt Station》,該專輯以15.3萬張的首周銷量取得公告牌專輯榜冠軍,成為保羅·麥卡特尼36年以來首張美國冠軍大碟;9月1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市開啟了“Freshen Up”世界巡迴演唱會。
保羅·麥卡特尼個人照片
2019年9月出版自己親自創作的兒童讀物《嘿!爺爺》,講述了一個具有魔法的爺爺與四個孫子孫女的奇遇故事,配圖由凱瑟琳·杜斯特完成。
2020年6月福布斯發布2020名人榜,保羅·麥卡特尼以年收入3700萬美元排名第91位。8月Billboard公布2019年歌手吸金榜,保羅·麥卡特尼排名13位,收入2390萬美元。12月18日英國傳奇音樂家、前披頭士成員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全新原創專輯《McCartney III》發布。
2021年2月24日,據《衛報》報道,保羅·麥卡特尼即將出版一本多達900頁的自傳。自傳名為《歌詞》(The Lyrics),將是保羅·麥卡特尼“可能會出版的最接近自傳的作品”。4月16日,保羅·麥卡特尼發行了新專輯《McCartney III Imagined》。8月27日,參演電影《披頭士:回歸》在美國上映。
父親詹姆斯·麥卡特尼是一名爵士音樂人,是Jim Mac樂隊的領頭人,又名吉姆·麥卡特尼,同時還是一名棉花商人,二戰時期擔任了消防員。母親則在14歲時死於乳腺癌手術。還有一個比自己小18個月的弟弟。
麥卡特尼與琳達
1969年與琳達·伊士曼在倫敦馬里波恩註冊結婚,並在當地教區的教堂舉行了婚禮。婚後,與琳達共生育了四個孩子:大女兒海瑟、二女兒瑪麗、三女兒斯特拉·麥卡特尼、小兒子詹姆斯。
1998年4月17日琳達因患乳腺癌而去世。
2002年6月11日與泳裝模特海瑟·米爾斯在愛爾蘭萊斯利古堡結婚。
2003年10月28日二人生下小女兒Beatrice Milly。
2006年宣布與海瑟分手。
2008年3月二人正式離婚。
2011年10月9日與美國商人南希·謝維爾低調完婚。
1982年,保羅·麥卡特尼開始從事繪畫。1999年,參加了在德國錫根舉辦的畫展,展出個人畫作。2000年9月,在英國布里斯托爾的阿諾菲尼藝術館舉辦了個人首次畫展;10月,在利物浦的沃克美術館舉辦了綜合畫展。2002年,保羅·麥卡特尼的油畫、雕塑和攝影作品在英國利物浦的沃克美術館展出。
註:隨披頭士發行的專輯,請見披頭士詞條。
年份 | 作品名稱 |
2018年 | 《昆西》 |
2016年 | 《一周八天:披頭士的巡演時代》 |
2014年 | 《格倫·坎貝爾:我就是我》《尋找非洲節奏之王》 |
2013年 | 《12-12-12》《聲音城市》 |
2011年 | 《喬治·哈里森:活在物質世界》《愛情的模樣》 |
2010年 | 《謝伊的最後演出》《想飛的大衛》 |
2008年 | 《All Together Now》《Tribute This!》 |
2003年 | 《喬治·哈里森紀念演唱會》《音樂教父》 |
2001年 | 《展翅翱翔》 |
1995年 | 《The Beatles Anthology》 |
1991年 | 《Get Back》 |
1990年 | 《披頭士:入侵美利堅》 |
1988年 | 《The Power of Music》 |
1987年 | 《The Real Buddy Holly Story》 《It Was Twenty Years Ago Today》 |
1982年 | 《完全披頭士》 |
1980年 | 《搖滾秀》 《Concert for Kampuchea》 |
1977年 | 《All You Need Is Love: The Story of Popular Music》 《音樂死去的那一天》 |
1975年 | 《A Salute to the Beatles: Once upon a Time》 |
1970年 | 《狂人之歌》 |
1964年 | 《What's Happening! The Beatles in the U.S.A.》 |
年份 | 作品名稱 | 作品類型 |
2015年 | 《馬男波傑克第二季》 | 動畫劇集 |
2018年 | 《The Bruce McMouse Show》 | 動畫電影 |
