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儒
先儒
先儒:泛指古代儒者,封建社會又專指因闡發儒學而被許從祀孔廟的著名人物,先儒者以傳經授業為主。先儒為孔廟祀祭第四等(一等“四配”、二等“十二哲”、三等“先賢”),始於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太宗命以左丘明、公羊高等22人從祀孔廟,后經歷代增添、改換,到1919年增至77人。先儒在大成殿兩廡南部從祀,位於先賢之後。
先儒
xiān rú
先儒指先世儒者;已去世的儒者。
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先儒所傳,皆不其然。”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先儒解釋皆云:水草,圓葉細莖,隨水淺深。”
元黃溍《日損齋筆記·辨經》:“先儒所見,適與前人暗合,而非有所祖述。”
《明史·禮志四》:明 嘉靖 間議 孔 廟祭禮,稱顏淵曾參等十人以下和 孔子 其他門弟子為先賢,自左丘明以下,稱先儒。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匡超人 道:‘……此五省讀書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書案上,香火蠟燭,供著“先儒 匡子 之神位”。’ 牛布衣 笑道:‘先生,你此言誤矣!所謂“先儒”者,乃已經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稱呼?’”
東周 公羊高(647年從祀),
蜀漢 諸葛亮(1724年從祀),
隋代 王通(1530年從祀),
唐代 韓愈(1084年從祀),
宋代 呂祖謙(1261年從祀,1313年從祀)、胡安國(1437年從祀)、楊時(1495年從祀)、胡瑗(1530年從祀)、李侗(1619年從祀)、何基(1724年從祀)、尹(1724年從祀)、黃干(1724年從祀)、王柏(1724年從祀),文天祥(1843年從祀)、謝良佐(1849年從祀)、韓琦(1852年從祀)、袁燮(1868年從祀)、輔廣(1877年從祀)、
元代 陳澔(1724年從祀)、劉因(1910年從祀),
明代薛瑄(1571年從祀)、胡居仁(1584年從祀)、羅欽順(1724年從祀)、劉宗周(1822年從祀)、孫奇峰(1827年從祀)、方孝孺(1863年從祀)、呂棻(1863年從祀),
西廡供奉38人:
東周 梁赤(647年從祀),
晉代 范寧(647年從祀,1530年改祀鄉賢祠,1724年復祀),
唐代 陸贄(1826年從祀),
宋代張栻(1261年從祀,1313年從祀)、司馬光(1267年從祀,1313年從祀)、真德秀(1437年從祀)、蔡沈(同上)、歐陽修(1530年從祀)、陸九淵(1530年從祀)、羅從彥(1619年從祀)、范仲淹(1715年從祀)、陳淳(1724年從祀)、魏了翁(1724年從祀)、李綱(1851年從祀)、陸秀夫(1859年從祀)、游酢(1892年從祀)、呂大臨(1895年從祀),
先儒於唐代時就有畫像,后改為木主,題“先儒某子某神主”。曲阜孔廟先儒多五人一龕,東廡首三人一龕,后七人一龕,西廡首兩人一龕,魏了翁等三人一龕,陸秀夫等四人一龕。東西廡各9龕,共18龕。
由於孔子巨大的歷史影響力,文廟作為奉祀孔子和傳播儒學思想的場所,從公元前3世紀開始,就隨著孔子的思想四處傳播而在各地逐漸出現。唐宋時期,要求各州、縣均設立州學、縣學,建孔廟。從明代後期開始,文廟(孔廟)在亞洲地區就多達2000餘座。到清末,我國各地有大小孔廟1500多座。至今,除中國外,在朝鮮、日本、韓國、越南、德國、美國等地仍有眾多孔廟存在,使孔廟成為分佈廣泛、數量眾多的世界性廟宇。各地的孔廟在建設中,均以山東曲阜孔廟為藍本。
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學說,其本身原是學術派別,但隨著先賢們對儒家思想的不斷發揚光大,特別是漢武帝時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自然被推崇到了極致。文廟也就成了儒學後人供奉祭祀其祖師的專門場所。
“四配”是文廟受奉祀人物中僅次於孔子的人物,又稱“四公”、“四聖”。他們的雕像分坐於孔子像的兩側。在“四配”後面另有雕像十二尊,稱為“十二哲”,這些雕像中,除了宋代大儒朱熹之外,都是孔子的著名弟子。
以後,歷代政府將有影響的大儒封為先賢和先儒,入孔廟東、西廡殿奉祀,其中,先賢以明道修德為主,先儒以傳經授業為主。