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

一種職業名稱

一詞源於英文“curator”,全稱“展覽策劃人,是指在藝術展覽活動中擔任構思、組織、管理的專業人員。在西方語境中,“curator”通常是指在博物館、美術館等非營利性藝術機構專職負責藏品研究、保管和陳列,或策劃組織藝術展覽的專業人員,也就是常設策展人。與之相對應的則是“independentcurator”,通常譯作“獨立策展人”或“獨立策劃人”。

中文“獨立策展人”一詞,獨立策展人在身份上不同於在美術館、博物館等藝術機構的常設策展人,當然更不同於通過組織商業性藝術展覽贏利的畫廊主(gallerist)或經紀人(dealer)。

詞語發展歷史


策展人(curator)的產生於西方博物館、美術館體系的建立密切相關。英文“curator”一詞在英漢詞典中以前通常被翻譯成“博物館館長”、“掌管者”、或“監護人”等,和藝術關係最為密切的大概是“博物館館長”。事實上,在西方語境中,“curator”作為職業最早也主要是指16世紀以來隨著私人博物館的興起而出現的在館內負責藏品研究、保管和陳列的專職人員。在某些情況下,curator可能也就是館長(director),亦需負責博物館的行政管理、資金籌集和社會關係等。後來,隨著藝術品在館藏中數量增多和重要性上升,出現了專門負責館藏藝術品研究、保管和陳列的人員。17世紀以後,私人博物館開始向公眾開放。博物館經常按時代或主題組織一些專題藝術展覽或陳列,這樣就出現了早期的“策展人”。18世紀以後,在歐美等地出現了眾多的國家博物館,特別是專業的藝術博物館或美術館,如英國大英博物館、丹麥哥本哈根國立美術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法國盧浮宮國家藝術博物館等。在這些規模宏大的藝術博物館或美術館中,又進一步按照地區或時代細分,出現了專門負責某個地區或時代藝術藏品的研究、保管和陳列的專業人員,他們也負責相關領域的臨時性展覽,但一般不負責整個博物館或美術館的經營管理。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藝術機構常設策展人。日本的博物館、美術館也參照西方的策展人制度,建立了學藝員制度。這些策展人或學藝員的專業背景通常是藝術史和博物館學,其工作也主要側重歷史。最近20年左右,西方一些博物館或美術館開始設立當代藝術策展人職位,這些人員專業背景五花八門,有藝術史、博物館學、藝術批評、藝術管理,也有專門的藝術展覽策劃學。其工作內容主要是策劃組織各種具有探索性的當代藝術展。

獨立


歷史源頭

獨立策展人(independentcurator)在西方的源頭可以遠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前衛藝術的興起或更早。美國學者布魯斯·阿爾什那(BruceAltshuler)在其著作《展覽中的前衛:20世紀新藝術》(TheAvant—GardeinExhibition:NewArtinthe20thCentury)中就提到幾個較早的例子。在一戰以前的法國巴黎,獨立沙龍和秋季沙龍相繼成立,追隨印象派先驅開創的舉辦另類展覽的傳統,展出被當時官方沙龍評審委員會排斥的新繪畫,並提出了“不要評委、不要評獎”的口號。以馬蒂斯(HenryMatisse)為代表的“野獸派”的首次群展,就於1905年舉辦。展覽的策劃人實際上是馬蒂斯的朋友、時任秋季沙龍副主席的喬治·德瓦里爾(GeorgesDesvallières)。在後來的超現實主義流派中,法國作家、藝術批評家安德魯·布勒東(AndréBreton)作為該流派的主要發言人於1942年在紐約策劃過大型展覽“超現實主義的最初文本(FirstPapersofSurrealism)”。美國藝術批評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Greenberg)也曾於1950年在紐約策劃“新天才(NewTalent)”展。儘管這些人在展覽策劃方面已經具備了獨立策展人的某些特點,他們當時並不以“獨立策展人”自居,人們也沒有把他們當成“獨立策展人”。