2001年 | 《Tuesday》 | 動畫短片 |
1997年 | 《熱帶海島的嗡嗡哼唱》 | 動畫短片 |
1995年 | 《辛普森一家第七季》 | 動畫劇集 |
1985年 | 《魯伯特和青蛙之歌》 | 動畫短片 |
時間 | 專輯名稱 |
2018-09-07 | Egypt Station |
2016-06-10 | Pure McCartney |
2015-05-25 | Venus and Mars |
2013-10-15 | New |
2012-02-14 | Kisses on the Bottom |
2011-10-03 | Ocean's Kingdom |
2009-11-17 | Good Evening New York City |
2008-11-24 | Electric Arguments |
2007-06-04 | Memory Almost Full |
2006-09-25 | Ecce Cor Meum |
2005-09-21 | Chaos and Creation in the Backyard |
2005-06-14 | Twin Freaks |
2003-03-17 | Back in the World Live |
2002-11-11 | Back in the U.S. |
2001-11-12 | Driving Rain |
2001-05-07 | Wingspan: Hits and History |
2000-08-21 | Liverpool Sound Collage |
1999-11-01 | Working Classical |
1999-10-04 | Run Devil Run |
1998-09-21 | Rushes |
1997-09-25 | Standing Stone |
1997-05-05 | Flaming Pie |
1993-11-15 | Strawberries Oceans Ships Forest |
1993-11-08 | Paul Is Live |
1993-02-01 | Off the Ground |
1991-10-07 | Paul McCartney's Liverpool Oratorio |
1991-05-20 | Unplugged (The Official Bootleg) |
1990-11-05 | Tripping the Live Fantastic |
1989-06-05 | Flowers in the Dirt |
1988-10-31 | Снова в СССР |
1987-11-02 | All the Best! |
1983-10-31 | Pipes of Peace |
1982-04-26 | Tug of War |
1980-05-16 | McCartney II |
1979-06-08 | Back to the Egg |
1978-11-22 | Wings Greatest |
1978-03-31 | London Town |
1977-04-29 | Thrillington |
1976-12-10 | Wings over America |
1976-03-25 | Wings at the Speed of Sound |
1973-12-05 | Band on the Run |
1973-04-30 | Red Rose Speedway |
1971-12-07 | Wild Life |
1971-05-17 | Ram |
1970-04-17 | McCartney |
1967-01-06 | The Family Way |
年份 | 名稱 | 備註 |
2019年 | 《嘿!爺爺》 | 兒童讀物,配圖由凱瑟琳·杜斯特完成 |
2005年 | 《高入雲霄:城市中毛茸茸的尾巴》 | 與菲利普·阿德、傑夫·鄧巴共同創作的兒童讀物 |
2001年 | 《黑鳥在歌唱》 | 詩集 |
2000年 | 《披頭士文集》 | 與林戈·斯塔爾、喬治·哈里森共同撰寫的回憶錄 |
紀念品拍賣
