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附子

毛茛科烏頭屬植物

制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carmichaeli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6月下旬至8月上旬採挖,除去母根、鬚根及泥沙,習稱“泥附子”,經鹽漬、水漂、煮、炒等法炮製后降低毒性,稱“制附子”。

取黑順片或白附片粗粉4g,加乙醚30ml與氨試液5ml,振搖20分鐘,濾過。濾液置分液漏斗中,加0.25mol/L硫酸溶液20ml,振搖提取,分取酸液,照分光光度法測定,在231nm與274nm的波長處有最大吸收。

物種簡介


制附子
制附子
【產品名稱】制附子
【所屬分類】中藥飲片
【性味與歸經】辛、甘,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
【功能與主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用於亡陽虛脫,肢冷脈微,陽痿,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陰寒水腫,陽虛外感,寒濕痹痛。
【用法與用量】3~15g。
【注意】孕婦禁用。不宜與半夏、瓜蔞、天花粉、貝母、白蘞白芨同用。
【貯藏】鹽附子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黑順片及白附片置乾燥處,防潮。
加工方式
一、炮附片(炮天雄)
傳統工藝:將附子或附片在特製的烤爐里用熱土煨烤而成。
現在工藝:將附子或附片在工業微波爐里烘烤而成。
二、白附片、黃附片、黑順片等
1.浸泡流程
傳統工藝:用童便或鹽或膽巴浸泡,用流水(一般是河水或溪水)沖洗幾日,無鹹味乃可。
現代工藝:用膽巴浸泡,在水槽中漂洗1-3次,甚至未經漂洗。
2.蒸、煮流程
(1)白附片
傳統工藝:將浸泡和漂洗后的附子在蒸籠中九蒸九曬後去皮開片,出產的白附片晶瑩剔透,用手掰斷後,斷面如玻璃斷面一般。用口嘗之,有淡淡麻味而絕無咸、苦、澀味。
現代工藝:將浸泡和漂洗后的附子在工業蒸箱中高溫高壓蒸制一次,去皮開片而成。
(2)黃附片
傳統工藝:將浸泡和漂洗后的附子並同甘草、梔子、紅花、薑黃、牙皂等煮透心后,去皮開片並點上四點紅印而成,出產的黃附片黃澄透亮。
現代工藝:將浸泡和漂洗后的附片去皮開片在食用黃色顏料中蒸煮,並點上一紅色五角星(文革時尚遺留下來)而成,成品毫無通透感覺。
(3)黑附片(黑順片)
傳統工藝:將浸泡和漂洗后的附子開片,並拌上紅糖、菜油,在烤爐文火烤制而成。黑順片一般不去皮,色澤紅黃但仍剔透。
現代工藝:將浸泡和漂洗后的附子開片,在食用黑色顏料中蒸煮而成。

形態特徵


鹽附子呈圓錐形,長4~7cm,直徑3~5cm。表面灰黑色,被鹽霜,頂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圍有瘤狀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體重,橫切麵灰褐色,可見充滿鹽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形成層環紋,環紋內側導管束排列不整齊。氣微,味咸而麻,剌舌。
黑順片為縱切片,上寬下窄,長1.7~5cm,寬0.9~3cm,厚0.2~0.5cm。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黃色,油潤具光澤,半透明狀,並有縱嚮導管束。質硬而脆,斷面角質樣。氣微,味淡。
白附片無外皮,黃白色,半透明,厚約0.3cm。
檢驗
烏頭鹼限量取黑順片、白附片或淡附片粗粉20g,置具塞錐形瓶中,加乙醚150ml,振搖10分鐘,加氨試液10ml,振搖30分鐘,放置1~2小時,分取醚層,蒸干,加無水乙醇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烏頭鹼對照品,加無水乙醇製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6μl、對照品溶液5μl,分別點於同一鹼性氧化鋁薄層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1: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碘化鉀碘試液與碘化鉍鉀試液的等容混合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出現的斑點應小於對照品的斑點或不出現斑點。
入葯炮製
〔附片〕黑順片、白附片直接入葯。
淡附片〕取鹽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換水2~3次,至鹽分漂盡,與甘草、黑豆加水共煮透心,至切開后口嘗無麻舌感時,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曬乾。
每100kg鹽附子,用甘草5kg、黑豆10kg。
〔炮附片〕取附片,用沙燙至鼓起並微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