鼻祖

嚴格意義上的獨立策展人則是20世紀後半期,尤其是60年代左右才開始在西方社會出現的。一個較為明顯的證據就是國際獨立策展人協會(IndependentCuratorsInternational)於1975在美國紐約成立,該機構旨在通過國際巡迴展覽等相關活動促進對當代藝術的理解和欣賞。有文章認為瑞士人赫拉德·史澤曼(HaraldSzeemann)是目前藝壇熱門行業“獨立策展人”的鼻祖宗師。他於1969年在紐約策劃的展覽“當態度成為形式:作品一過程一觀念一情境一信息(WhenAttitudesBecomeForm:“Works-Processes-Conceipts—Situations—Information”)為當代藝術史創下重要坐標,其獨特的策展理念和手法同時為“獨立策展人”這一新興專業領域奠立了基本的雛形。史澤曼後來曾任第48、49屆“威尼斯雙年展”(1999年、2001年)總策展人。20世紀80年代以後,獨立策展人在西方當代藝術展覽策劃中已經開始扮演主角,影響力越來越大,權力也日漸膨脹。這些“獨立策展人”,遊走於藝術家、美術館、贊助人之間,運用他們的智慧、能力和關係,策劃出不少頗具創意和影響的藝術展覽。目前在國際上比較活躍的西方獨立策展人有赫拉德·史澤曼(HaraldSzeemann)、漢斯一沃里奇·奧布里斯特(Hans—UlrichObrist)等人。

客觀因素

獨立策展人在西方湧起的原因大致如下:
第一
戰後西方國家新建了大批藝術博物館、美術館、藝術中心等展覽空間,而其本身的常設策展人或負責人由於資金、精力和知識的局限,無法策劃足夠數量和質量的藝術展覽來填充空間。在某些藝術領域(尤其是當代藝術最新潮流方面)有精深研究和實踐經驗的獨立策展人便應運而出。
第二
許多西方城市競相舉辦雙年展、三年展、文獻展之類的大型當代藝術活動,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刺激旅遊觀光。這些展覽經常舉辦,不斷變換主題,提倡創新,吸引了眾多獨立策展人參與。
第三
由於大多數藝術博物館、美術館、藝術中心等尚未設置當代藝術策展人職位,一些研究當代藝術且有志策展的專業人士便自然成為獨立策展人,而西方社會已經相當成熟的基金會制度和社會贊助制度等也為其提供了穩定的資金來源和生活保障。
第四
由於外界的機會日益增多,獨立策展人職業又享有較多的自由度和獨立性,這就導致一些藝術機構常設策展人轉變為獨立策展人。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東西方的文化藝術交流日益頻繁,西方的獨立策展人制度也開始在亞洲國家和地區興起,日本、韓國和中國的香港、台灣地區就湧現出不少本地的獨立策展人,他們在當地社會文化生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中國


策展人這個舶來詞在中國泛濫了。策展人是什麼人?是導演,是製片人,是保姆,是GPS,是超級奶媽或奶爸。很全能,然而,策展人是有門檻的,策展人也將是藝術最後的標準和底線的堅守者。絕非誰都可以成為策展人,侯瀚如認為,他們必須首先是研究者和批評家。
上世紀80年代初,台灣的陸蓉之遇到第一個有策展人的國際展,想了兩晚上,第一次將curator譯成策展人。她做夢也想不到,此後20多年,中國的策展人會如此之多。上世紀60年代策展人出現,鼻祖就是曾連任威尼斯雙年展總策展人的瑞士人哈拉德·塞曼。1969年,他就辭掉伯爾尼美術館館長一職去紐約策劃“當態度成為形式”展。
而策展人在中國至少晚了30年。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展”是坐標,它造就了第一批策展人。儘管這個詞當年還沒從台灣傳過來,但誰又能否定高名潞、栗憲庭、周彥、費大為、范迪安、王明賢、侯瀚如、殷雙喜的策展實驗呢?
90年代是中國本土策展人的形成期,那時,策展人絕對是一個新鮮詞。因為體制內的美術館沒有專門設置策展人一職,所謂策展人,大多是在體制外獨立策展的藝術批評家。1995年,留學義大利的黃篤回國后,名片上赫然印著“策展人”三字,那是楊衛第一次看到這個詞。他當時很納悶:這也是一種職業?而正是差不多那時起,中國策展人時代開始來臨,王林、馮博一、黃篤等新一代策展人崛起。80后策展人:崔雪濤、李金孺、畢蓉蓉,2010年之後,一代90后策展人開始展露頭角,其中西南地區代表者有張彥柏,他在成年之前就多次策劃過有大型影響的活動。