2020年5月4日,洛杉磯朱利安拍賣行(Auction house Julien’s )宣布,他們將於6月19日和20日在線拍賣保羅·麥卡特尼為披頭士在1969年專輯《艾比路》中的歌曲《馬克斯韋爾的銀錘》(Maxwell's Silver Hammer) 手寫的一頁歌詞,而這張歌詞估價達到20萬到30萬美元。
• 素食主義與動物保護
與海豹的合影
1975年開始成為一名素食主義者。
2006年發布了一張與海豹的合照,希望喚起公眾對海豹保護的注意,並促使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宣稱“加拿大獵殺海豹活動是這個星球上最殘忍和最大規模的捕獵活動”。
2008年為善待動物組織亞太分部(Peop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
PETA )拍攝了一條素食廣告。
2009年在倫敦的一家素食餐廳發起了“無肉星期一”(Meat Free Monday)素食日活動。
2018年一頭保加利亞的母牛誤入塞爾維亞,保羅·麥卡特尼參與聯名請願,敦促歐盟破格讓出走的母牛返回歐盟境內。
• 其它社會活動
2003年5月24日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市建城300周年之際來到莫斯科紅場舉行了現場演唱會;演唱會開始前,麥卡特尼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克里姆林宮會面,輕鬆交談。
2008年6月在烏克蘭首都基輔中心獨立廣場舉辦了一場免費的慈善音樂會,籌得的善款用於為烏克蘭國家癌症協會兒童分會購買診斷設備。捐款人數超過500,總共籌得款項為60萬美元。
2012年與羅比·威廉姆斯、Melanie C等人共同錄製了慈善單曲《He Ain't Heavy, He's My Brother》,所獲的收益捐給在1989年希爾斯堡慘案中受害的96位球迷的家人。
2013年11月致信俄羅斯總統普京,請求俄方釋放被扣押的28名綠色和平組織成員。該組織成員於9月在俄羅斯一海上鑽井平台上,抗議俄方在北極開採石油。但隨後遭到俄羅斯邊防人員的逮捕,其搭載的船隻也遭到扣押。
2018年3月24日參加了在紐約舉行的“為我們的生命遊行”控槍遊行,併發布演講,呼籲加強槍支管控,遏制槍支暴力,提升校園安全。
2020年4月7日受美國流行樂壇天后女神Lady Gaga邀請,於4月18日星期六參加世界衛生組織與全球公民(Global Citizen)公益組織合作舉辦的“同一世界:團結在家”(One World: Together at Home)線上特別慈善音樂會的演出。
國家榮譽 |
▪2017 英國 榮譽勛爵(CH) (獲獎) ▪2012 法國 法國榮譽軍團勳章(獲獎) ▪2011 秘魯 太陽勳章(獲獎) ▪2011 秘魯 金雞納樹勳章(獲獎) ▪2011 秘魯 秘魯國家圖書館榮譽勳章(獲獎) ▪2010 美國 肯尼迪中心榮譽獎(獲獎) ▪1997 英國 下級勛位爵士(獲獎) ▪1993 智利 功績勳章(獲獎) ▪1965 英國 不列顛帝國勳章(獲獎) |
奧斯卡金像獎 |
▪2002 第74屆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歌曲 Vanilla Sky (提名) ▪1974 第46屆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歌曲 Live And Let Die (提名) ▪1971 第43屆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配樂 狂人之歌(獲獎) |
格萊美獎 |
