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俊

淳于俊

淳于俊,三國曹魏人,尤善《易經》,為《易》博士。

目錄

正文


公元256年(甘露元年)四月十日,曹髦來到太學,問學者們:“古代的聖人得神明之助,觀天理,察人世,因而推演出陰陽八卦;後來的聖賢進而發展成六十四卦,又推衍出數量繁多的爻,凡天地間之大義,無所不備。但那部書的名稱卻前後不一,夏時稱《連山》,殷代稱《歸藏》,周朝又稱《周易》。《易經》這部書,到底是怎麼回事?”
易博士淳于俊回答說:“遠古時代伏羲氏依據燧皇之圖而創八卦,神農氏又將其演進為六十四卦。此後的黃帝堯帝舜帝又各有變動,三代都依據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對它進行補充完善。故‘易’者,即交易也。把它稱為《連山》,是形容它好似大山吞吐雲氣,連接天地;把它稱作《歸藏》,意思是說天下萬事莫不隱於其中。”
曹髦又問:“如果說是伏羲氏根據燧皇的圖案而創立《易經》,那孔子為何不說燧人氏之後的伏羲作《易經》呢?”淳于俊答不出來了。曹髦進而問:“孔子為《易經》作傳(《彖傳》、《象傳》共十篇),鄭玄為《易經》作經注,雖然他們是不同時代的聖賢,但對《易經》經義的解釋是相同的。如今孔子的《彖傳》、《象傳》,不和《易經》的正文放在一起,而是與鄭玄的注文連為一體,這又是什麼原因?”淳于俊說:“鄭玄把孔子的傳和自己的注文合在一起,大概是便於學習《易經》者明白好懂。”
曹髦問:“說鄭玄把傳和注結合起來是為方便和理解《易經》,那在他之前的孔子為何不把他的傳與文王所作的《易經》合在一起呢?”淳于俊答:“孔子擔心把他的傳和《易經》合在一起會引起混淆,所以沒那樣做。這說明聖人是以不合表謙虛。”
曹髦問:“如果說聖人以不合表謙虛,那鄭玄為何獨獨不謙虛呢?”淳于俊說:“古代經典意義弘深,聖上您所問的又如此深奧玄遠,不是臣下我所能解釋清楚的。”
曹髦又問:“《易經》中《繫辭》說:‘黃帝、堯、舜垂衣而治天下。’遠古伏羲、神農之世人們還不曾有衣裳,聖人以德教化天下,為什麼差別這麼大呢?”淳于俊回答:“遠古三皇時代,世上人少而禽獸多,所以得到的獸皮羽毛就足夠人們穿用了。到了皇帝時代,變得人多而獸少,人們只好製作衣裳以根據不同季節穿用。”曹髦再問道:“在《易經》中乾代表天,而復為金、為玉、為老馬,這不是說又和微小的東西一樣了嗎?”淳于俊說:“聖人取其意象,故有時可遠,有時也可近。近者取眼前的各種東西,遠者則取天地。”
講完《易經》,曹髦又命學者們講《尚書》。他問道:“鄭玄說:‘稽古同天,言堯同於天也。’王肅說:‘堯順考古道而行之。’三種意思並不相同,哪一個才算是正確的呢?”博士庾峻答:“先儒的說法,各有其側重之點。我們作臣子的不好說哪個正確哪個不正確。然而《洪範》篇說:‘三人占卜,從兩個人的說法。’既然賈、馬與王肅等人都以為‘順考古道’為是,那按《洪範》的說法,應以王肅的說法為優。”
曹髦又問:“孔子說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堯之所以至善至美,在於他順應和參照天意,遵循古代的做法,並不是堯的目的。現在我們探究其含義以明確堯帝的聖德,舍其大而言其小,這可以說是作者的意思嗎?”庾峻答:“臣只是遵奉老師教過的說法,不能理解更深的含義。至於兩種說法如何統一起來,還取決於聖上自己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