國內著名策人


隨著近幾十年國內文化產業的發展,國策展人行業的興起,嚴格意義上說,可以追溯到“八五美術新潮”。從1985年至1989年,一批關注現當代藝術的批評家、藝術家開始以自己的藝術理念和價值標準著手策劃了多次現代意義上的藝術展覽,這正是中國策展人的濫觴。特別是本世紀初,藝術作品市場化,很多從事文化藝術管理運做的高學歷、有著豐富市場經驗的人士加入策展人這個團隊。相對來說,國內著名的策展人有:范迪安、高士明、盧傑、皮力、王璜生、施平、黃篤、林書民、羅新昌、韓天傑、費大為、陸蓉之、侯瀚如、趙立春等。

范迪安

范迪安(1955年——)男,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原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是中國最高級別的美術殿堂的掌門人,是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之一。2009年12月,自由撰稿人黃以明向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狀告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台灣雕塑家蕭長正等剽竊其學術著作。2010年2月8日,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已經正式受理此案。范迪安公開聲明反駁“剽竊”說,自稱是“被署名”。

高士明

高士明,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院長,研究領域包括視覺文化研究、當代藝術研究以及策展實踐。近年來,他參與策劃了許多大型學術性展覽,包括“地之緣:亞洲當代藝術的遷徙與地緣政治”系列研究計劃(2002-2004)、“影像生存:第五屆上海雙年展”(2004)、“顯微學:中國當代藝術展”(2005)“黃盒子:中國空間里的當代藝術與建築”學術邀請展(2006)、“第六屆聖保羅建築雙年展”中國特展(2007);他還擔任了“與后殖民說再見:第三屆廣州三年展”(2008)以及“影子的鍊金術:第三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2007)等重要國際大展的主策展人。近年來,高士明出版了《視覺的思想》(2002)、《地之緣:亞洲當代藝術與地緣政治視覺報告》(2003)以及《鏡子與面具:關於現實與實在的視覺研究》(2010)等學術著作

盧傑

生於福建,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和英國倫敦大學哥德斯密思學院藝術策展與管理碩士專業,國際著名的“長征計劃”發起人和總負責人,北京長征空間創辦人。參加了許多國際展覽,如挪威國立當代美術館(2004)、法國里昂當代美術館(2004)、上海雙年展(2004)、台北雙年展(2004)、布拉格雙年展(2005)、日本橫濱三年展(2005)、加拿大溫哥華美術館(2005)、巴西聖保羅雙年展(2006)、澳大利亞布里斯班的亞太三年展(2006)和2007年的奧克蘭三年展等展覽。2008-2009年“長征計劃”還以畫廊和藝術家的集體身份連續兩年入選英國著名藝術雜誌ArtReview的年度全球藝術權力榜(ThePower100)。

皮力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藝術管理系講師、策展人、批評家,年生於中國武漢,現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他策劃的展覽包括“希望之星”(青島雕塑藝術博物館,2000),“狂想區”(2001,韓國東亞日報美術館,2002年北京遠洋藝術中心等。此外,他是2002年“聖保羅雙年展”、2002年“上海雙年展”和2003年“中國怎麼樣?”(2003,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的助理策劃人。皮力出版的著作包括《後現代雕塑》(江蘇美術出版社),同時他還曾是美術同盟網站的創始人之一,《現代藝術》特約主編,2002年中國當代藝術獎金評選的藝術總監

王璜生

王璜生(1956.10-),筆名王石,廣東揭陽人,曾為嶺南美術出版社編輯,廣東畫院專職畫家、理論家,廣東美術館副館長,廣東美術館館長。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州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第九屆廣東省政協委員。2006年獲義大利總統頒發的“義大利團結之星”騎士勳章。