▪2016 第58屆 格萊美獎最佳說唱歌曲 All Day (提名) ▪2016 第58屆 格萊美獎最佳說唱歌手 All Day (提名) ▪2014 第56屆 格萊美獎終身成就獎 (作為披頭士成員) (獲獎) ▪2014 第56屆 格萊美獎最佳搖滾歌曲 Cut Me Some Slack (獲獎) ▪2014 第56屆 格萊美獎最佳音樂電影 Live Kisses (獲獎) ▪2014 第56屆 格萊美獎最佳歷史專輯 Ram(2012年再版) (提名) ▪2013 第55屆 格萊美獎最佳傳統流行演唱專輯 Kisses on the Bottom (獲獎) ▪2012 第54屆 格萊美獎年度關懷人物大獎(獲獎) ▪2012 第54屆 格萊美獎最佳歷史專輯 Band on the Run (2010年再版) (獲獎) ▪2011 第53屆 格萊美獎最佳搖滾歌手 Helter Skelter (獲獎) ▪2009 第51屆 格萊美獎最佳搖滾歌手 I Saw Her Standing There (提名) ▪2009 第51屆 格萊美獎流行男歌手 That Was Me (提名) ▪2008 第50屆 格萊美獎最佳搖滾歌手 Only Mama Knows (提名) ▪2008 第50屆 格萊美獎流行男歌手 Dance Tonight (提名) ▪2008 第50屆 格萊美獎最佳流行演唱專輯 Memory Almost Full (提名) ▪2007 第49屆 格萊美獎流行男歌手 Jenny Wren (提名) ▪2006 第48屆 格萊美獎年度專輯 Chaos and Creation in the Backyard (提名) ▪2006 第48屆 格萊美獎最佳流行演唱專輯 Chaos and Creation in the Backyard (提名) ▪2006 第48屆 格萊美獎流行男歌手 Fine Line (提名) ▪2005 第47屆 格萊美獎最佳流行合唱 Something (提名) ▪2003 第45屆 格萊美獎最佳影視歌曲 Vanilla Sky (提名) ▪2001 第43屆 格萊美獎最佳另類音樂專輯 Liverpool Sound Collage (提名) ▪1998 第40屆 格萊美獎年度專輯 Flaming Pie (提名) ▪1997 第39屆 格萊美獎最佳長篇音樂錄影帶 The Beatles Anthology (獲獎) ▪1997 第39屆 格萊美獎最佳短篇音樂錄影帶 Free as a Bird (獲獎) ▪1997 第39屆 格萊美獎最佳流行組合或團體 Free as a Bird (獲獎) ▪1996 第38屆 格萊美獎最佳歷史專輯 Live at the BBC (提名) ▪1990 第32屆 格萊美獎終身成就獎(獲獎) ▪1987 第29屆 格萊美獎最佳短篇音樂錄影帶 Rupert and the Frog Song (提名) ▪1986 第28屆 格萊美獎最佳短篇音樂錄影帶 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 (提名) ▪1984 第26屆 格萊美獎最佳流行組合或團體 The Girl Is Mine (提名) ▪1983 第25屆 格萊美獎年度專輯 Tug of War (提名) ▪1983 第25屆 格萊美獎年度製作 Ebony and Ivory (提名) ▪1983 第25屆 格萊美獎最佳流行組合或團體 Ebony and Ivory (提名) ▪1982 第24屆 格萊美獎最佳誦讀專輯 The McCartney Interview (提名) ▪1981 第23屆 格萊美獎最佳搖滾男歌手 Coming Up (Live at the Glasgow) (提名) ▪1980 第22屆 格萊美獎最佳搖滾樂器演奏 Rockestra Theme (獲獎) ▪1977 第19屆 格萊美獎最佳聲樂作品改編 Let 'Em In (提名) ▪1975 第17屆 格萊美獎最佳流行樂隊 Band on the Run (獲獎) ▪1975 第17屆 格萊美獎年度專輯 Band on the Run (提名) ▪1974 第16屆 格萊美獎最佳原創影視音樂專輯 Live and Let Die (提名) ▪1974 第16屆 格萊美獎最佳當代樂隊 Live and Let Die (提名) ▪1972 第14屆 格萊美獎最佳聲樂作品改編 Uncle Albert/Admiral Halsey (獲獎) ▪1971 第13屆 格萊美獎年度製作 Let It Be (提名) ▪1971 第13屆 格萊美獎年度歌曲 Let It Be (提名) ▪1971 第13屆 格萊美獎最佳當代歌曲 Let It Be (提名) ▪1971 第13屆 格萊美獎最佳當代樂隊 Let It Be (提名) ▪1971 第13屆 格萊美獎最佳原創影視歌曲 Let It Be (提名) ▪1970 第12屆 格萊美獎年度專輯 Abbey Road (提名) ▪1970 第12屆 格萊美獎最佳當代樂隊 Abbey Road (提名) ▪1970 第12屆 格萊美獎最佳原創影視歌曲 Yellow Submarine (提名) ▪1969 第11屆 格萊美獎年度專輯 Magical Mystery Tour (提名) ▪1969 第11屆 格萊美獎年度製作 Hey Jude (提名) ▪1969 第11屆 格萊美獎年度專輯 Hey Jude (提名) ▪1969 第11屆 格萊美獎最佳當代流行樂隊 Hey Jude (提名) ▪1968 第10屆 格萊美獎年度專輯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獲獎) ▪1968 第10屆 格萊美獎最佳當代專輯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獲獎) ▪1968 第10屆 格萊美獎最佳樂隊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提名) ▪1968 第10屆 格萊美獎最佳當代樂隊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提名) ▪1968 第10屆 格萊美獎最佳器樂編曲伴唱 A Day In The Life (提名) ▪1967 第9屆 格萊美獎年度專輯 Revolver (提名) ▪1967 第9屆 格萊美獎年度歌曲 Michelle (獲獎) ▪1967 第9屆 格萊美獎最佳男歌手 Eleanor Rigby (提名) ▪1967 第9屆 格萊美獎最佳當代歌手 Eleanor Rigby (獲獎) ▪1967 第9屆 格萊美獎最佳當代錄製 Eleanor Rigby (提名) ▪1966 第8屆 格萊美獎年度專輯 Help! (提名) ▪1966 第8屆 格萊美獎最佳樂隊 Help! (提名) ▪1966 第8屆 格萊美獎最佳當代樂隊 Help! (提名) ▪1966 第8屆 格萊美獎最佳原創影視音樂專輯 Help! (提名) ▪1966 第8屆 格萊美獎年度製作 Yesterday (提名) ▪1966 第8屆 格萊美獎年度歌曲 Yesterday (提名) ▪1966 第8屆 格萊美獎最佳男歌手 Yesterday (提名) ▪1966 第8屆 格萊美獎最佳當代男歌手 Yesterday (提名) ▪1966 第8屆 格萊美獎最佳當代單曲 Yesterday (提名) ▪1965 第7屆 格萊美獎年度製作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提名) ▪1965 第7屆 格萊美獎年度歌曲 A Hard Day's Night (提名) ▪1965 第7屆 格萊美獎最佳樂隊 A Hard Day's Night (獲獎) ▪1965 第7屆 格萊美獎最佳搖滾錄製 A Hard Day's Night (提名) ▪1965 第7屆 格萊美獎最佳原創影視音樂專輯 A Hard Day's Night (提名) ▪1965 第7屆 格萊美獎最佳新人(獲獎) |
福布斯 |
▪2019 世界收入最高音樂人榜第22位 ▪2019 100名人榜排名第62位 |
其他獎項 |
▪2014 新音樂快遞雜誌音樂獎年度作曲家大獎(獲獎) ▪2012 好萊塢星光大道(獲獎) ▪2010 第10屆 世界電影音樂獎最佳年度電影專屬歌曲(I Want to)Come Home (提名) ▪2010 第3屆 格什溫流行音樂獎(獲獎) ▪2010 第76屆 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原創歌曲(I Want to)Come Home (提名) ▪2008 MTV歐洲音樂獎終極傳奇獎(獲獎) ▪2008 第28屆 全英音樂獎傑出貢獻獎(獲獎) ▪2007 Q雜誌音樂獎樂壇代表人物獎(獲獎) ▪2007 全英古典音樂獎年度專輯 Ecce Cor Meum (獲獎) ▪1999 搖滾名人堂 (以個人身份) (獲獎) ▪1988 搖滾名人堂 (作為披頭士成員) (獲獎) ▪1987 第18屆 創作人名人堂(獲獎) ▪1986 第13屆 全美音樂獎特殊貢獻獎(獲獎) ▪1983 第3屆 全英音樂獎最佳英國男歌手(獲獎) ▪1983 第3屆 全英音樂獎索尼技術特別獎(獲獎) |