黃篤

黃篤1965年出生於中國陝西臨潼。1988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注重於藝術理論的整體學術思考。,現居北京。策展人和評論家,《今日先鋒》“藝術”欄目主持。1988年至2001年任《美術》雜誌編輯和副編審。1997年為慕尼黑Lenbach-Hous美術館“藝術獎”推選人。近年策劃及合作策劃的重要展覽包括《張開嘴,閉上眼》(1995,北京)、《空間與視覺》(1998,北京)、《第一屆墨爾本國際雙年展中國部分》(1999,墨爾本)、《后物質》(2000,北京)、《製造中國》(2002,紐約)、《第二屆漢城國際新媒體藝術雙年展》(2002,漢城)、《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2003,威尼斯)、《第7屆義大利帕爾馬國際藝術雙年展》(2004,帕爾馬)、《第26屆聖保羅雙年展-中國館》(2004,聖保羅)。

王守明

墨干山美術館常務館長、墨干山美術館藝術委員會秘書長、四川省收藏文化研究會書畫站業委員會理事、現代營銷管理學者,書法家、MBA研究生,職業經理人,策劃人,6PS定論理論提出者。1974年出生於四川仁壽縣中崗鄉,曾用名:王建明,畢業后在廣東工作,擅長於現代企業戰略制定與實施。曾任中德合資德納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2000年主案策劃山東鵬洋科技CIS策劃;2001年主案黃川摩托戰略策劃。期間著有《現代企業戰略與管理》;02年後定居於上海。致力於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研究,參與諮詢實施四川省內江市、資中市、湖南省汨羅市、江蘇無錫市等打造文化城市項目。2010年策劃實施執行上海世博會國際信息發展網館的多個文化項目、畫展、2012年後基本每周都有一個畫展在墨干山美術館演繹!

韓天傑

中國十大會展策劃專家,諸葛亮策劃獎獲得者,擔任多家大型主辦機構會展公司高級顧問。現任:中國室內裝飾協會陳設專業委員會展覽部主任、全國軍民兩用技術專業委員會品牌戰略顧問、全國緊缺人才辦公室合誠匯智會展學校特聘講師、北京韓策經典營銷策劃有限公司首席戰略顧問。

費大為

1954年生於上海,1981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1990年在法國南方策劃了中國海外藝術家的第一個展覽《獻給昨天的中國明天》展覽,1991年在日本策劃了《非常口》展覽,此後在韓國、義大利、日本等國策劃展覽、講學、參加學術會議。現任聯合國教科文藝基金會評審,獨立策劃人和批評家

國際


由於國外文化產業的發展有著幾百年的歷史,湧現出很多著名的畫展策展人,以下就羅列相對在全球有一定影響力的策展人
阿基爾·波尼托·奧利瓦
他是義大利評論家,因1979年推出義大利超前衛三C聲名顯赫。他是1993年第45屆威尼斯雙年展主席,在栗憲庭幫助下挑選中國藝術家,但他感興趣的只是政治波普和玩世現實主義。
溫琴佐·桑福
他是義大利文化中心主席,1988年起參與策劃威尼斯雙年展和威尼斯電影節,策劃過倫勃朗、雷諾阿、畢加索個展,並連續三屆擔任北京雙年展國際策展人。他說“策展人做展覽就是為了解決問題”。
南條史生
他是日本獨立策展人和藝術評論家,策劃過卡耐基國際展、台北雙年展、悉尼雙年展、橫濱三年展。1995年,他在威尼斯雙年展策劃“超國度文化”展,推出了兩位藝術家:除了伊朗裔的納莎特,就是蔡國強。
奧奎·恩威佐
他是美國批評家也是活躍在世界各地的知名策展人,現任舊金山藝術學院常務院長和資深副校長。他是第11屆德國卡塞爾文獻展藝術總監。2008年,他策劃了第七屆光州雙年展。
丹尼爾·伯恩鮑姆
他是法蘭克福美術學院院長,同時擔任學院Portikus畫廊總監。過去十多年間,從義大利都靈到日本橫濱,他在世界各地組織了多場大型展覽。2009年,45歲的他成為威尼斯雙年展史上最年輕的總策展人。
羅伯特·斯托:他是耶魯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總策展人。他說“展覽不再作為一個導師向觀眾灌輸任何知識或真理,而是不發一言地向觀眾袒露自身,聽從審美直覺的裁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