保羅·麥卡特尼的雕像(英國利物浦)
保羅·麥卡特尼是20世紀的音樂標誌,開闢了英國搖滾的黃金時代。他身上延續著英國搖滾音樂的歷史,又或者說,他本身就是一部歷史。無論是“披頭士”或“后披頭士”時代,他從未放下搖滾,從未與音樂走遠(《周末畫報》評)。
保羅·麥卡特尼是個在歌唱、吉他、低音吉他、鋼琴以及打鼓方方面都很有成就、才能的人,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作品。保羅·麥卡特尼是傳統和聲美學的忠實追隨者,所以在他的作品中,重要的就是優美的旋律,無論是灑脫甜美的《Let It Be》,還是輕鬆詼諧的小品《When I 64》。流暢的旋律始終是他音樂的靈魂。極富傳唱性的旋律也使他的演唱會中經常出現萬人大合唱的動人場面(搜狐、新浪評)。
作為披頭士的創作核心,保羅·麥卡特尼創作旋律的能力和約翰·列儂的思想造就了樂隊的經典。如果說,列儂以其深刻的歌詞、鮮明的時尚態度、離奇的死因而被看作披頭士的靈魂,那麼麥卡特尼就是用動聽的旋律、沉鬱的嗓音打造了披頭士的骨血(新浪、《環球人物》評)。
醇正清澈的嗓音自是保羅·麥卡特尼區別於其他歌者的專利,而進入老年的他嗓音依舊成熟迷人。保羅·麥卡特尼創作不斷,從搖滾披頭士跨界到古典音樂,作品也越來越有規模(《新京報》《新快報》評)。
“保羅已死”陰謀論
1969年“保羅已死”的陰謀論開始傳出;陰謀論者認為,麥卡特尼已於1966年死亡,出現在公共視線的“麥卡特尼”實際上是模仿秀競賽獲勝者威廉·坎貝爾。他們還從披頭士唱片的歌詞和藝術品中被發現了保羅·麥卡特尼“死亡”的“線索”。11月美國《生活》雜誌刊登了一篇麥卡特尼的採訪,令謠言消失。
儘管如此,仍有部分民眾相信陰謀論。
2013年4月2日公共政策民調基金會所做的調查顯示,仍有5%的美國民眾投票認為,保羅·麥卡特尼已死於1966年。2015年“保羅已死”陰謀論被《時代周刊》選為“十大陰謀論”。
版權之爭
1985年以475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了ATV公司的4000首歌曲版權,其中包括大約200多首披頭士樂隊的歌曲,還有滾石樂隊、貓王等人的歌曲版權。當時保羅認為價格過高,超出了他的預期,但他從那之後每次在演唱自己的歌曲時都需要付費給傑克遜,而且這些歌曲的版權越來越值錢。對此,保羅感到十分不舒服,他和傑克遜也越行越遠。
1995年被爆出財務危機的傑克遜和索尼共同成立索尼/ATV音樂版權代理公司。2008年10月,保羅·麥卡特尼開始給索尼/ATV發送終止通知,想收回他的作品版權。2009年,傑克遜的去世使得其所有的公司股份被邁克爾·傑克遜遺產管理委員會所控制。
2016年索尼正式同意以7.5億美元的價格從傑克遜遺產管理委員會手中買下邁克爾所持有的索尼/ATV音樂版權代理公司50%的股份,因此,索尼成為了披頭士樂隊這部分歌曲版權的唯一所有者。
達成保密協議
美國版權法規定,在符合法定程序的前提下,1978年和其後轉讓版權的版權,授予的轉移終止可在授予之日起35年後的5年內任何時候實行,權利迴轉至作者。1978年1月1日前轉讓版權的,作者及其配偶、子女可以在獲得版權56年後或者從1978年1月1日開始的5年內終止轉讓。
2015年12月15日向美國版權局提交了歌曲終止出版的申請。
2017年1月19日對索尼/ATV提起訴訟,以確保他的歌曲在該公司手上的版權不會被延長。
2018年6月與索尼/ATV達成保密協議。
毒品問題
1980年被捕時的照片
20世紀60年代初初次接觸毒品,當時他經常使用苯甲嗎林以應對長時間的舞台表演。
1966年麥卡特尼與披頭士的其他成員開始吸食致幻劑LSD。在灌錄專輯《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時,還服用過可卡因和海洛英。
1980年在日本東京機場因藏有大麻被拘留十日。
2004年披頭士時期的許多作品都是從毒品中找到的靈感。
2015年戒掉了大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